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念愿力

又作三念力、三力、三事。指阿弥陀佛念持众生,而令众生得以见佛之三种力用。即:(一)大誓愿力,即佛因位之愿力、佛威神力,亦即果上之力用;以此力用加于众生,众生乃得见佛。(二)三昧定力,佛..

三性

(一)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系以解..

三性一际

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三性即三自性,指摄大乘论中之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谓此三者由本、末二方面而言,乃相互交彻而无所差异者,故称三性一际。据华严一乘教义分..

三性业

指善、不善、无记等三业。即:(一)善业,又作安稳业。能得可爱异熟(人天之善果)及涅槃之业。(二)不善业,又作不安稳业。能招非爱异熟(三途之恶果)之业。(三)无记业,非善、非恶之业,称为无..

三性对望中道

即法相宗所诠显三性相对之中道(非有非空),为法相宗中道义之根本。与“一法中道”相对称。又作三性相对中道、言诠中道。即就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对望所立之中道义。法相宗..

三所依

指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三依。为法相宗之教义。又作三种所依。系心、心所生起作用时,所依靠之三种缘,相当于四缘中所缘缘以外之三缘,即:(一)因缘依(梵hetu-pratyaya),又作种子依、根本..

三于

指三种所依。于,所依之义。三论宗嘉祥大师依三种所依而立三种二谛,即:(一)本于二谛,即空有二谛,乃佛出世前已存有者,为佛二谛之所依。(二)教于二谛,即佛之言教,为空有二谛之所依。(三)末..

三明

梵语tri-vidya,巴利语 ti-vijjā。(一)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1)宿命智证明(梵 pūrva-nivāsānusmrti-jāna-sāksāt-kriya-vidyā),又..

三武一宗法难

指佛教四次法难。乃我国历史上皇帝迫害佛教最严重之四次事迹:(一)北魏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道士寇谦之之言而压迫佛教。太平真君七年(446),尽诛长安沙门,破坏一切经典图像,北魏佛教遂遭..

三波罗蜜多

(一)法相宗将施等十波罗蜜就能修之位地分为三种,略称三波罗蜜。即:(一)波罗蜜多,地前三贤位之菩萨于初无数劫之间,修施等十波罗蜜,其势力微弱,不能伏止烦恼,反被烦恼所伏,而烦恼现行,称..

三法

(一)教法、行法、证法。略称教行证。教者,佛所晓谕之言教;行者,众生修行佛之教法;证者,修行以证悟真理。此三法具足,得谓教法完备。十地经论卷三(大二六·一三八下):“一切诸佛所说法轮..

三法印

可作为佛教特征之三种法门。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等三项根本佛法。此三项义理可用以印证各种说法之是否正确,故称三法印。小乘经典若有此“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印定其说,即是佛..

三法忍

梵语tisrah ksāntayah。又作三忍。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一)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一)音响忍(梵ghosānugama-dharma-ksānti),又作随顺音声忍..

三法度论

梵名Tri-dharmika-?āstra。凡三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又作三法度经论。本书系依四阿含经,说德(施、戒、修三真度)、恶(恶行、爱、无明三真度)、依(阴、界、入三真..

三法展转因果同时

为唯识宗表示种子与现行互为因果之用语。唯识宗认为在第八识内之种子,必待众缘和合而起现行(在现实上作用);又现行之法、现行之刹那(一瞬间),其种子亦熏习于本识(第八识),即所谓“种子..

三空

(一)唯识家依遍、依、圆三性立三空之义。即:(一)无性空,又称无体空。谓遍计所执性于妄情之前虽有,然其体性实无。(二)异性空,谓依他起性之体相异于遍计所执,虽非空无,然亦如妄情所执而非有..

三股

密教法器之一,为金刚杵之一种。股又作钴、古、[月*古],故三股亦称三钴杵(梵tri-?avkuh)、三股金刚、三股跋折罗、三股缚日啰、底里赏俱、三钴等。三股原为印度之武器,杵头分三枝,表示胎藏..

三股印

股,又作钴、[月*古]、谷。即密教表示三股金刚杵形之印契。又称三股金刚杵印、三股杵印。半印者称为小三股印;相对于此,此印又称大三股印。依印母之内缚、外缚,而有内缚三股印、外缚三股印二..

三股戟

梵语 tri-sūla 或 ?aktih。音译咥哩首罗。又作三头戟、三钴戟、三戟叉、三古鉾。略称三戟。密教法器之一,为尖端分三股之戟。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忿怒月靥尊之三昧耶形即此,表降伏贪瞋痴三毒..

三股钩

又称三钴钩、金刚钩。为密教表示佛菩萨钩召之德所用之三昧耶形。因其柄之锋头作三股金刚形,故有此称。原为印度武器之一,后为密教采用,表示诸尊之三昧耶形,如金刚界曼荼罗四摄菩萨中之金刚钩..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