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相违

谓烦恼与涅槃二者相违。据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二载:(一)烦恼,即指无明贪爱之惑。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二)涅槃,梵语nirvāna,意译灭度。众生厌生死之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

二法执

即俱生法执、分别法执。(一)俱生法执,乃无始时来,熏习成性,常于一切法妄生执着,亦即与身俱生之法执。(二)分别法执,谓于邪教、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而执为实法。分别之法执,菩萨于见道顿..

二空

指二种空。其名称与解释于诸经论各异。大智度论卷三十七举出但空、不可得空,无方便空、有方便空,般若空、非般若空等。一般所言之二空为:(一)人空、法空:并称人法二空、生法二空。人空又称我..

二空真如

即人空真如与法空真如。又作二空真理。前者谓空人我所显之真如;后者谓空法我所显之真如。(参阅“真如”4197) p203

二空观

(一)思惟人、法二空而断除烦恼、所知二障之观法。 (二)无生观与无相观。(一)无生观,诸法无自性,为因缘生,虽生而非实有,故为空;性自不生,故称无生。此一观法相当于南山三观中之性空观。(二..

二花

谓草木花、严身花。(一)凡草木之花,皆具开敷结实之义,以此譬喻万行之因,即有成就佛果之能。(二)严身花者,谓世间之金、玉等花,皆能严饰其身,以喻神通相好,即能庄严法身。[华严经疏卷三]..

二门

乃各种教义之二分法。如法华经之内容,分为本门与迹门。定慧分为定、慧二门。小乘、大乘之分为小、衍二门。有教、空教之分有、空二门。如来藏一心分为真如门与生灭门,或将一切法分为真谛、俗谛..

二持

止持与作持。为戒律之两大类。又称止作二持、止作。(一)止持,止者制止,即制止身、口,不作诸恶。依止而保持戒体,称为止持。止持戒教人诸恶莫作,指广律中比丘、比丘尼二部戒之条目,或指四分..

二施

(一)指财施与法施。解深密经卷四(大一六·七○五下):“各有三种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比较二施之优劣,谓(大七·九四二上):“财施有竭,..

二流

乃指顺流与逆流而言。轮回生死,称为顺流。趣向涅槃,称为逆流。详言之,顺流,即顺生死之流。六道众生,起惑造业,顺生死之流而背涅槃之道,此乃流转之因果。逆流,指由初果须陀洹断以后三界之..

二相

(一)指净智相与不思议业相。净智相,为依法力薰习,而如实修行之结果。由此净智相而现一切胜妙之境界与功德之相,利益众生,称为不思议业相。[大乘起信论卷上] (二)谓同相与异相。同相者,譬..

二相别

指自相别、共相别。据“析玄记”载:(一)自相别,相者相状。如四念处中之身,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尘各别,故身为身之自相。其余受、心、法等亦皆如是,分别为受、心、法之自相。又如观身以..

二美

乃指定、慧之二庄严。空海之吽字义(大七七·四○七上)谓:“二美具足,四辩澄湛,即是圆德之实义。” p205

二耶舍

乃二人名。经论中提及耶舍比丘有二人。一为佛在世时毗舍离城长者之子。出家后,复还家淫故妇。佛陀大诘斥之,遂制淫戒,此为僧团制戒之始。一为佛灭后百年,阿育王治世时之人,为鸡园寺之上座。..

二苦

苦者,逼恼身心之谓。二苦乃内苦及外苦。(一)内苦,即四百四病之身苦与忧愁、嫉妒等心苦。(二)外苦,恶贼虎狼之害与风雨寒热之灾。[大智度论卷十九] p205 ..

二重中道

又作二种中道。唯识家认为中道有三性对望中道及一法中道二义。三性对望中道,即以遍计所执性为非有,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为非无,以此诠显非有非无的中道之义;此乃就言诠而论中道之旨,故又称言..

二重曼荼罗

指胎藏、金刚两部之曼荼罗,各具浅略、秘密二重。(一)胎藏界:(1)浅略曼荼罗,依大日经具缘品所载,乃大日住阿弥陀三摩地所现之加持境界,三部中之莲华部曼荼罗。(2)秘密曼荼罗,依秘密品,乃毗..

二食

(一)法喜食与禅悦食。以法与禅定皆为精神食粮,能资益人身。(一)闻法欢喜,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如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称为法喜食。(二)入于禅定,得安静之悦乐,因而增长善根,..

二苾刍

“苾刍”即比丘。有二类:(一)世俗苾刍,即凡夫比丘。(二)胜义苾刍,即圣者比丘。[俱舍论记卷十五(普光)] p205

二乘

乘为运载之意。运载众生度生死海之法,有二种之别,故称二乘。(一)指大乘与小乘。佛陀一代所说之教法可大别为大、小二乘。佛为声闻、缘觉所说之法称小乘,佛为菩萨所说成佛之法称大乘。[北本大..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