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华严经疏] 一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二露地牛车露地牛车。喻大乘实教也。谓法华
相关推荐
二诠
[出宗镜录]一遮诠遮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遗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诠。(祛音驱。逐也。除也。)二表诠表即显其所是。谓如诸经所说..
二等
[出宗镜录]一断等谓佛极解脱道初发起时。一切众生所有无明之惑。一时究竟顿断。此举如来望众生界。无有一法而非清净。故名断等。二得等谓佛初成道。得满始觉之时。一切众生始觉之智。皆得满足。此举众生望佛世尊。所有无明等惑。皆悉清净..
二藏
[出庄严经论]藏即含藏之义。谓佛说大小乘诸经。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名藏也。一声闻藏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佛说阿含等经。含藏小乘声闻等修因证果之法。是名声闻藏。(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二菩萨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
二种生死
[出唯识论]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六道众生。随其业力所感果报。身则有长有短。命则有寿有夭。而皆流转生死。故名分段生死。(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声闻缘..
二女
[出涅槃经]如来为诸众生。但欣生恶死。而不知出离之方。故以二女喻之。盖二女行止共俱。不相弃舍。亦犹生必有死。死必有生。未尝暂离也。一功德天经云如有女人。入于他舍。主即问言。汝安何等。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又问。为何所作。..
二种破着
[出大智度论]一破欲着谓人于好色多起贪欲。若观色是无常不净等。则不生贪着之心。而得解脱之乐。是名破欲着。二破见着谓人虽观色无常不净。犹尚着法生见。若能了达色相本空。则不起于分别之见。是名破见着。..
二解脱
[出宝性论]谓诸众生。常为业绳所缚。不能脱离。若解其缚。即得自在。故名解脱。一性净解脱谓众生性本清净。而无系缚染污之相。是名性净解脱也。二障尽解脱谓众生由烦恼之惑。障蔽圣道。不得出离。若离此障。即得自在。是名障尽解脱也。..
二断
[出地持经]一缘缚断谓但断心中之惑。则于外尘境不起贪嗔。于境虽缘。不生染着。故名缘缚断。二不生断谓得法空之时。能令三途恶道苦果。永更不生。故名不生断。(三途者。刀途。血途。火途也。)..
二种护持事
[出地藏十轮经]一护持佛种佛种者。佛之种性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绍隆佛种。令诸众生舍俗出家。剃发染衣。修行圣道。使无断绝也。二护持正法正法者。即四谛等真正之法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护持如来正法。使一切邪魔外道。无能恼乱..
二教
[出华严孔目]一化教通内外众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二制教唯内众谓如来说诸律仪。专为禁制内众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果。故名制教唯内众。..
华严为诸教本有二
[出华严经疏]华严。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如来出现于世。初说此经而后演说渐顿诸法者。盖大小渐次诸教。皆从此华严性海流出。故此经能统摄该括。以为诸教之本也。一为开渐之本开谓开设。渐即渐次。即三乘之教也。佛初说华严根本一乘圆教。..
印师二教
[出华严经疏]印师教者。唐初印法师。立此二教也。一屈曲教谓释迦如来所说之经。逐其机性。随计破着。方便委曲。令物生解。如涅槃经虽说圆通理。或对权显实。或会异归同之类。是名屈曲教。(对权显实者。对藏通别三教之权。以显圆教一乘之..
昙谶二教
[出华严经疏]昙谶二教者。西秦昙牟谶三藏。立此二教也。一半字教半字教者。谓声闻藏谈理未遍。若字之有半也。二满字教满字教者。谓菩萨藏谈理满足。若字之圆满也。..
远师二教
[出华严经疏]远师二教者。隋朝远法师。立此二教也。一渐教渐教者。谓约渐悟之机。大由小起。所设具有三乘之教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二顿教顿教者。谓约顿机。直入于大。不由于小。顿令得悟也。..
刘蚪二教
[出华严经疏]刘蚪二教者。齐朝士蚪。谙达释书。亦立二教也。一渐教谓始自鹿苑。终于双树。所说之经。从小至大。故名渐教。二顿教谓佛最初说华严经。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名顿教。..
二种无心约教
[出宗镜录]约即要约。亦依约之义。谓如来之教。本离心缘言说之相。众生依教而修。舍离妄着之心。安住真实之理。则于圣道自然成就。故云。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着。是也。一澄湛令无谓诸众生。若能摄念安禅。澄神静虑。能令定体..
二宗释题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并华严经疏]二宗释题者。谓天台贤首二宗。解释诸经题目。有通别能所之不同也。一天台通别释题陈隋间。天台智者大师。凡解一经题目。必以通别二义而判释之。如妙法莲华经上之四字是别。别在此经故。经之一字是通。通于一..
二摄
[出净名经疏]一折伏摄折即折挫。伏即摧伏。谓六道众生。于三界中。贪着五欲。流转生死。卒难度脱。故如来说诸善恶果报。及以地狱等种种苦切之言。折伏其心而摄受之。是名折伏摄。(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种入
[出金刚三昧经]一理入谓众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异。不有不无。无已无他。凡圣不二。寂静无为。无有分别。因此深信。能入于理。是名理入。二行入行即依理起修之行。谓行此行时。心不倾倚。无念无求。安住不动。犹如大地。因行入理。是名..
二羯磨
[出四分律]梵语羯磨。华言作法。谓比丘有罪。各共面对秉法。自首其罪也。一治罪羯磨谓比丘有犯戒者。大众作法。治定其罪。是名治罪羯磨也。二成善羯磨谓比丘有犯戒罪。许容对众首露。其罪得灭。成就善根。是名成善羯磨也。..
二种却魔法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谓坐禅之人。正定未发。多有魔事。心生惊怖。破坏善根。若能端心正念。则邪不干正。魔自灭谢。故有二种却魔之法也。一修止却魔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或见父母兄弟。诸佛形像。一切可爱之境。令人乐着。或见师子虎狼..
二种清净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自性清净谓众生谓众生真如心体。性本清净。无所染碍。故名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谓众生自性清净心体。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故名离垢净。
二种自在
[出华严经疏]一观境自在菩萨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达一切诸法。圆融自在。是名观境自在。二作用自在谓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即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而得自在。是名作用自在。..
二种无量
[出大智度论]一实无量谓涅槃佛性理。譬如虚空。实无限量。一切菩萨不能量度。故名实无量。二不知为无量谓如须弥山大海之水。唯诸佛菩萨能知斤雨滴数多少。诸天世人。智力浅劣。所不能知。故名不知为无量。(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二花
[出华严经疏]一草木花谓凡草木之花。皆有开敷结实之义。以喻万行之因。则有成就佛果之能。故名草木花。二严身花谓世间金玉等花。皆能严饰其身。以喻神通相好。则能庄严法身。故名严身花。..
二种独觉
[出析玄记]大论云。独觉出无佛世。观外因缘。无师自悟。故名独觉。(观外因缘者。谓观外物之凋零。觉内心之生灭也。)一部行部即部类。谓此独觉。稍有为人之心。如鹿行走而能回顾后群。故名部行。二麟。喻谓此独觉。但欲自度。略无为人之心..
二殊胜
[出楞严经]此言观音菩萨。极证圆通。十方普应。上同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故云殊胜。一上合诸佛本觉妙心本觉妙心。即诸佛本然觉了妙明真心也。谓菩萨极证寂灭。十方圆明。体同诸佛。故能起同体大慈。与众生乐。显应十方。现身说法。..
二种毕竟
[出大涅槃经]一庄严毕竟毕竟犹决定之义。谓一切众生。皆有一乘正性。应须修于六度庄严。设若不修。不得正性。是则六度。决定能为庄严之具。故疏云。以六度为庄严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二究竟..
二种际
[出华严经疏并演义钞]际即际畔。谓生死涅槃。体性是一。本无际畔。不异而异。遂有生死涅槃二际之分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涅槃际涅槃际者。若以生死染缘。就涅槃实理而言。生死即涅槃。了无虚妄之可分别。无际之际。是名涅槃际。中..
二转依
[出楞严经义海]一转烦恼依菩提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
二种无碍
[出华严经疏]一智慧于境无碍境即法界之理也。谓菩萨以平等智。证于法界之理。理事融通。无有障碍。故名智慧于境无碍。二神通作用无碍谓菩萨由内心证于法界之理。故能以种种神通。应现十方世界。随机化度。皆无障碍。故名神通作用无碍。..
二种菩萨
[出大智度论]论云。菩萨常好中道。舍离二边。故不生边国。又于中国不生邪见家。又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答曰。菩萨有二种。(二边者。有无二边也。)一成就大力菩萨论云。此菩萨为众生故。随所..
菩萨二心
[出大智度论]一大慈心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是名大慈心。二大悲心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是名大悲心。..
二种胜
[出地持经]一因胜谓菩萨所修出世善法。皆以菩提为因。胜于声闻缘觉。是名因胜。二果胜谓菩萨修行。既以菩提为因。终证菩提之果。胜彼二乘。是名果胜。(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木
[出法华经文句]一大树大树。喻别教菩萨也。谓此教菩萨。于法华会上。闻设一乘之法。受记作佛。普度一切众生。如彼大树。蒙一雨所润而得增长。敷劳郁茂。则能普覆一切。是名大树。二小树小树。喻通教菩萨也。谓此教菩萨。亦于法华会上。闻..
二乘
[出华严经疏]一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
二果二义
[出析玄记]二果即斯陀含。华言一往来。而有二义焉。一一往天上谓第二果人。犹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润一往来身。若于人中得第二果。则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证第三果。是名一往天上。二一往人间谓第一果人。若在天中得第二果。则一往人间。..
初果二义
[出析玄记]初果即须陀洹。华言预流。又云逆流。故有二义焉一预流预。入也。流即流类。谓此圣人得证初果。是人圣之流类。故名预流。二逆流谓初果圣人。背逆生死之流类。故名逆流。..
利钝二根
[出析玄记]析玄云。见道行人。根有二种。谓须陀洹初果之人。破惑见理。名为见道。(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也。)一钝根名随信行婆沙论云。由彼依信。随信起行。谓此一类行人。从来性多钝故。自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得..
二种医
[出大智度论]一小医谓但知病。知病因。知差病药。而不知一切病。不知一切病因。不知一切差病药。以譬声闻不能遍知药病。是名小医。二大医谓一切病。一切病因。一切差病之药。皆能遍知。乃至遍知众生病因。差病药等。以譬菩萨无病不知。无..
二宗
[出翻译名义]一龙树提婆宗龙树。即南天竺国大名德比丘也。作大庄严大智度等论。号法性宗。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等皆当作佛。梵语提婆。华言天。即龙树弟子。禀承其道。传流于世。是为龙树提婆宗。(梵语一阐提。华言信不具。)二无著..
二种比丘
[出出曜经]昔二比丘在山中学。其一多闻。其一寡浅。寡浅者持戒诵经。唯通一句。日诵不辍。更无他学。天神赞善。愿乐欲闻。多闻比丘见其神应。尽己所闻。高声见诵。欲求赞美。而神默然。怒其神曰。何厚于彼而薄于我。神曰。汝不自责而反责..
僧伽理事二和
[出翻译名义]梵语僧伽。华言和合众。谓与理和事和也。一理和谓二乘之人。同断见思之惑。同证无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缘觉乘也。)二事和事和有六义。谓内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
二天随人
[出华严经]经云。如人生已。则有二天恒相随逐。一曰同生。二曰同名。一同生天同生天者。谓此天与人同时而生也。二同名天同名天者。谓此天与人同其名字也。
二种众生
[出大智度论]一习爱众生习即数习。爱即贪受。亦受乐也。谓诸众生。于世间一切声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贪爱。不能舍离。是名习爱众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二习见众生见即分别有无等见也。谓诸众生于一切法。计有计..
一觉
[出起信论]一觉者。十界众生本性之觉也。谓六道众生。业惑所覆。不能觉了。名为不觉。三乘之人。断惑证理。未能究竟。名随分觉。惟佛一人。诸惑净尽。彻见本性。名究竟觉。迷悟虽殊。觉体本一。论云。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是也。(十界者..
一道
[出华严经]一道者。一实之道。即佛所说最上乘之法也。若依此道而修。则能顿断诸惑。顿出生死。非如二乘等次第超出。经云。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是也。(二乘者。缘觉乘。声闻乘也。)..
第一义
[出大集经]第一义者。即无上甚深之妙理也。其体湛寂。其性虚融。无名无相。绝议绝思。经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是也。(无声字者。谓离语言文字之相也。)..
一实谛
[出涅槃经]谓一实相中道之理也。无有虚妄。无有颠倒。若圣若凡。性本不二。故名一实谛也。
一实相印
[出法华玄义]一实相者。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相也。印者信也。如世之公文得印可信。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之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即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即是魔说。经云。世尊说实道。波旬..
一实境界
[出占察善恶业报经]一实境界者。即一实相之理也。不变不异。无灭无生。自性清净。离虚妄相。犹空。平等普遍。诸佛众生无二无别也。
一地
[出法华经]一地者。一实相地也。地有能生之义。一切草木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长。以譬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一切习因种子。皆依五阴之身增长成熟。至于法华会上。闻佛说一乘法。皆成菩萨法性。五阴则是一实相地。故经云。一地所生。是也。(习..
一法印
[出宗镜录]一法印者。谓一念心含摄一切世间法。无不悉备。然此诸法于一心中。炳然显现。如印印泥。文无前后。故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是也。
一法界
[出起信论]一法界即一真如之理。体性虚融。平等不二也。
一真法界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
一藏
[出华严经疏]藏即含藏之义。谓法界之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德不备。无法摄。一一该罗。重重无尽。若世间法。若出世间法。无不含藏。故名一藏。(三际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一会
[出法华要义]一会者。谓如来于灵山会上。与诸大众说法华经之时也。隋天台智者大师。于光州大苏山修法华三昧。诵法华经至药王菩萨品中。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之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彻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是也。(梵语三昧..
一极
[出普贤行愿品疏]一极者。谓华严经广谈法界之旨妙极无二也。盖如来出世。首为诸大菩萨说佛菩萨真实境界。不说二乘方便之法。是故声闻缘觉虽在听次。有如聋聩。寂无所闻。故疏云。一极唱高。二乘绝听。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致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致者。谓佛乘宗极之趣惟一也。如来设化。始随机宜不同。故有三乘之说。终归显实。但名佛乘一致之理。钞云。混万化即真。会精粗一致。是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源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源者。甚深法界之体也。此体不变不迁。非真非妄。因随缘故。有真有妄。若随法性净缘。则能出生诸佛之法。若随无明染缘。则能出生众生之法。染净之缘虽别。法界之体无殊。譬如流水。流虽清浊有异。所出之源是一也。..
一体
[出法界观]一体者。常住真心之体也。自性清净。一体无二。妄想忽生。境界顿现。于是有情众生。无情国土。从一真心妄分为二。当知有情无情。皆是众生自心所变。实非外物。故颂云。情与非情共一体。是也。..
一偈
[出翻译名义]一偈者。西域记云。旧曰偈。或曰偈他。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华言颂。诸经虽五字七字为句不同。皆以四句为一偈也。
一句
[出华严经]一句者。谓经中所说普眼法门一句。功德不可思议也。经云。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此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是也。(普眼者。眼外无法。名为普眼。)..
一言
[出圆觉经略疏]一言者。谓圭峰密禅师。读圆觉经未终其卷。于一言下豁然开悟。乃知自心即是佛心。定当作佛。故疏序云。一言之下。心地开通。是也。
一语
[出华严经疏]一语者。如来之语也。经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盖言于一语中演说妙法。无量无边。譬如泉之初发。细若一线。流之不已。为江为海。无有穷尽也。..
一名
[出涅槃经]名即名字。谓理虽是一。假言施设。种种不同。如经中只一涅槃之名。如来随机演说。亦名无生。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解脱。亦名彼岸。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为遍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诤。亦..
一字
[出大方广师子吼经]一字者。一理之名字也。理本无名无字。超心意识。离性离相。无作示。非诸众生所能思议。惟佛如来究尽明了。经云。法惟一字。所谓无字。是也。..
一义
[出华严经]义即义理。即一法中或一句中之一义也。
一音
[出维摩经]一音者。佛之音声也。盖众生缘有浅深。根有利钝。故于一音之中同听异闻。若是人天根器。则闻佛说五戒十善之法。若是声闻根器。则闻佛说四谛之法。若是缘觉根器。则闻佛说十二因缘之法。若是菩萨根器。则闻佛说六度等法。各得解..
一音教
[出华严经疏]一音教者。谓如来一代之教。虽有顿渐诸说不同。而皆不出一音也。故罗什法师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自殊。是也。(梵语罗什。华言重寿。)..
一宗
[出华严经疏]宗者要也。谓诸大乘经所说虽异。莫大同乎一理。如华严之谈法界。般若之谈佛母。法华之谈实相等。皆以一理为其宗要。钞云。一宗容具多经。是也。
一相
[出起信论]谓一真法界之相。从本以来。离虚妄相。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一切诸法之相。故名一相。
一合相
[出金刚经]一合相者。盖言众尘和合而为一世界也。世界本空。微尘不有。但众生不了。妄执为实。若是实有。即应世界不可分为微尘。若是实无。不应微尘合为世界。是知执有执无。皆不当理。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是也..
一性
[出涅槃经]一性者。即正因佛性也。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
一因
[出涅槃经]一因者。谓圣凡平等之理体也。盖此理体。诸佛众生皆性本具。初无增减。然诸佛悟之而成妙果。众生迷之而流转诸趣。若全此一因而修圆顿之行。则能超出三乘所修之因。而证一乘之果也。(三乘者。声闻。缘觉乘。菩萨乘也。)..
一如
[出首楞严三昧经]不二不异。名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名。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故经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是也。(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杀者。谓能夺人功德之财。杀人智慧之命也。佛。梵语具云佛..
一行
[出涅槃经]一行者。如来所行之行也。行以进趣为义。能行此行。则能趣向佛果。虽名一行而具足五行。故经明五行之后。乃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谓能于一心中行于五行。具足而无缺也。(五行者。圣行。梵行。天行。病行。婴儿行也。)..
一行三昧
[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
一解脱
[出涅槃经]解脱者。无拘无碍自在之谓也。一切众生同有佛性。本来解脱。良由心生执着。妄自迷倒。受诸缠缚。若能一念反妄归真。了缚无缚。则与诸佛如来同一解脱。无有差别。经云。同一解脱。是也。..
一空
[出寂调音所问经]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经云。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是也。(依者依报。即国土也。正者正报。即众生身也。)..
一生
[出法华经]一生者。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未尽。尚有一番变易生死。过此一生。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所以等觉菩萨。称为一生补处。经云。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超前诸位得称为觉。无明者。无所明了..
一来
[出四教仪]一来者。谓二果斯陀含。于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虽尽。后三品犹在。故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是名一来。(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九品者。上中下三品。每品中又分三品也。)..
一师
[出四分戒品]师者。授道之师也。凡诸经丘同一师学。当须和合。观喜无诤。犹如水乳。于佛法中庶得增益。是名一师。(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子
[出涅槃经]谓菩萨修慈悲行。视诸众生犹如一子。若见众生修习善业。胜进圣道。心则欢喜。若见众生造作恶业。流转生死。心则愁恼。譬如父母见子安隐。心则观喜。见子遇患。心则苦恼。经云。视诸众生同于一子。是也。..
一修一切修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修一切修者。谓上根大智之人。全性起修。了修即性。修性不二。事理互融。烧香散华。无非中道。习禅诵经。尽是真如。是故一行修。则一切行无不修焉。..
一断一切断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断一切断者。谓上根之人。断惑无渐次也。中下根人。不知妄惑即是真智。所以断惑有其渐次。上根之人。了惑即智。达妄即真。惑外无智妄外无真。所以一断则一切断也。..
一证一切证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证一切证者。谓上根之人。以圆妙之智照了性境圆融。无始无终。非浅非深。不有不空。无法不备。无处不通。是故一处证入。则一切处皆证入矣。..
一成一切成
[出华严经疏]一成一切成者。谓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也。依即所依之土。正即能依之身。以其迷时则众生国土皆迷。悟时则众生国土皆悟。盖约一人惟心即具而说。故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源。此十方空皆悉消殒。是也。..
一位一切位
[出华严经疏]一位一切位者。谓上根之人。证一地位则具足一切地位之功德也。盖所证之位全是法性。法性遍周。悟沙功德。无不含摄。是故证一地位。则一切地位功德皆悉具足也。..
一行一切行
[出华严经疏]一行一切行者。谓上根之人。依于一乘圆融之教。建立圆顿之行。加圆顿之行圆顿行立。契合一乘。故能于一行中具足一切诸行也。
一障一切障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障一切障者。谓造恶众生。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切善根皆悉消灭。一切业障同时增长。所以一障则一切障也。
一念
[出华严经]念即心念。此之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此正智之念。非生非灭。不常不断。促一刹那而非短。延无量劫而非长。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
一刹那
[出仁王护国经]梵语刹那。华言一念。经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俱舍论云。时之极少者名刹那。是也。(念有大小。一念者。大念也。一刹那者。小念也。)..
一根
[出楞严经]一根即耳根也。盖由此方之人。耳根最利。闻法易入。故文殊选拣圆通之门。取耳根为第一也。然以耳根为圆通门者。特假其通入而已。必期脱去声尘。反闻自性。然后为复本归源之至。一根既然。诸根亦寂。经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
一机
[出楞严经]机谓机关。即发起之处也。一机以喻耳之一根。一根返源。诸根解脱。经云。虽见诸根动。要在一机抽。是也。
一色
[出仁王经疏]色者。眼根所对之色也。色即法界。具足三谛。以一切法体性融通。互摄无碍。若一切色即一色。此是真谛。忘泯一切法也。若一色即一切色。此是俗谛。建立一切法也。若非一非一切。亦一亦一切。此是中谛。双遮双照。即中道也。尽..
一指
[出楞严经]一指。手之一指。经云。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也。(梵语三摩提。华言等持。离昏沉掉举曰等。令心住..
一发
[出摩诃僧祇律]一发者。谓日晷过午一发许也。盖言修行之人。持斋之法。日正当午。乃受饮食。若日过午一发许。则不当食也。
一毫
[出普贤行愿品疏]疏云。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此言华严大经。功德浩博。不可测量。不可称说。而虚空界有尽。一毫之善无穷也。
一毛
[出楞严经]经云。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此是正报中现依报也。由佛具足不思议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正融通。事理无碍。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于一毛之端。能现宝王刹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