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十刹

五山与十刹之合称。又作五岳十刹。即我国与日本禅林官寺制度中最高与次高之寺院。(一)我国之五山十刹。五代顷,吴越王钱镠改江南之教寺为禅寺,及南宋迁都江南之后,乃大兴禅寺。宁宗时,由史弥..

五山文学

日本文学派名。乃自一山一宁赴日之镰仓末期始,至室町时代,活跃于日本文坛而以五山为中心之文学。在镰仓时代新输入日本之临济宗,受到北条、足利两氏之保护而建立大寺院,各国名僧赴日以及日本..

五山版

乃指自日本镰仓时代末期始,至室町时代之期间于京都、镰仓之五山所开板之禅籍及诗文集等。镰仓时代中期曾于京都泉涌寺将宋版中与戒律有关之佛典加以翻刻,而五山版即继其后在京都东福寺、建仁寺..

五不可思议

不能以心虑量,亦不能以言语说之五种不思议。即:(一)众生多少不可思议,谓众生永久之增减不断。(二)业果报不可思议,谓依业力而万物变现。(三)坐禅人力不可思议,谓依定力现出神通等。(四)诸龙..

五不赴请

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四载,有一长者就家设供,欲供养佛及僧众,比丘皆去,唯世尊独留在寺,令人取食,不赴其请,故说此五种不赴请之因缘。即:(一)为宴默而居,谓如来深入禅定,寂然宴..

五不应答

五种问不应作答。即:(一)试问,人怀慢心,以自己所知者问于他人,试彼知否。(二)无疑问,自己无所疑而设假作问。(三)不为悔所犯问,于事已知有所犯而无追悔心,复又设问。(四)诘问,已知他人不..

五五百年

又作五个五百年、五个五百岁、五五百岁。乃一种宗教史观。类似者有“正、像、末”三时之说,如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载,佛陀入灭后二千五百年间,可区分..

不悦

有情之异名。此名系来自宇宙成立时,众生见地味等渐渐消失,心生不悦,故称之。[俱舍论光记卷三十] p984

不时解脱

梵语asamaya-vimukta。又作不动心解脱、不时不移动心解脱。为“时解脱”之对称。指六种阿罗汉中第六之不动法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根性最上殊胜,于有学位称为随法行、见至,以利根之故,现法乐..

不真宗

六宗之一,四教之一,五宗之一。乃判教所用之名称。指诸部之般若说即空之理,明一切法如幻假有之教门。安廪所立之六宗、昙隐所立之四教、自轨所立之五宗等皆有之。(参阅“五宗教”1108、“四教..

不能语

指如来语。佛之说法乃无为法,为真实者,众生闻之亦难以十分理解,即使为众生说法,亦如同无说,故如来之语,称为“不能语”。南本涅槃经卷十八婴儿行品(大一二·七二八下):“不能语者,如来..

不退

梵语avinivartanī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又作不退转、无退、必定。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

不退土

不退之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净土门立四不退,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处不退。往生拾因(大八四·一○二上):“出轮回之乡,至不退之土。”(参阅“不退”984) p985 ..

不退地

不退之位地。不退,梵语avinivartanīya,音译阿鞞跋致,谓不退堕于恶趣及二乘地,且所得之证法不退失。不退有三种、四种之别,其位次虽依诸宗而异,然一般皆指菩萨初地以上之位,即三不退中之..

不退相

九无学之一,二十七贤圣之一。指最上利根,所得功德全不退失之无学圣者。即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不退法阿罗汉。[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参阅“九无学”147、“二十七贤圣”169) p985 ..

不退菩萨

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之菩萨。有三种不退、四种不退之别,其位次则依诸宗而异。(参阅“不退”984) p985

不动

宋代僧。天竺人,梵名阿闪撇干资罗。通显密、性相之学。初至西夏,止于护国寺,传译密部经典,人称金刚上师。后迁至四川蒙山(今名山县境)。依唐代金刚智瑜伽施食仪轨,重译之,称为瑜伽焰口。..

不动十四根本印

又作根本印明。乃密教不动明王之十四印契。十四印之次第、印相,诸经轨之说略异。据不动立印轨所载之十四种,即:(一)根本秘密印,又作针印、独钴印。即二手内缚,二拇指置于二无名指之侧,二中..

不动三昧

正观法相,心不动摇之状态。系达摩多罗禅经卷下所说五阴观所生三昧之一。对五阴,观察具足法相而得增上厌离之意,坚固精进,不可动转,其中不可动转即不动三昧。 p987 ..

不动生死

指生死即涅槃。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一下):“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不动生死,而至涅槃。” p987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