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

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即:(一)五蕴,又作五阴、五众、五聚。指色、受、想、行、识。(二)十二处,又作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

三科拣境

即天台宗论观心之境,于圆顿止观十境中之第一种阴入界境,拣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三科之境而指示观境。其拣境之次第,先拣舍十八界与十二入,而取五阴;继于五阴中拣舍色、受、想、行等前四阴..

三苦

梵语tisro-duhkhatāh。(一)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一)苦苦(梵duhkha-duhkhatā),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二)坏苦(梵viparināma-duhkhatā),诸..

三苦对三界

天台四教仪集注以苦苦、坏苦、行苦配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即:(一)苦苦对欲界,三界受生无非是苦,欲界诸境逼迫,其苦尤然,故以配苦苦。(二)坏苦对色界,乐坏时苦,称为坏苦。色界天虽受禅味..

三轨

(一)乃三种轨范之意。天台宗解释“妙法莲华经”经题之“妙”字时,说有十妙,其中有三法妙者即为三轨:(一)真性轨,无伪不变之真理性,即真如实相。(二)观照轨,破迷情,显真理之智慧作用。(三)..

三迦叶

迦叶,梵名 Kā?yapa,意为光波,因其身光炎涌,故称。毗婆尸佛时,三人共立刹柱,以是因缘感报,遂为兄弟。(一)优楼频螺迦叶(梵 Uruvilvā-kā?yapa),优楼频螺,意为木瓜林;以其居处近于此..

三重七个法门

又作教行证三分。乃根据教、行、证三重而理解之七个法门。系日本天台宗之教法,为与本觉、始觉之口传同时受到重视之口传教法。其口传教法之要目有:一心三观、一念三千、止观大旨、法华深义等广..

三重法界

指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华严宗本立四种法界,为与能观之智对应,故别立三重法界,即:(一)理法界,即统摄万物形成之理体。物质世界森罗万象,但其理体不变;换言之,事法界是由因缘生起之差别现..

三重观门

指真空、理事与事事无碍三观,乃华严宗所立。华严初祖杜顺开显实践修行之观门,建立三观,用以彰显观行,悟入一真法界。全称三重法界观门。又作三重观、法界三观。即:(一)真空观,为四法界中之..

三乘

梵语trīniyānāni。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槃彼岸之三种法门。(一)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一)声闻乘(梵?rāvaka-yāna)..

三乘观门

指天台四教中之三藏教之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分别以观苦谛、集谛、道谛,作为修行之初门。即:(一)声闻观苦谛为初门,声闻其根最钝,先观苦果五阴生死之身,以苦谛之观为初门。(二)缘觉观集..

三修

据北本涅槃经卷二载,有胜劣二种三修。(一)劣三修,谓声闻所修比于菩萨所修为劣,三修即:(1)无常修,声闻之人不知法身常住之理,而观三界一切有为之法皆悉生灭无常。(2)非乐修,声闻之人不知诸..

三峰派

为临济宗支派。兴于明清之际。开祖汉月法藏(1573~1635),江苏无锡人。据五灯全书卷六十五载,法藏于海虞之三峰(江苏吴县西南)闻折竹声而开悟。后于天启四年(1624)至金粟寺,为密云圆悟之..

三师七证

三师与七证师之并称。指比丘受具足戒时,戒场中必须具足之戒师人数。又作十师、十僧。三师即:(一)戒和尚,指正授戒律之和尚。乃比丘得戒之根本及其归投处,故必至诚三请之。凡担任戒和尚者,其..

三座说法

禅宗公案名。三座,指第三首座。据无门关载,沩仰宗之祖仰山慧寂于梦中往兜率天之弥勒处,坐于第三座,(大四八·二九六上):“有一尊者白槌云:‘今日当第三座说法。’山乃起,白槌云:‘摩诃..

三时

(一)指教法发展之正、像、末三时,即正法、像法、末法等三个时期。(参阅“正像末”2002) (二)指“有、空、中”三时。即依照释尊之说教内容而分有教、空教、中道教三种,依序称为初时、第二时..

三时坐禅

原始佛教有四时坐禅之法,即:(一)黄昏坐禅,约于午后八时。(二)早晨坐禅,约于午前十时。(三)晡时坐禅,约于午后四时。(四)后夜坐禅,于晨朝勤行前之一、二时顷。至后世,则略去后夜坐禅,仅行..

三时教

又作三时教判。指佛陀教法之三时期。依释尊说法时代之不同与经典内容之深浅,而将佛陀教法分类为三时期。即: (一)法相宗之说,系窥基根据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之三时说而立。又作有空中、有空中..

三时无悔

据天台四教仪集注载,众生造作五逆等罪,若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无改悔,是为上品极恶,必感地狱之报。三时即:(一)加行心时,即欲作恶业之时。欲作之时,必先起心,方便加行,故称加..

三时华严

系菩提流支等就华严经九会之说法所立之三种说时。即:(一)九会中前五会之说时,即成道后之初七日。(二)第六会以后之说时,称为二七日。(三)第九会之说时,称为后时。此因十地经中有“成道未久第..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