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位真人

指彻见本来面目者。即不堕于菩萨四十二位、五十二位等品位,并超越凡圣、迷悟、上下、贵贱等分别,而无所滞碍,已得解脱之人。于禅林,转指人人本具之真如佛性。临济录(大四七·四九六下):“..

无住

(一)梵语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又称不住。将无住引申为否定固定状态之用语,故谓“一切诸法无自性,故为..

无住处涅槃

梵语apratisthita-nirvāna。又作无住涅槃。为唯识宗所说四种涅槃之一。即不住于生死、涅槃之涅槃,称为无住处涅槃。菩萨以大悲怜愍有情,故不住涅槃;又以般若济度有情,故不住生死,此无住处..

无佛世界

指现在佛释迦既已入灭,而未来佛弥勒尚未出世之中间时期。此时期地藏菩萨出世以教化众生。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大一三·七七九中):“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

无作

梵语 akarmaka 或 akr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下):“修学无相..

无作三昧

指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之禅定。即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为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又作无愿三昧(梵apranihita-samādhi)、无作解脱门、无愿解..

无作三身

谓天台圆教之法、报、应三身皆为本有自尔之性佛,不藉因行等造作而存。即法华经所说久远实成之释尊,不藉因行之造作,本有自尔之三身相即之性佛。全称本有无作三身、本地无作三身。天台宗首立此..

无作四谛

为天台宗智顗大师所立四种四谛之一。此系圆教之说,主张迷悟之当体即为实相;认为大乘菩萨圆观诸法,事事即理而无有造作。(一)苦谛,谓观五阴、十二入等法皆即真如,实无苦相可舍。(二)集谛,谓..

无作戒

无作,又作无教、无表。戒体有作戒、无作戒两种。作戒,谓受戒时如法动作之身、口、意三业,即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于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之..

无依

梵语anālambya。犹言无著。谓虽处于万境而一无所依,即不被任何外在条件所左右。或指远离烦恼系缚之境界。又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之佛道修行者,称为无依道人。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四七·四九八..

无信称名

仅口称念佛,然无他力真实之信心。即不信自己之念佛为往生之正因,亦不知弥陀之愿行,仅口诵名号而已。 p5099

无修无证

指究极之境界。于此境界,已然超越修行(修)与体悟(证)等之对立分别。亦即证无所证、修无所修的无为真人之境界。[四十二章经、临济禅师语录] p5105 ..

无倒智

为远离颠倒之智慧;指佛智。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二九·一五五上):“于所欲知境,无倒智起,故名一切智。” p5105

无价

梵语 anarghya。无法计数价值之谓。如无价衣、无价宝珠等,皆为形容该物珍贵之语。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下):“宝香无价衣,供养无量觉。” p5135 ..

无价驮娑

驮娑,梵语dāsah,译作奴。为人使役而不取佣资之奴,称为无价驮娑。菩萨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犹如无价驮娑供人使役。俱舍论卷十八(大二九·九四下):“如世传有无价驮娑,当知此言自彼菩萨..

无刀大贼

不持刀之劫贼。以此比喻无德之比丘劫掠他人之信施。凡夫狂痴,外智内愚,未有戒定,示现戒定相,彰扬善名,招引利养,隐匿垢过,外显清白,常向道俗扬说己身之功德,此即无刀大贼。[净心诫观法..

无分别智

梵语nir-vikalpa-jāna。又作无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

无分别法

诸法实相之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无分别法。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一○上):“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p5074 ..

无功用

梵语an-ābhoga。略称无功。不借功用之意。即不加造作,自然之作用。亦即不假借身、口、意而任运自在之道。为“有功用”之对称。八地以前之菩萨,于真如之境未得自在,而八地以上则可续起纯无漏..

无功用智

于小乘,谓发有漏、无漏之智,非由加行而得任运自在。为果圆德(三圆德之一)最初之智圆德所分无师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无功用智等四种智之一。于大乘,指八地以上之菩萨,不借加用之功,自然..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