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疏

(一)凡四卷。唐代法藏述,宗密注。略称起信论注疏。乃宗密摘录法藏之大乘起信论义记,兼加部分己说而成。全书分二篇,第一篇总述义门,又分:辨教起因缘、约诸藏所摄、显教义分齐、明教所被机、..

大乘起信论笔削记

凡二十卷。宋代子璇撰。又称起信论笔削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为圭峰宗密起信论注疏之注疏本。所释详细,颇能会合法藏之意,为历来研究起信论不可缺少之注疏本。然以起信论配于五教判之..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凡六卷。明代智旭撰。又称起信论裂网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新译(实叉难陀译)起信论之注疏。其名裂网者,欲破除法相宗、法性宗二宗差别的见解之网。本论以藏、通、别、圆四教中之..

大乘起信论义记

凡三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大乘起信论疏、起信论义记、藏疏、贤首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为大乘起信论三大疏之一。本书系以华严宗之立场而注释大乘起信论者。共分成十门:(一)教起所因,(..

大乘起信论义疏

(一)凡二卷。又称起信论义疏。隋代昙延撰。收于卍续藏第七十一册。为大乘起信论之注疏,现今之流传本仅余卷上,其卷下内容与新罗元晓之海东疏相同,故卍续藏仅收录其卷上。内容分为三门:(一)辨..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凡十卷。唐代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册。略称六波罗蜜经、六度经。内容讲述护持国界及菩萨所修六波罗蜜之法。计分十品:(一)归依三宝品,(二)陀罗尼护持国界品,(三)发菩提心品,(四)不退转品..

大乘庄严经论

梵名 Mahāyāna-sūtrālajkāra。凡十三卷。无著造,唐代波罗颇蜜多罗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内容解说菩萨发心、修行以及应修习之各种法门。又称大乘庄严论、大庄严论、庄严经论、庄严..

大乘庄严宝王经

梵名Avalokite?vara-guna-kāranda-vyūha,西藏名 Za-ma-tog-bkod-pa。凡四卷。又称庄严宝王经。宋代天息灾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内容叙说观自在菩萨之威力化现及六字大明陀罗尼“唵(oj..

大乘造像功德经

梵名 Tathāgata-pratibimba-pratisthānu?ajsā。凡二卷。唐代提云般若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内容叙述优陀延王造立佛像之因缘及其功德。本经译于武周天授二年(691)之大周东寺,大周刊定..

大乘无生方便门

全一卷。撰者不详。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系从我国北宗禅之立场论述入道之五门。开头所标示之五门为本书之大纲,即:(一)总彰佛体,(二)开智慧门,(三)显示不思议法,(四)明诸法正性,(..

大乘无量寿宗要经

梵名 Aparimitāyur(-jāna)-nāma dhāranī。全一卷。译者佚名。又作大乘无量寿经、无量寿宗要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内容叙述无量智决定王如来之陀罗尼及其功德。本经与宋代法天所译之大..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凡三卷(或二卷)。北宋法贤译。又作大乘无量寿庄严王经。略称无量寿庄严经、庄严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叙述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其净土之相。系无量寿经之同本异译,惟本经初无序说,终无“..

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全一卷。略称顿悟真宗论。唐代慧光集释。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以问答体论述真性之开显及生死透脱之道,为唐代盛行之禅宗典籍。本书久已失传,今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出土本(伯希和第二..

大乘集菩萨学论

梵名 ?iksāsamuccaya。凡二十五卷。法称菩萨着,宋代法护、日称等共译。又称学处要集。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乃修行大乘佛教者之教说金言集。梵本刊行于一九○二年,分十九章,汉译本则立十..

大乘会

又称法胜寺大乘会。乃日本天台三会之一。从大乘经中,选出五部大乘经典,即华严、大集、大品般若、法华、涅槃等,在五日间,分别讲说、称叹此五部经,此种法会称为大乘会。在日本,承历二年(10..

大乘经典

大乘经,梵语 mahāyāna-sūtra。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大乘修多罗、菩萨契经、方等经、大方等经。即大智度论所谓“声闻藏、菩萨藏”中之“菩萨藏”。大体而言,小乘经典即指阿含经或..

大乘义章

(一)凡三卷。东晋庐山慧远(334~416)问,鸠摩罗什(344~413)答。又称大乘大义章、鸠摩罗什法师大义、法问大义、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民国十九年(1930),中国佛教历史博物馆重刊,题名“远..

大乘贼

又称大乘匪。乃北魏末年,以法庆为首之流贼。北魏末年,冀州(今河北、山西二省及河南黄河以北)一带,战乱凶年相继,不法之徒乃假借佛教之名作乱。其时,法庆说服国子博士李归伯,自号大乘;并..

大乘对俱舍抄

凡十四卷。日僧源信撰。简称对俱舍抄。今收于大日本佛教全书第八十五册惠心僧都全集内。乃针对俱舍论六百颂所阐述之教义,由大乘,特别是由性相学之诸论疏,加以比较对显,以阐明大小二乘所立性..

大乘论

即敷陈六度及诸法皆空等义,并注解大乘经典之各种论书。与小乘论对称。又称大乘阿毗昙、菩萨对法藏。佛陀住世时,别无论部,至佛陀入灭后,诸菩萨始为钝根众生制造诸论,分别解释诸经之深义。如..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