二烦恼

二烦恼者:一、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恶见之六大烦恼为一切诸烦恼生起之本。二、随烦恼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沉、掉举、失念、不..

六大烦恼

六大烦恼者:一、贪烦恼 染着为性,生苦为业。二、嗔烦恼 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三、痴烦恼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四、慢烦恼 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

十烦恼

开六烦恼中恶见之一,而为身见、边见、邪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见,则为十烦恼,与六烦恼开合之不同耳。

使

烦恼之异名也。就喻以名烦恼,如世之公使,随逐罪人,而系缚之。烦恼亦随逐行人,系缚三界,使不出离,故名使。又使者驱役之义,烦恼能驱役人,故谓之使。法界次第云:使以驱使为义,能驱役行者..

七使

七使者:一、欲爱 欲界之贪欲也。五、无明 痴惑也。二、恚 嗔恚也。六、见 邪见也。三、有爱 色界无色界之贪欲也。 七、疑 疑谛理也。四、慢 慢烦恼也。..

十使

十使者,即十烦恼也。谓贪、嗔、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为五钝使、五利使。一、五钝使 谓贪、嗔、痴、慢、疑也。二、五利使 谓身、边、邪、取、戒也。钝谓迟钝,谓此五种..

见思

见思者,见惑思惑,即分别俱生二惑也。分别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见惑,俱生起之烦恼所知二障为思惑。依唯识立见惑为百十二,思惑十六,合称百二十八使,亦名百二十八烦恼。..

见惑百十二使

见惑百十二使者:一、欲界之苦集灭道四谛下,各有贪、嗔、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惑,合为四十。二、于色界无色界之各四谛下,各除嗔(上界总无嗔毒)为九惑,故合为八九七十二。三..

思惑十六使

思惑十六使者:一、于欲界有贪、嗔、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二、于上二界各除嗔而余五惑,故合为十惑。三、六惑合十惑,成十六惑。 ┌苦┐┌十使┐ │集│各有(贪、嗔、痴、慢│十使│ ┌ ..

结者结集之义,系缚之义,烦恼之异名。为烦恼因,而结集生死,故谓之结。又系缚众生,而不使解脱,故谓之结。即为生死之因者也。大乘义章曰: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生死,亦名为结。..

三结

三结者:一、见结 我见也。二、戒取结 行邪戒也。三、疑结 疑正理也。五结者:一、贪结 贪着生死法之烦恼。四、嫉结 妒他荣盛之烦恼。二、恚结 忿怒违情事之烦恼。五、悭惜 悭惜财物之烦恼。三..

五下分结

三界中,欲界之结惑,曰下分结。一、贪结 贪欲之烦恼。四、戒取结 取执非理无道邪戒之烦恼。二、嗔结 嗔恚之烦恼。五、疑结 狐疑谛理之烦恼。三、身见结 我见之烦恼。..

五上分结

色无色界所起之结惑:一、色爱结 贪着色界五妙欲之烦恼。二、无色爱结 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三、掉结 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四、慢结 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九结(二)

九结者:一、爱结 谓诸众生,为贪爱故,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是名爱结。二、恚结 谓诸众生,为嗔恚故,广行不善,由此遂招未来生死之苦,流转三界,不能出离,..

五盖(二)

五盖者,盖即盖覆之义。有五法能盖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诲,五、疑。小乘篇中已述之,兹从略。..

见,梵名捺喇舍曩,思惟推求审详而决择事理也。一切凡夫,未阶圣道,介尔起计,悉皆是见。

有无二见

有无二见者:一、有见 偏于有之邪见。二、无见 偏于无之邪见。法华经方便品曰: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

断常二见

断常二见者:一、断见 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二、常见 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智度论曰: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五蕴也)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

四见(二)

四见有三种:单四见、复四见、具足四见。一、单四见 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二、复四见 一、有有有无。 三、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二、无有无无。 四、非有非无有,..

因果一异四见

华严经疏:谓外道之所见,不出四见。一、计一 数论师计因中有果。以因果不异之故,名为计一。二、计异 胜论师计因中无果,以因果不同之故,名为计异。三、计亦一亦异 勒娑婆论师计因中有果,亦..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