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院

位于江西宜丰东北太平乡之洞山。以山多岩洞,富钟乳奇幻之美,故称洞山。唐咸通(860~873)年中,曹洞宗祖良价禅师由新丰山迁此,大弘祖道,而创立本院。其后赏赐匾额,颁定今名。宋太平兴国(..

普劝坐禅仪

全一卷。日本曹洞宗开祖永平道元撰。略称坐禅仪。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本书普劝行者坐禅,并略示趺坐及调身法。全篇由七五六字所成,以坐禅为佛道之正门,非思量乃坐禅之要素。主张坐禅非为手..

普化

(?~860)唐代禅僧,日本禅宗支派普化宗之祖。籍贯、世寿均不详。资性异人,师事马祖道一之门人盘山宝积,密受真诀,深入堂奥。宝积示寂后,师即游化北地镇州。出言佯狂,行为简放,居处不定..

登坛受戒

指登戒坛受戒律。筑起高坛举行授戒仪式之处,称为戒坛;受戒者登上戒坛领受戒律,则称为登坛受戒,略称坛戒。(参阅“戒坛”2917、“受戒”3101) p5166 ..

发下品十善心

十种发心之一。下品,指于作善之时,即生后悔心。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众生念念生起欲胜人之心,轻他重己而外扬仁义,植..

发光

唐代僧。河南汝阳人,俗姓杨。历代祖先皆为官宦。师每见罪人,辄叹曰:“人本无罪,无明陷之;地狱本无,夙业感之。”遂发愿至少林寺出家。精研戒律及诸教乘,后遍历诸方,至鸡足山,创建石钟寺..

发光地

菩萨十地之第三地。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十地经卷十、八十华严卷三十五] p5163

发心

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一)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发菩提心之略称。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

发心寺

日本曹洞宗寺院。位于福井县小浜市伏原。山号灵松山。大永元年(1521),前光禄大夫武田三品源元光所开基。中岩宗恕为开山。原属真言宗寺院。近代之原田祖岳(1871~1961)为曹洞宗颇著名之禅师..

发业润生

谓由惑起业,由惑润生。即由烦恼滋润业,而引生未来之果。此系惑之两种作用,唯识宗以此说明众生流转生死之根源。所谓发业,系指发业之惑之作用,乃以分别起之烦恼为主,其中更以与第六识相应之..

发真

即发起自己本有之真性。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七中):“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 p5163

发菩提心论

(一)凡二卷。天亲着,鸠摩罗什译。全称发菩提心经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共分十二章。内容系就发菩提心而论,据大乘经论、小乘阿毗达磨论书,而详细注释、分类,并说明法数。 (二)全一卷。..

发起

指物之初起。又作发处。或指激扬鼓动他人。注维摩诘经卷二(大三八·三四四上):“欲令其显维摩诘辩才殊胜,发起众会。”此外,发起信心之一念,称为一念发起。又引发佛说该经因缘之大众,称为..

发起序

二序之一。为“证信序”之对称。在诸经序分中,仅记该经个别之发起缘由之序文,称为发起序,又称别序;而总通诸经之序文,称为证信序,又称通序。如于诸经之始,通常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等..

发起众

指开端发起之众。听法四众之一。即能鉴知时机,发起集会,发起瑞相,发起问答等之众,称为发起众。如法华经之会座,由于舍利弗三请佛陀而发起法华经之说法。法华文句卷二下(大三四·二六下):..

发趣论

巴利名Patthāna-ppakarana。原称发趣大论(巴 Patthāna-mahāpakarana),或单作叉(巴 Patthāna)。本论详述“论本母”一二二门与二十四缘之关系,为锡兰分别上座部七论之一。初分为论母..

发遣招唤

指释尊在娑婆世界发遣众生往生净土,而阿弥陀佛于净土招唤众生往生。略称遣唤。据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之二河譬所载,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于中途忽见二河,南为火河,北为水河。二河各阔百步..

发露

谓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天台四教仪(大四六·七七九上):“如是五逆十恶及余一切,随意发露,更不覆藏,毕故不造新;若如是则外障渐除,内观增明。” p5166 ..

发愿

发起誓愿之意。又作发大愿、发愿心、发志愿、发无上愿。总指发求佛果菩提之心(菩提心);别指完成净土,以救济众生之心(即誓愿)。盖菩萨所发之愿,有总愿、别愿、净土成佛愿、秽土成佛愿等,..

发饿鬼心

十种发心之一。指众生于念念之间,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而内无实德,虚比圣贤;唯行谄诳,作下品十恶,以植三恶道之种子,称为发饿鬼心。 p5165 ..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