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罗

梵语tūla,巴利语同。又作堵罗、妒罗、蠹罗、兜罗绵、兜罗贮。意译绵、细绵。乃总称草木所生之花絮。种类颇多,四分律卷十九列举白杨树华、杨柳华、蒲台三种;五分律卷九列举柳华、白杨华、蒲..

勒叉那

梵名Laksana,巴利名 Lakkhana。意译护也。为佛陀弟子之一。勒叉那比丘曾与目犍连共往王舍城,乞食途中,目犍连忽然微笑,勒叉那深觉疑惑,后目犍连遂于佛前回答,系因当时见他道众生受种种苦,..

勒巾

束腰之带子。又称勒帛。禅苑清规卷九(卍续一一一·四六四下):“须系腰条,不用勒巾答膊。” p4390

勒沙婆

梵名Rsabha或 Rsabhanātha。意译牛仙。为中印度憍萨罗国阿逾陀王之子;为佛出世以前,盛行于印度之三种外道仙人之一,即尼犍子外道(耆那教)之开祖。于耆那教中,多以此仙人为过去世二十四佛..

勒那跋弥

梵名 Ratnavarman。意译宝铠。系佛陀过去世为迦良那伽梨(意译善事)太子时之父王。据贤愚经卷九善事太子入海品所载,提婆达多常欲加害佛陀,佛陀却常怀慈愍心,阿难疑而发问,佛陀遂为说此本生..

勒那摩提

梵名 Ratnamati。又作勒那婆提。略称勒那。意译宝意。为北魏之译经僧,中印度人。学识优赡,事理兼通,尤明禅法。常志游化,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508)抵洛阳,奉敕与菩提流支共译世亲之十地经..

勒那阇耶

为佛陀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之名。勒那阇耶曾舍身救助五人,令免没入海中。据贤愚经卷十勒那阇耶品所载,此五人,即佛陀成道后最先化度之五比丘。勒那阇耶品亦即佛陀叙说与五比丘之宿世因缘。 p4391..

俱舍论卷十四载,酒有三种,由米麦等谷类酿成之窣罗(梵surā,苏罗),以果实或植物之茎与根酿成的迷丽耶(梵 maireya),而在上述二者未完全酦酵时,可令人生醉,称为末陀(梵 madya)。此外..

酒两

即酒味。我国北方人呼酒味为两。[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二、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二] p4336

酒泉

位于甘肃省。酒泉郡乃汉武帝于元鼎六年(111 B.C.)所设河西四郡之一。以其水质香醇若酒,故称酒泉。五胡十六国时代,西凉建都于此。今酒泉县东临弱水,北跨长城,南阻祁连山,西倚嘉峪关,自古..

针孔

于地上立一针,自天上投一丝纤缕,使入针孔,其事甚难,以此比喻人身之难得。[法苑珠林卷三十一] p4336

针芥

又作针锋。仰一针于地,自天上投一芥子,欲适巧投中针锋甚难,以此比喻值佛出世之难。[南本涅槃经纯陀品、摩诃止观卷五] p4336

针筒

又作箴筒。装缝制法衣用针之容器。一般有铁、铜、铅、竹、木等多种,然律制中言其为象牙骨角之类所作,非任意为之。 p4336

闪多

梵语 preta 之讹译。即饿鬼。正确译作闭多。又作毕利多、薜荔多、弥荔多。为八部鬼众之一。[立世阿毗昙论卷六] p4337

闪电光

比喻情势之神速、猛烈。五灯会元卷七(卍续一三八·一二七下):“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构得构不得,未免丧身失命。” p4337

于一定区域所规划之建筑物。唐时对官舍寺宇皆用此称呼,如翻经院、戒坛院、禅院、律院、书院等。翻经院之名早为玄奘译场所用。有关院之梵语有二:(一)ārāma,音译作阿罗摩,意指园,然历来皆..

院内道行杂作衣

三衣中安陀会之异名。安陀会为五条衣,乃袈裟中之最下者,惟独居院内或行道时着用,入聚随众时不得穿着,故称为院内道行杂作衣。(参阅“三衣”551) p4337 ..

院主

又作寺主、住持。禅家监事之旧名。今之监事,古称院主或寺主,后又称住持为院主,故改称原有之院主为监事。今称院主则为住持之意。[释氏要览卷下、续高僧传卷十九] p4337 ..

院号

(一)寺院之别称。有独立之堂舍;也有附属大寺院之堂舍。前者如唐代桂琛之漳州罗汉院、宋代汾阳太子院;后者如唐玄奘所建之大慈恩寺翻经院。现代台湾佛教界,亦有以院称寺者,如台北市弘法院、观..

除一切恶趣菩萨

除一切恶趣,梵名 Sarvāpāyajahah。又作破恶趣菩萨、舍恶道菩萨。略称除恶趣菩萨。为密教胎藏界现图曼荼罗除盖障院九尊中,东面第二位。又为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中,东面第三位。以能舍一..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