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耶曼荼罗

梵语samaya-mandala。又作三摩耶曼荼罗、平等曼荼罗、三昧耶智印。略称三曼。密教四种曼荼罗之一。即画诸尊所持之器杖(如刀、剑、莲花等)及其印契(手式)之曼荼罗。又以四种曼荼罗赅摄法界万..

三昧堂

又作法华三昧院、法华堂。日本佛教界长期讲解有关法华经而设置之建筑物。以最澄在比睿山东塔所建者为最早,后在西塔、横川亦建有三昧堂,在天台宗之大寺院中建立此种堂者屡见不鲜。及至后世,则..

三昧场

日本佛教用语。即葬场。意谓葬场乃为进入三昧之场所。又作三昧所,或单称三昧。即葬场及火葬之区域。[类聚名物考卷三二二] p584

三昧发得

又作发定。谓由专念之法而心住一境,遂得胜境现前。亦即初因思惟之加行,思想渐渐微细,乃至觉想俱亡,达于三昧正受之域,终与所观之胜境冥合,得以分明了知,称为三昧发得。净土宗祖师中,善导..

三是偈

又作三谛偈。为龙树所著中论观四谛品中之一偈。即(大三○·三三中):“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被视为中观学派有关“中观”经典之总义。指世间诸法皆由各种因..

三毒

指贪欲、瞋恚、愚痴(又称贪瞋痴、淫怒痴、欲瞋无明)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

三界

梵语 trayo dhātavah,巴利语 tisso dhātuyo。(一)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

三界苦轮

指三界之迷苦,往返不止,乃有罪众生之生死轮回境界。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大八·八三七中):“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胜天王般若经卷一] p586 ..

三界唯心

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现象皆由一心之所变现。全称三界唯一心。即心为万物之本体,此外无别法,凡三界生死、十二缘生等诸法,实是妄想心所变作。六十华严卷十(大九·四六五下):“..

三界眼

佛之德称。佛为大智大明者,可作三界人之眼,引导吾人避离生死之险难,故称三界眼。佛般泥洹经卷下(大一·一六九上):“佛为大明,三界中眼;今般泥洹,三界眼灭。” p586 ..

三界尊

佛之德称。佛乃三界之尊,故称之。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下):“今我稽首三界尊。” p587

三界智

(Nyanatiloka, 1878~1960)为德国佛学学者,亦为德国第一位出家之比丘。生于维斯巴登市(Wiesbaden)。最初专攻音乐,后赴缅甸仰光,并于当地出家。一九○三年至锡兰,居于波加斯都瓦小岛(Po..

三界无安

谓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三界中,不能求得真实之安宁。法华经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法句经卷上世俗品(大四·五六六中):“世皆有死,三界无..

三界雄

佛之德称。佛为三界中之大雄,可折伏一切之魔障。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p587

三界万灵牌

为使无缘之有情蒙受冥福,而安置于禅刹佛殿之一种牌位。日本佛教界自镰仓时代初期即风行之。文有“三界万灵,十方至圣,六亲眷属,七世父母”、“三界万灵,六道四生,七世父母,六亲眷属等”等..

三界独尊

即佛之尊称。佛乃三界中之最尊贵者,具足智德,为三界独尊,四世导师,世所尊重。宝藏论广照空有品(大四五·一四五中):“其名曰佛,三界独尊,觉了无物,非作而作,所作已毕。”[长阿含经卷..

三界藏

三界包括一切众生之烦恼业果,故称为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大八·八二六下):“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 p587

三相

即三种相。(一)一切诸法有如下三相:(一)假名相,指唯有假名而无实体之相。(二)法相,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之相。(三)无相相,指无相之相,即离假名相、法相之相。[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三..

三相神

梵名Trimūrti。指相互关联而各具一相之三神。主要指印度教所信奉之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主神。认为三神分别代表宇宙之创造、护持、毁灭。源于吠陀时期。据梨俱吠陀载,火神阿耆尼有三处,称..

三相续

指世界、众生与业界之因果,次第迁流、相续不绝。即:(一)世界相续,众生有业,引起尘劳烦恼,招感风、金、水轮等互为因缘,而成此国土世界,如林木遇火可成土,再绞则成水;山石相击可成炎,融..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