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无知

(名数)小乘有部所说,一、染污无知,即一切之烦恼。台家所谓见思二惑也。以无明为体,无明执著于事理之法,其性分不净,故曰染污,其体昏闇,不知四谛之真理,故曰无知。此无明俱起一切之余惑..

二无我

(名数)一、人无我,自主自在之我为我。凡夫不了五蕴假合和之义,固执实有自主自在之人体,曰人我,今了五蕴假和合之义,达实无人体,曰人无我,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者也。二..

二无我智

(名数)知人无我法无我理之智也。楞伽经一曰: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中略)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分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

二无记

(名数)体性羸弱,不可记善,不可记恶者,曰无记性。此无记有二种:一、有覆无记,惑障之极微弱者,惑障隐覆圣道,故曰有覆,非感苦果之恶性,故曰无记。又名染无记。如俱生之我见是也。二、无..

二无常

(名数)一、念念无常,一切有为之法,念念生灭而不停住也。二、相续无常,若干期限中相续之法终必坏灭也。如人命之死,灯火之灭是。见智度论四十三。又刹那无常,一期无常。见析玄记。..

二智

(名数)一、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谛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无分别智,正体智,真智,实智。二、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后得智,有分别智,俗智,遍智。十八空论曰:如理智,..

二报

(名数)一、依报,又名依果,即世界,国土,房舍,器具等也。诸众生因先业而感之,其身依之而住,故名依报。二、正报,又名正果,即五蕴之身也。诸众生各因先业感得此身,是正彼之果报,故名正..

二答

(名数)一、言答,以答言语也。二、示相答,示种种之形相而答也。

二超

(名数)竖超横超也,圣道门之顿教,即身是佛即身成佛等之教,谓之竖超。净土门之顿教,选择本愿之念佛,谓之横超。

二惑

(名数)一、见惑。见者推度之义,以邪推度而起之迷情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又此等之惑,为于见道之位见理而断之惑,故谓之见惑。二、思惑。新译谓之修惑。为凡夫之思念,对于事事物物而起之惑,..

二愚

(名数)菩萨十地中各有二种之愚法当断之者。见百法问答钞七。

二恶

(名数)见思烦恼,无明烦恼之称。又谓之已生恶,未生恶。

二业

(名数)一引业,二满业。六趣各有总别之二报,例如人趣上自一人下至贱民,同一人趣之果报为总报,其中根有利钝,形有好丑,福有多少等,人人各异,谓之别报,引发其总报之业因,谓之引业,成满..

二圣

(名数)释迦如来与多宝如来,是为法华之二圣。

二灭

(名数)一择灭,二非择灭也。【又】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也。

二罪

(名数)一、性罪,杀盗淫妄之四重戒,其自性是恶,不待佛制,犯之则得罪报也。二、遮罪,酒戒等自性非恶,佛为保护余戒,故遮止之,若犯之则获犯佛制之罪也。..

二烦恼

(名数)二种之烦恼。

二义

(名数)一、了义,诸大乘经中,明了说究竟真实之理者。如烦恼即菩提,悉有佛性是也。二、不了义,诸经中隐蔽实义而为方便之说者,如为我空记法有为遣法有说皆空是也。见圆觉经略疏。..

二爱

(名数)一、欲爱,众生爱念妻子,贪染五欲者。二、法爱,菩萨以平等心生法喜,欲使一切众生皆至佛道者。见智度论七十二。

二领

(名数)一曰探领。二曰齐领。法华经信解品,四大声闻。陈述自己之领解。其领解如来未出世前,在法身地照声闻之机,之大悲状者。谓之探领。是探佛意之底蕴而领解者也。一品之中:穷子欢喜,得未..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