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

寺院所制之食品,为僧家特重。造法如下:六月时,以水煮熟大豆,加大麦微炒、相混麹盦,晒干三日,用盐、水微煎,去渣冷固,浸于豆麦之麹中,盛入桶内,以石压之。后去压石,以厚纸密封,冬至前..

纳具

纳受具足戒于身之谓。 p4276

纳受

其义有二:(一)领受他人之赠与。(二)佛、菩萨接受祈愿者之愿望而护佑之。[法华经化城喻品、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p4276

纳所

禅宗寺院中,司理金钱、米谷等出纳之处。亦指寺院中承办寺务之事务所。又转指掌管寺务之役僧。如由俗人担任此职,则其处所称为俗纳所。[禅林象器笺职位门] p4276 ..

纳息

梵语 varga,巴利语 vagga。即品、篇、章、部、类。旧婆沙论译为跋渠,新婆沙论译为纳息。有区分、聚合之意;即同一之义类聚于一处而纳受止息之义。[玄应音义卷十五] p4276 ..

纳骨

又作入骨。在家亡者火葬后,造墓收纳遗骨之谓。出家亡者则称入塔。又谓于灵场收纳遗骨。亦有以遗发替代遗骨者。古来遗体于燃烧后,建灵塔供养,或纳于佛堂内。[禅林象器笺丧荐门] p4276 ..

纳得

领纳受得戒体之谓。戒体系发自受戒者之心中,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 p4276

纳逢素迦

梵语napujsaka。又作奈本娑迦。意译作阉人、宦官。悉昙家于三声中,即用此语表示非男非女(即中性)之声。 p4276

纳经

日本佛教用语。又作六十六部纳经、六部纳经、回国纳经。为追念死者所作之供养。即书写六十六部法华经,藏纳于日本六十六处道场之谓。日本自古即盛行将经典埋藏地下之风,即所谓埋经。其后,这种..

纳体

纳,纳受;体,戒体。纳受戒体之身,称为纳体。亦指防非止恶作用之本体本性。[弘戒法仪] p4277

纸衣

即纸制之衣服,属粗衣之一类。又作纸绢、纸袍、楮衣。以菎蒻等地下球茎类洗净煮熟,冷至适度,去皮,捣之成糊,粘繵厚纸成衣,并涂柹涩,晒干后以手揉之使软。着之露宿一夜,则柹涩之臭气可尽除..

纸华

葬仪时用于棺前之纸制供华。又作四华、素华、雪柳。俗称纸花。左右一对,每瓶四枝,双方合为八株,用白纸裁成栉形,又用竹卷为苎柄。其形乃象征释迦牟尼佛入灭时,其卧处四边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

纸钱

又作阴钱、寓钱、拟钱。亦即切纸为钱形者。我国自汉魏以来,即有将钱与死者同时纳棺之习俗。此钱称为瘗钱(瘗为埋之意),后则禁止埋钱而以纸钱代用。禅宗于祈祷或盂兰盆会之时,多将纸钱串连,..

缺漏

因守戒不严而犯过之谓。戒如堤防,可防过止恶,故谓不守戒为缺;因不守戒而过失漏于外称为漏。[法华经卷一方便品] p4283

翅由逻

梵语 keyūra。又作枳由攞、吉由罗。意译作璎珞。以珠玉所制之颈饰。在印度,王公贵人常以璎珞为严身之饰具。又古来菩萨、天人之像,多有珠玉璎珞之严饰。[可洪音义卷五下] p4283 ..

翅夷罗

袈裟之一种。以鸟之羽毛所制之法衣。[四分律开宗记卷六](参阅“袈裟”4784) p4283

翅舍钦婆罗

梵名Ke?akambala。又作系奓钦婆罗。意译为发衣。十外道之第五。据四分疏饰宗记卷七末记载,此外道身著「发衣”,故有此称。又一般言印度之六师外道多指珊阇耶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末伽..

翁则

意为领经师。乃西藏佛教寺院之僧职名称。为僧众集体诵经时之起首者,有磋钦翁则、札仓翁则之别。磋钦翁则即寺院大法会中诵经之先导,札仓翁则为一札仓(指学院)之大众会合诵经时之先导。 p4283..

耆那

梵名 Jina。意译为胜者。(一)佛之尊称。佛本行集经卷一(大三·六五五上):“如来住于佛行,无复烦恼,故名耆那。得一切智,行一切智,知一切智,住于天行,住于梵行,住于圣行,心得自在。” ..

耆域

(一)佛在世时之名医耆婆之异称。(参阅“耆婆”4286) (二)为西晋时代之咒法僧。天竺人。于晋惠帝末年,抵达洛阳,时有衡阳太守滕永文,因病寄居满水寺,经年不愈,两脚弯曲,不能起行。耆域即..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