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字

梵天所制作之文字之意。系古代印度所通行之文字。亦即由梵书(Brāhmī)字母发展而成之悉昙文字。依据印度之传说,梵字为梵天所创造,然依近代研究,梵字与现今欧洲所通用文字之原形腓尼基(Ph..

梵行

梵语brahma-caryā,巴利语brahma-cariya。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淫欲、离淫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

梵夹

指贝叶之经本,又模仿其形式之经典亦称梵夹。即于贝多罗叶上书写梵语经文,贝叶重叠,为避免散乱,遂用与树叶同形稍大之两片木板相夹,并以绳缚结,即称为梵夹。又作梵荚、经夹。或谓以其状如入..

梵志

梵语brāhmana。(一)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玄应音义卷十八载,婆罗门应作婆罗贺磨拏,意指承习梵天之法者。自称..

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

全一卷。又作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梵志问种尊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于太元六年至二十年(381~395)。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頞波罗延婆罗门(梵Assalāyano)与五百婆罗门人至祇树给孤独园,..

梵我一如

梵语brahma-ātma-aikyam。为奥义书(梵 Upanisad)所代表印度正统婆罗门系统世界观之根本思想。即宇宙根本原理之梵(梵 Brahman)与个人本体之我(梵 ātman)同一不异之思想。据此根本原理,..

梵典

泛指佛教之经典。以佛教经典多从梵土(印度)传来我国,故称梵典。又以梵文书写之书籍,亦称梵典。(参阅“梵本”4629) p4633

梵服

梵天之服,或梵行者之服。袈裟之异名。色界诸天行梵者,皆服此衣,行四无量。[法苑珠林卷五十三](参阅“袈裟”4784) p4633

梵刹

梵语brahmaksetra。梵,意谓清净;刹,刹摩、制多罗之略称,意谓地方;梵刹,本指清净佛土,后转为伽蓝之美称。亦即指佛教寺院。与“梵苑”同。[翻译名义集卷七](参阅“寺院”2414、“伽蓝”..

梵室

寺院之房舍,乃梵行者之清净住室。明代智旭著有“梵室偶谈”。 p4633

梵皇

佛之异称。佛生于西北梵地,为法中之皇帝,故称梵皇。又西北梵地,即西北印度蓝毗尼园,在今尼泊尔境内。[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p4633 ..

梵衍那国

兴都库什山中之古王国,位于今阿富汗境内。梵衍那,梵名Bāmiyan,又作范阳、望衍、帆衍,现今多称巴米安(Bamian)、巴米央、巴米羊。此国正当于健驮逻往睹货逻、臾那之通路,其大都城依崖跨谷..

梵迦夷天

梵名Brahma-kāyika-deva。系色界初禅天之通称。于长阿含经卷二十译作梵身天,玄应音义卷三译作净身天。[道行般若经卷一](参阅“梵众天”4638) p4634 ..

梵音

(一)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据大智度论卷四,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一)甚深如雷。(二)清彻..

梵音相

梵语brahma-svara,巴利语brahmassara。又作梵声相、梵音深远相、得梵音声相、声如梵王相、弘雅梵声相。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清净之梵音,声洪圆满,如鸣天鼓,微妙最胜;又如迦陵频伽之音,闻者..

梵乘

即菩萨乘,取其清净乘物之意。亦即行慈悲喜舍者,称为梵乘。乃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所举天乘、梵乘、声闻乘、缘觉乘、诸佛如来乘等五乘之一,大宝积经卷九十四所举天乘、梵乘、圣乘等三乘之一。..

梵宫

原指梵天之宫殿,引申为佛寺之通称。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大九·二三上):“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梁高僧传卷十三] p4636 ..

梵书

(一)梵名Brāhmana。音译婆罗门那。解释婆罗门教吠陀圣典之文献。吠陀,狭义指四吠陀之本集(梵Sajhitā);广义则合本集及梵书(广义),总称吠陀。梵书为婆罗门教奠定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

梵呗

梵语bhāsā。以曲调诵经,赞咏、歌颂佛德。又作声呗、赞呗、经呗、梵曲、梵放、声明。略称梵。呗,全称呗匿,又作婆师、婆陟,即赞叹、止断之意。因依梵土(印度)曲谱咏唱,故称为梵呗。记录..

梵净山

位于贵州江口县北,印江县东南。上多梵刹,故得此名。又称九龙山、月镜山,即古三山谷。山势峻伟,为贵州第一。上有一峰,中如斧划,麓断而巅连,旁有金刀峡,峡上有飞桥,人登其上,如凌虚以行..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