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身法

为密教之修法。又作护身加持。即真言行者修法之初,为除去身心障碍,使之归于清净,成就所修之法,故结诵印言以加持其身心之作法。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通用之印相与真言有五种,称为五护身,即净..

护念

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又佛菩萨经常守护佛教徒,如影随形,不离片刻,使恶鬼等障害不能亲近其身,故称影护护念。又为立证佛说之教法为真实,诸佛菩萨立下誓证,谓若..

护念增上缘

又作护念得长命增上缘。为念佛行者所得五种增上缘之一。谓现生受佛菩萨之守护慈念,为得长寿之强力因缘。[观念法门](参阅“五种增上缘”1189) p6867 ..

护法

(一)谓保护、维持正法(即佛教)。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又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善神听闻佛陀说法后,皆誓愿护持正法,此等诸神总称为护法神,..

护法阿罗汉

六种阿罗汉之一,九无学之一。即得阿罗汉果,于己所证得之法,心生爱乐而常护持者。[俱舍论卷二十五](参阅“九无学”147) p6867 ..

护法善神

护持佛法之善神。又作护法神、护法天。即对佛法信乐守护之梵天、帝释、金刚力士、四天王、护世八方天、十罗刹女、十二神将、十六善神、二十八部众、三十番神、三十六神王、伽蓝十八善神等诸天、..

护法论

全一卷。北宋张商英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论广破欧阳修排佛之说,并驳斥韩愈、程伊川等之佛教观,对照儒、道、释三教之优劣,谓儒教治皮肤之疾,道教治血脉之疾,释教治骨髓之疾,申明佛..

护法录

凡十卷。明代宋濂着,云栖袾宏辑录,钱谦益校订。宋濂曾三度阅大藏,儒门中以多闻总持著称。本录即辑录其所作“金华文集”中有关护持三宝之文章,计收有塔铭、碑、记、序、诰、赞、铭、颂、偈、..

护国珠

即指仁王经。此经系佛陀为十六大国王说示守护佛果及国土之因缘;受持解说此经则国界无灾难,故比喻仁王经为护国之宝珠。仁王护国般若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大八·八四三下):“一切国土若有此经..

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

凡四卷。宋代施护译。略称护国尊者所问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记载佛陀于王舍城耆阇崛山为护国尊者说菩萨之法要。与收于大宝积经卷八十、卷八十一两卷之护国菩萨会(隋代阇那崛多译)为同本异..

护国经典

包括鸠摩罗什所译之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昙无谶所译之金光明经四卷、义净所译之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及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为镇卫国家、繁荣社会之护国三部经(金光明经与金光明最胜王经..

护摩

梵语homa。意即焚烧、火祭。又作护魔、户摩、呼魔、呼么。或意译作火祭祀法、火供养法、火供养、火供、火法、火食。即于火中投入供物以作为供养之一种祭法。亦为密教一般修法中之重要行事,用以..

护摩木

密教修护摩法时炉中所焚之木。又称护摩薪、护摩柴、火木。有段木、乳木二种。段木指松等之干木,段段切之;乳木指桑等有湿气之生木。炉中先积段木,其上置乳木。又依五种护摩作法之差异,所用护..

护摩札

表示护摩法祈祷终了之物。一般信其含有除灾、招福等神秘力量。有木札、纸札之分。木札于古代多用桧木,今用枞木或其他木料。于宗教学之立场观之,乃基于灵物崇拜、咒物崇拜之思想,属护符之一种..

护摩堂

密教修护摩法之堂宇。本尊安置不动、爱染等明王,其前设护摩坛。 p6872

护摩坛

密教修护摩法所用之坛。又称光明坛、护摩火坛、火坛、军荼坛、火漫荼罗。“坛”为梵语 mandala 之意译,音译漫荼罗、曼荼罗。即中央设火炉,焚烧供物以修护摩法之坛。就筑坛之材料可分土坛、木..

辩才

谓巧于辩述。单称辩。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四无碍辩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又作四..

辩才天

梵名 Sarasvatī-devī。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之文艺女神。音译作萨啰萨伐底、娑罗室伐底。又作大辩天、大辩才天女、大辩才功德天、大圣辩才天神、妙音天、美音天。略称辩天。在梨俱吠陀中..

辩中边论

梵名Madhyānta-vibhāga-tīkā。凡三卷。又作辨中边论、离僻彰中论。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系注释弥勒所造之辩中边论颂,阐明大乘中道之正行。计分辩相、辩障、..

辩中边论述记

凡三卷。又作辩中边论疏、辨中边论述记。唐代窥基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为玄奘译之辩中边论现存唯一注释书。辩中边论另一译本为真谛译之中边分别论,其注释书有新罗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