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益者,谓前际修习善不善无记法故,能令后际善等诸法展转增胜后后生起。前际修习者,谓先所数习现行义。后际展转增胜后后生起者,谓由彼长养诸种子故,于未来世即彼种类增胜而生,如是诸法能为相似增长因故立同类因。
相关推荐
阿罗汉
略有二种阿罗汉性。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云何有为阿罗汉性?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无学根力。无学尸罗。无学善根。十无学法。及彼种类诸无学法。是名有为阿罗汉性。云何无为阿罗汉性?谓贪瞋癡。一切烦恼皆悉永断超一切趣。断一切道。三火..
坐禅安心
依坐禅而得不动的境地。于禅宗是认为坐禅可入安心的境地,又以此为佛道的发心。中,引用妙乐大师的第一卷之四(大正第四十六卷第一七○页)予以破折云:“世人多以坐禅安心,名为发心,此人都未识所缘境。无所期果,全无上求。不识大悲,..
阿罗汉果
谓阿罗汉果。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所言有为阿罗汉果者。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无学根力。无学尸罗。无学善根。十无学法。及彼种类诸无学法。是名有为阿罗汉果。所言无为阿罗汉果者。谓于此中。贪瞋癡等。一切烦恼。皆已永断。超..
阿罗汉果补特伽罗
阿罗汉果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第九品烦恼安住彼究竟道。问若阿罗汉永断三界一切烦恼,何故但言永断一切五顺上分结得阿罗汉果耶?答最胜所摄故,云何最胜?由此五结是取上分因及不舍上分因故名最胜,所以者何?由色无色爱取欲界上色无..
安立差别门
安立差别门者,谓若处显示四句等所问义,如无常经说,若正观者一切观色耶,设观色者一切正观耶。应作四句,初句,谓于受等四蕴无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应知应断。第二句,谓于色蕴有常净乐我颠倒增益,又观彼为不应知不应断。第三..
本生
本生者,所谓宣说诸菩萨行本相应事。
阿罗汉果者
谓现法中。贪瞋癡等。一切烦恼。皆已永断名阿罗汉果言。
傲
谓有一类。应供养者而不供养。应恭敬者而不恭敬。应尊重者而不尊重。应赞叹者而不赞叹。应问讯者而不问讯。应礼拜者而不礼拜。应承迎者而不承迎。应请坐者而不请坐。应让路者而不让路。由此发生。身不卑屈。不等卑屈。不极卑屈。身傲心傲..
本事
本事者,所谓宣说圣弟子等前世相应事。
阿罗汉向补特伽罗
阿罗汉果向补特伽罗者,谓已永断有顶八品烦恼安住彼道。
鼻处
谓如鼻根应说其相。
八何词
八何词者,谓何谁信、何所信、用何信、为何信、由何信、何之信、于何信、几何信。八若词者,谓若能信、若所信、若用信、若为信、若由信、若彼信、若于信、若尔所信,如是等无量法门皆有八种。不毕竟出离者,谓由世间道。毕竟出离者,谓由..
阿罗汉向者
已得无间道。能证阿罗汉果。谓此无间证得最上阿罗汉果。或住不还果已。能进求阿罗汉果证。名阿罗汉向。
鼻根
何等鼻根?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清净色。
八圣道支
八圣道支所缘境者,谓即此后时四圣谛如实性,由见道后所缘境界,即先所见诸谛如实性为体故。道支自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道支自体。正见者,是分别支,如先所证真实简择故。正思惟者,..
爱
爱有二种业,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二与取作缘。
比量
比量者,谓现余信解,此云何?谓除现量所得余不现事决定俱转,先见成就今现见彼一分时,于所余分正信解生,谓彼于此决定当有由俱转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现量为先比量。..
八只补特伽罗者
谓显安立。预流向等补特伽罗。八种各别佛弟子众者。显示开晓佛弟子众具胜功德。戒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戒。定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定。慧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就具足学无学慧。解脱具足者。谓学无学僧。成..
彼或为己
谓有一类。身行劫盗。王等执问。汝为贼不。彼得问已。窃自思惟。若实答者。必为王等。或杀或缚。或复驱摈。或夺资财。我今宜应自隐自覆自藏实事。故以正知。说虚诳语。既思惟已。答王等言。我实不为不与取事。是名为己。..
爱别离苦
云何爱别离苦?爱别离。谓诸有情等。可爱可乐。可喜可意。不与彼俱。不同一处。不为伴侣。别异离散。不聚集。不和合。总名爱别离。何因缘故。说爱别离为苦。谓诸有情。爱别离时。领纳摄受种种身苦事故。广说乃至。领纳摄受种种身心烧然事..
伴摄
伴摄者,谓色蕴与余蕴互为伴故,即摄助伴。余蕴界处亦尔。如色蕴与余受等互为助伴能摄五蕴,如是受等一一助伴各摄五蕴,如蕴界处亦尔,互为伴故,一一皆摄一切界处。..
边执见
边执见者,于五取蕴等随观执,若常若断,诸忍欲觉观见为体,障处中行出离为业,处中行者,谓离断常缘起正智。
爱结
爱结者,谓三界贪爱,结所系故不厌三界由不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当知此中宣说诸结若相若用若位辩结差别。且如爱结,何等是结?谓三界贪是结自性。云何为结?谓有此者不厌三界,由此展转不善现行善不现行。于何..
宝现观
宝现观者,谓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净,由佛圣弟子于三宝所已得决定证清净信,谓薄伽梵是真正等觉者,法毗奈耶是真善妙说,圣弟子众是真净行者。
爱缘取
谓彼初生。说名为爱。爱增盛位。转名为取。此复如何。谓如有一。于诸欲境。系心观察。起欲贪缠。彼从此缠复起余缠。增上转增上。猛利转猛利。圆满转圆满。前所起缠。说名为爱。后所起缠。转名为取。是名爱缘取。复如有一。于诸色境。或无..
变坏
变坏者,谓舍寿时当知此中依相续位建立生等,不依剎那。
暴流
暴流有四,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随流漂鼓是暴流义,随顺杂染故,初是习欲求者,第二是习有求者,后二是习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应道理故。见暴流是能依,无明暴流为所依,由有愚癡颠倒推求解脱及方便故。..
安
安者,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调畅为体,除遣一切障碍为业,除遣一切障碍者,谓由此势力依止转故。
变异相
何等变异相?谓诸行异生由不相似相续转故。
卑慢
谓于多胜谓己少劣。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卑慢。
安立
安立者,谓所缘境体非真实,唯安立故,由四种因知所缘境体非真实,谓相违识相故,无所缘境,识可得故不由功用,应无倒故随三智转故,由此道理能取体性亦非真实,三智者,谓自在智,观察智无。遍知者,谓如实知相差别安立所缘境界。断者,..
遍处
遍处者,谓于遍满住具足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心心法,是名遍处,遍满者其量广大周普无边。此复十种,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无边空处、无边识处,皆悉遍满。问何故于遍处建立地等?答由此遍处观所依能依色皆遍满故,若于此中..
悲
云何为悲?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愿诸有情。皆得离苦。彼依出家。或依远离。由思择力。内所发起。色界定善。诸悲悲性。若恻怆恻怆性。若酸楚酸楚性。总名为悲。复次与悲相应受想行识。及所等起身语二业。不相应行。亦名为悲。复次悲心定。..
遍计所执相差别
何等遍计所执相差别?谓于蕴界处中,遍计所执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数取趣者、意生者、摩纳婆等。
病苦
云何病苦?病谓头痛。眼痛耳痛。鼻痛舌痛。面痛唇痛。齿痛腭痛。喉痛心痛。风病嗽病。气病噫病。癞病痔病。痢病麻病。寒病热病。瘨病痫病。欧逆疮肿。癣疥?瘿。[病-丙+带]下漏泄。痃癖枯痟。及余种种依身心起。身心疹疾。总名为病。何因..
遍满所缘
遍满所缘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所缘、无分别影像所缘、事边际所缘、所作成就所缘。有分别影像所缘者,谓由胜解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界。无分别影像所缘者,谓由真实作意,所有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界。事边际所缘者,谓一切法..
遍趣行智力
遍趣行智力者,谓于一切种遍趣行智无著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
病行差别
云何病行差别?此有七种,谓贪行、瞋行、癡行、慢行、寻思行、等分别薄尘行,补特伽罗差别故。
遍知等门
遍知等门者,谓若处显示依真实相宣说遍知相义,永断相义,作证相义,修习相义,即此真实相等品类差别相义,能依所依相属相义,遍知等障碍法相义,遍知等随顺法相义,于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失功德相义,此亦如爱味经广说。真实相者,谓取蕴..
波罗蜜多数相次第
云何宣说波罗蜜多数相次第,乃至更互决择?数有二种,一计算数,二决定数。计算数者,谓六波罗蜜多。决定数者,谓波罗蜜多数唯有六不增不减。何以故?一切菩萨道略有二种,一增上生道,二决定胜道,如其次第三三摄故,所以者何?增上生有..
遍知离欲
何等遍知离欲?谓已得见道者,于三界法生厌背性。
薄尘行补特伽罗
薄尘行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微薄烦恼,如前所说自性位烦恼相,今此烦恼望彼是微薄故,虽于增上所缘境界,而微薄性烦恼现行,昔所修习胜对治力所摧伏故。
辩才无碍解
辩才无碍解者,谓于诸法差别无碍具足中,若定若慧,余如前说。诸法差别者,谓实有假有世俗有胜义有如是等,若于此中通达无碍,名辩才无碍解。
薄伽梵
谓有善法。名薄伽梵。成就无上诸善法故。或修善法。名薄伽梵。已修无上诸善法故。又佛世尊。圆满修习身戒心慧。成就大悲。我无限无量。成无量法。名薄伽梵。又佛世尊。具大威德。能往能至。能坏能成。能自在转。名薄伽梵。又佛世尊。永破..
别别引门
别别引门者,谓若处显示先标经一句,后以无量义门广释。如经言,若比丘成就六法,尚能口风吹碎高广大雪山王,况无明死尸,何等为六?若诸比丘心生善巧乃至方便善巧,云何比丘心生善巧?所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静虑具足住,如是比..
薄伽梵观过失
问薄伽梵观何过失故,于蕴界处以五种相诽毁计我?答观彼摄受萨迦耶见者,有五种过失故,谓异相过失、无常过失、不自在过失、无身过失、不由功用解脱过失。异相过失者,谓色蕴等非我体性,异我相故。无常过失者,谓非我处色蕴等中,我应无..
别解脱律仪所摄业
别解脱律仪所摄业者,即是七众所受律仪,谓比丘律仪比丘尼律仪,式叉摩那律仪,沙弥律仪,沙弥尼律仪,邬波索迦律仪,邬波斯迦律仪,及近住律仪。依止何等补特伽罗建立出家律仪,依能修行远离恶行远离欲行,由比丘等出家五众,乃能尽寿远..
不调柔性
谓身刚强。身坚硬。身??悷。身不明净。身不润滑。身不柔软。身无堪任。总名不调柔性。
别离相
何等别离相?谓于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摄执为己有。
不动
不动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苦乐灭无为。
病啡相
何等病等相?谓四大时分受命变异故。
不动阿罗汉
不动阿罗汉者,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亦不能练根。练根者,谓转下钝根成上利根,是故不动法不说能练根,性是利根故。
不动法阿罗汉
不动法阿罗汉者,谓利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皆能不退现法乐住。
不动行
谓四无色定。诸有漏善。是名不动行。
不还向补特伽罗
不还果向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七第八品烦恼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一来果后已断欲界软上软中品烦恼及住彼断道建立此故。
不善
云何不善?几是不善?为何义故观不善耶?谓自性故、相属故、随逐故、发起故、第一义故、生得故、方便故、现前供养故、损害故、引摄故、所治故、障碍故,是不善义。五蕴十界四处一分是不善,为舍执着非法合我故,观察不善。自性不善者,谓..
不放逸
不放逸者,依止正勤无贪瞋癡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谓由正勤等为先能修一切善法及防有漏,是故依此四法假立不放逸体。有漏法者,谓诸漏及漏处所境界。..
不善界
谓不善身语业。心心所法。不相应行。是名不善界。
不还向者
已得无间道。能证不还果。谓此无间证不还果。彼于欲界贪欲瞋恚。由世间道或先永断。于四圣谛。先未现观。今修现观。或住一来果已。能进求不还果证。名不还向。..
不恭敬
谓有一类。若亲教亲教类。轨范轨范类。及余随一尊重可信。往还朋友。如法告言。汝从今去。勿坏身业。勿坏语业。勿坏意业。勿行不应行处。勿亲近恶友。勿作三恶趣业。如是教诲。称法应时。于所修道。随顺磨莹。增长严饰。宜便常委。助伴资..
不顺同类
谓有一类。于亲教亲教类。轨范轨范类。及余随一尊重可信。往还朋友。不正随顺。是名不顺同类。
不还一法
谓贪若永断者。我能保彼定得不还。如是嗔癡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无惭无愧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憍放逸傲愤发矫妄诡诈现相激磨以利求利恶欲大欲显欲不喜足不恭敬起恶言乐恶友不忍耽嗜遍耽嗜染贪非法。贪着贪恶贪有身见有见无有见贪欲..
不共佛法
不共佛法者,即十八不共佛法,彼复云何?谓于不共身语意业清净具足中,于所依及果根未得不退具足中,于不共业现行具足中,于不共智住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何等十八?如经言,如来无有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不定心,无种种想..
不思议如来
不思议如来者,谓且于欲界始从示现安住睹史多天妙宝宫殿,乃至示现大般涅槃,示现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大行。一切菩萨所行者,谓从示现睹史多天宫,乃至现大神变降伏魔军。诸佛所行者,谓从示现成等正觉,乃至示现大般涅槃。..
不见言见
谓为眼识曾受曾了。名为已见。彼无眼识曾受曾了。隐藏如是想忍见乐。言我已见。如是名为不见言见。
不害
不害者,无瞋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不损恼为业,当知不害不离无瞋故亦是假。
不死寻
谓有一类。作是思惟。我于佛教所说胜定。且未修习。先应诵持经律对法。为诸有情。宣说法要。学诸传记制造疏论。居阿练若。但持三衣。广说乃至。随得而坐。作此事已。然后习定。复有一类。作是思惟。我于佛教所说胜定。且未修习。先应历观..
不可思议
复次即善不善业处差别、事差别、因差别、异熟差别、品类差别等,皆不可思议,由即此业处差别等,无量无边难可思议故。处者,谓住如是处造如是业,或于城邑或于村落如是等。事者,谓所依事,或有情数或非有情数。因者,谓善不善根如其所应..
不和软性
谓心刚强。心坚硬。心??悷。心不明净。心不润滑。心不柔软。心无堪任。总名不和软性。
不喜足
谓有一类。于已获得色香味触及余资具。不生喜足。复悕复欲。复乐复求。总名不喜足。
不可思议如来补特伽罗
何等不可思议如来补特伽罗?谓且于欲界始从示现,安住睹史多天妙宝宫殿,乃至示现大般涅槃,示现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大行。
不护
不护者,即三不护,谓大师御众时,于随所欲教授教诫方便具足中,若定若慧,乃至广说。何等为三?如经言,如来身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谓勿他知我之所有语业意业,现行亦尔,由彼大师心无惧虑,善御所化一切大众随其所欲..
不相离相应
何等不相离相应?谓一切有方分色与极微处互不相离。
不乐
谓有一类。得好亲教亲教类。轨范轨范类。及余随一尊重可信。往还朋友。教诫教授。系念思惟。房舍卧具。而心不喜。不爱不乐。怅望惨戚。总名不乐。
不还果
谓不还果。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所言有为不还果者。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有学根力。有学尸罗。有学善根。八有学法。及彼种类诸有学法。是名有为不还果。所言无为不还果者。谓于此中。五顺下分结永断。及彼种类结法永断。即是九..
不信
不信者,谓愚癡分,于诸善法心不忍可,心不清净,心不悕望为体,懈怠所依为业。懈怠所依者,由不信故无有方便加行乐欲。
不律仪业
不律仪业者,谓诸不律仪者,或由生彼种姓中故,或由受持彼事业故,所期现行彼业决定。何等名为不律仪者?所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鸟捕鱼猎鹿罝兔,劫盗魁脍害牛缚象,立坛咒龙守狱谗构好为损等。屠羊者,为欲活命屠养买卖,如是养鸡猪等随其所..
不还果补特伽罗
不还果补特伽罗者,谓于修道中已断欲界第九品烦恼安住彼道,所以者何?由彼永断欲界软软品烦恼断道究竟,建立此故。问若已永断一切见道所断烦恼,及已永断欲界修道所断一切烦恼得不还果,何故但言永断五顺下分结得不还果耶?答最胜所摄故..
不行现观
不行现观者,谓已证得无作律仪故,虽居学位而谓我今已尽地狱畜生饿鬼颠坠恶趣,我不复能造恶趣业感恶趣异熟,已得无作律仪者,谓已证得圣所爱戒所摄律仪,由得此故,此所对治地狱异熟等必不复行,由地狱等永尽不行故,名不行现观。..
不染污
云何不染污?几是不染污?为何义故观不染污耶?谓善及无覆无记法,是不染污义。八界八处全,诸蕴及余界处一分是不染污。为舍执着离烦恼我故,观察不染污。
不还果者
谓现法中。于五顺下分结。已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取疑。贪欲瞋恚。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阿罗汉果证。名不还果。
不与
谓他摄受有情无情。诸资生具。不舍不弃。不惠不施。
不忍
谓有一类。不能堪忍寒热饑渴风雨蚊虻蛇蝎恶触。及余苦事。复有一类。于他暴恶。能发自身猛利刚犷切心夺命辛楚苦受兇勃秽言。不能堪忍。即此及前。总名不忍。
不与取者
如世尊说。有不与取者。或城邑中。成阿练若。不与物数。劫盗心取。不离劫盗。如是名为不与取者。何等名为有不与取者?谓于不与取。不深厌患。不远不离。安住成就。如是名为有不与取者。何等名为或城邑中?谓有城墻周匝围绕。何等名为或阿..
长时差别
何等长时差别?谓诸异生。
不圆满
不圆满者。谓诸有学或预流果摄,或一来果摄,或不还果摄等所有灭。
超一切识无边处
超一切识无边处者。谓彼尔时。于识无边处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种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者。云何无所有处定加行?修何加行。入无所有处定。谓于此定初修业者。先应思惟。识无边处为粗苦障。次应思惟。无所有处为静妙离。余..
不正知
不正知者,烦恼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犯所依为业。不正知身语心行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观察,以不了知应作不应作故多所毁犯。
超一切种空无边处
超一切种空无边处者。谓彼尔时。于空无边处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种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者。云何识无边处定加行修何加行?入识无边处定。谓于此定。初修业者。先应思惟。空无边处。为粗苦障。次应思惟。识无边处。为静妙..
不知言知
谓为耳识曾受曾了。名为已闻。彼无耳识曾受曾了。隐藏如是想忍见乐。言我已闻。如是名为不知言知。
超一切种无所有处
超一切种无所有处者。谓彼尔时。于无所有处想超越等超越故名超一切种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者。云何非想非非想处定加行?修何加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谓于此定初修业者。先应思惟。无所有处为粗苦。障次应思惟非想非非想处。为..
不作意
谓于出家远离所生善法。不引发。不忆念。不思惟。不已思惟。不当思惟。心无警觉。总名不作意。
独觉乘补特伽罗
独觉乘补特伽罗者,谓住独觉法性若定不定性是中根自求解脱发弘正愿,修厌离贪解脱意乐,及修独证菩提,意乐即声闻藏为所缘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或先未起顺决择分,或先已起顺决择分,或先未得果,或先已得果,出无佛世,唯内思惟圣道现..
对治善
何等对治善?谓厌坏对治、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伏对治、离系对治、烦恼障对治、所知障对治。
抵突
谓有一类。于授食时。索熟与生。索生与熟。索粗与细。索细与粗。与不平等。与不如法。于识不识。而与不与。于中数起相违语言。是名抵突。复有一类。若亲教亲教类。轨范轨范类。及余随一尊重可信。往还朋友。告言。具寿。汝于如是如是事业..
对治无记
何等对治无记?谓如有一为治疾病得安乐故,以简择心好服医药。
独觉现观
独觉现观者,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不由他音而证得故,名独觉现观。
地界
谓地界有二种。一内。二外。云何内地界?谓此身内所有各别坚性坚类有执有受。此复云何?谓发毛爪齿。乃至粪秽。复有所余身内各别坚性坚类有执有受。是名内地界。云何外地界?谓此身外诸外所摄坚性坚类无执无受。此复云何?谓大地山。诸石..
轭
轭有四种,谓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障碍离系是轭义,违背清净故,此亦随其次第习三求者相应现行。
断
断云何?谓如此差别断,由此作意断从此而得断。如此差别断者,谓遍知故远离故得对治故。遍知者,谓彼因缘事遍智自体遍智过患遍智。彼因缘事遍智者,谓知烦恼随眠未永断故,如是等如前说。自体遍智者,谓知此烦恼生已极恼乱心性。过患遍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