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序

天台智顗分法华经别序为五者,即:(一)众准序,“尔时世尊四众围绕”等即是。(二)现瑞序,“六瑞”即是。(三)疑念序,“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等即是。(四)发问序,“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等是..

不信

梵语 ā?raddhya。乃心所之名。为七十五法之一,亦为百法之一。指内心污浊之精神作用。于四谛三宝等,未能忍许爱乐,自相浑浊,内心不澄净,称为不信。说一切有部视之与邪见相当,而相应于一切..

不律仪

又作恶戒、恶律仪。谓立誓行杀生等恶业。不禁身、语之恶,系颠倒之戒律,故称不律仪。能发恶之无表色。俱舍论卷十五列举得不律仪之原因有二:(一)由作,即生于不律仪之家,将行杀生等而起加行时..

不思善不思恶

(一)指绝离善恶二念。 (二)指彻达善、恶二见,住于绝对唯一之念。日僧指月慧印(1689~1764)之“坐禅用心记不能语”解作“不思善恶者,不空亡善恶谓。悟达善恶实性,则其性唯不思,善恶本非物..

不思议劫

谓劫数众多而不可思议。“劫”为古代印度表示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亦以之说明宇宙生成与毁灭之过程乃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由于劫数之不可计数,除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可知其..

不思议身

又作不思议变易身。即受不思议变易生死之身。系由无漏之定力、愿力所助感,妙用而难测。[成唯识论卷八](参阅“变易生死”6916) p980 ..

不思议空

(一)又作第一义空。佛、菩萨所证得之空,断绝有无差别,非二乘凡夫所能测知,故称不思议空。胜鬘经宝窟引龙树之说,谓空有外道邪道空、但空、无所得空三种。但空即二乘空智,无所得空即菩萨之空..

不思议空智

指证得不思议空理之佛智。胜鬘经无边圣谛章第六(大一二·二二一上):“不思议空智,断一切烦恼藏。” p980

不思议真言相道法

真言相,谓真言之实相。此真言一一之声字受如来加持,现于光明轮中,即以无相法身作种种之声字,以种种之声字成无相法身,此为凡夫所不能思议者,故称不思议真言相道法。[大日经卷二具缘品、大..

不思议业相

随染本觉二相之一。为“智净相”之对称。指还于清净本觉业用之相。即依智净相(始觉究竟与本觉一致)而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之根机,自然相应,而使得种种利益业用之不可思议。[大乘起..

不思议慧童子

不思议慧,梵名Acintyamati。文殊八大童子之一。位列文殊曼荼罗第二院之东南隅。亦有说此尊与广大、玄法、青龙三轨所说之不思议童子为同体。其梵名或说为 Kij-karmī(音译枳迦哩),即奉教使之..

不思议慧菩萨

不思议慧,梵名 Acintyamatidatta。位列胎藏界现图曼荼罗除盖障院之西端。此菩萨以权实不二之不思议慧施与众生,以断除众生之无慧为本誓。密号难测金刚,种子为(ū),三昧耶形为宝珠。现图曼..

不思议缘起

指密教曼荼罗法。行者以三密方便为缘,以观心为因,而现普门海会诸佛之境界,为非思议之境。 p981

不思议薰变

指不思议薰与不思议变。薰,薰炙之义;无明薰习真如而生妄法,称为不思议薰。变,转变之义;真如之心受无明所薰而转变,称为不思议变。真如乃无为坚实之法,不可薰而能受薰,不可变而能变异,故..

不拜

指不作礼拜。禅苑清规卷九沙弥受戒文载(卍续一一一·四六二上):“出家之后,礼越常情,不拜君王。”关于出家者礼拜王侯与否之问题,自东晋以降争论不已,庐山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主张..

不故思业

又作非故思业。“故思业”之对称。即未经特意思惟而于不知觉中所造之善恶业。此业由身口造作,并无感果之功能。[瑜伽师地论卷九十、百法问答钞卷三](参阅“故思业”3826) p982 ..

不染世间法

不染着世间尘欲之法。法华经从地踊出品(大九·四二上):“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 p982

不染污

梵语 aklista,巴利语 akilittha。又作无染污、不染、无染。即无所染污之善及无覆无记之法。大毗婆沙论卷九就邪智分别为染污、不染污二种,谓染污者与无明相应,不染污者与无明不相应。又俱舍论..

不染污无知

梵语 aklistājāna。又作不染无知、不染愚。二无知之一。为“染污无知”之对称。即其性不染污,而于佛法等各种义类差别未能了知之劣慧。声闻、独觉虽毕竟断染污无知,或能断,或犹存不染污无知..

不染着诸法三昧

文殊院之文殊菩萨,其左手持青莲花,是为不染着诸法三昧之标帜。以文殊无相之妙慧,不著于诸法,故称不染着诸法。大日经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五上):“青莲是不染着诸法三昧,以心无所住故,即..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