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善思念之

含注戒本·戒经序:“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含注戒本卷上·三·八)戒本疏·释戒经序:“形心既和,事须详审。听若异闻,则乖说意;是以第三,谛听善思,正明警敕,有开解之用。”(戒疏记卷..

行事钞受欲是非篇第四

亦名:受欲是非篇子题:欲、欲法有三、与欲、受欲、说欲行事钞·受欲是非篇:“受欲是非篇第四。(一,叙意标章)夫事生不意,法出恒情。故对情而顺其心,心顺则于法无失,故名欲也。然则情事相..

行事钞四药受净篇第十八

亦名:四药受净篇子题:受净行事钞·四药受净篇:“四药受净篇第十八。(一、叙意释名)报命支持,勿过于药。药名乃通,要分为四:言时药者,从旦至中,圣教听服,事顺法应,不生罪累。言非时药..

行事钞安居策修篇第十一

亦名:安居策修篇子题:安居约法有四、安居时有三种、安居处通两界、安居人该五众行事钞·安居策修篇:“安居策修篇第十一。受日法附。(一、叙制意)(一、叙教本)夫静处思微,道之正轨。理须..

行事钞对事约教判处意

亦名:对事约教判处意行事钞·序:“第三,对事约教判处意。(一、叙古)(一、通示乖竞)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诸师穿凿,判割是非,竞封同异,不可称说。(二、推究所由)良由寻讨者不识宗旨..

行事钞对施兴治篇第二十

亦名:对施兴治篇子题:施虽无厌受应知足、规绳、时资、道缘、时缘、深网、发足、泥涂行事钞·对施兴治篇:“对施兴治篇第二十。(一、叙总意)(一、叙施受二法)夫福出净田,道起少欲。为福之..

行事钞导俗化方篇第二十四

亦名:导俗化方篇子题:导俗、化方行事钞·导俗化方篇:“导俗化方篇第二十四。(一、叙来意)(一、道俗相济彰益)夫道俗相资,有逾影响,虽形法两别,而所趣攸同。是故沙门处世,道缘须立,若..

行事钞尼众别行篇第二十九

亦名:尼众别行篇子题:阿摩尼资持记释云:“释尼众篇。题中,上二字,通收三位。别行,如前(沙弥别行篇)释。注中,翻名,总云阿摩尼,此云母女,即佛呼姨母之称,故云重尼也。”(事钞记卷四..

行事钞师资相摄篇第九

亦名:师资相摄篇子题:师资相摄之益、相摄三种、倒悬行事钞·师资相摄篇:“师资相摄篇第九。(一、叙来意)(一、叙相摄之益)佛法增益广大,实由师徒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积业深,行..

行事钞序教兴意

亦名:序教兴意子题:律藏五例、性戒文缓而义急、遮戒一往制止有益便开行事钞·序:“第一,序教兴意。(一、通明教兴)(一、大慈愍物意)夫至人兴世,益物有方,随机设教,理无虚授。论云,依..

行事钞引用正文去滥传真科酌意

亦名:引用正文去滥传真科酌意子题:随经律、世中伪经、钞兴本意行事钞·序:“第十,明钞者引用正文去滥传真科酌意。初明引用正经,次明世中伪说,后明钞兴本意。(一,引用正经)(一、明三藏..

行事钞忏六聚法篇第十六

亦名:忏六聚法篇子题:二种智、忏摩、忏悔行事钞·忏六聚法篇:“忏六聚法篇第十六。(一、叙来意)(一、叙意引劝)夫结成罪种,理须忏除。则形清心净,应同僧法。故萨婆多云,无有一法疾于心..

行事钞持犯方轨篇第十五

亦名:持犯方轨篇子题:持犯方轨、深达持犯方轨则一切戒律明如指掌、持犯方轨深达则一切戒律明如指掌行事钞·持犯方轨篇:“持犯方轨篇第十五。……(一、叙意生起)(一、叙义深难见)律宗,其..

行事钞撰述年代

子题:终南苎麻兰若、苎麻兰若行事钞·批文:“余于唐武德九年六月内,尔时搜扬僧伍,无伤俗誉。且闭户依所学撰次。但意在行用,直笔书通;不事虬文,故言多蹇陋。想有识通士,知余记志焉(知余..

行事钞教所诠意

亦名:教所诠意行事钞·序:“第六,教所诠意。(一、标叙能诠)诠教之文,文虽浩博。撮其大趣,止明持犯。(二、正辨所诠)(一、通持犯)然持犯之境,境通内外。内谓行心之结业,外谓情事之顺..

行事钞文义决通意

亦名:文意决通义行事钞·序:“第五,文义决通意。(一,通叙立教之源)夫理本绝名,故立名标其宗极。名随事显,故对事而备斯文。(二,别明律藏之缺)(一、考昔遗缺)然考斯律藏,言事并周。..

行事钞标宗显德篇第一

亦名:标宗显德篇子题:宗体行相、标宗、显德行事钞·标宗显德篇:“标宗显德篇第一。初出宗体,后引文成德。(一,先出宗体)(一、叙宗劝学)(一、约喻叹教)夫律海冲深,津通万象。虽包含无..

行事钞历代重为大训

资持记·释钞序:“伏自蕴结中天,五宗竞演。译传东夏,四分偏弘。虽九代相承,而六师异辙。而我[道宣]祖师示四依之像,秉一字之权。轸力扶颠,为如来所使。垂慈轨物,作群生导师。首着斯文,..

行事钞沙弥别行篇第二十八

亦名:沙弥别行篇、沙弥篇子题:信为道原功德母、智是出世解脱因、室罗末尼罗、求寂、皓首、面墙行事钞·沙弥别行篇:“沙弥别行篇第二十八。此翻为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

行事钞用诸部文意

亦名:用诸部文意子题:持律六师、六师行事钞·序:“第四,用诸部文意。(一,叙律分宗)(一、本同计异)统明律藏,本实一文。但为机悟不同,致令诸计岳立。(二、随计分宗)所以随其乐欲,成..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