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顶经普广菩萨白佛言。若善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未终之时逆修生七。然灯悬幡盖。请僧转念尊经。得福多否。佛言其福无量。
相关推荐
盂兰盆
此释子。申孝报恩。救苦之要。以目连救母为始也。梵语盂兰。此云救倒悬也。盆则此方器也。此经目华梵双举也。若梵语从声。其盂字不须从皿必执笔者误尔。若于阗等可知也○义净云。盂兰者。西域之语。此云救倒悬。即饑虚危苦。谓之倒悬也。..
应遍礼
五分律云。有常住比丘。不礼来去比丘。来去比丘不礼常住比丘。有比丘到一寺不礼久住比丘。久住比丘问汝从何来。当知汝彼处比丘。皆如是憍慢。以此白佛。佛言应遍礼。不礼者得突吉罗罪。..
语有八支
显扬论云。一美妙语。二显了语。三易解语四乐闻语。五无依语(谓无望也)六不逆语(知量故)七无边语(善巧多故)八上首语(趣涅槃宫)。
营事比丘
宝积经云佛言。我许二种比丘营事。一能持戒。二思于后世。又二人一知识业报二有诸惭愧及悔心如是人等。营众事自无疮疣护他意此事难故。
浴
四分律云。许数数浴生世善故○毗尼母云。澡浴但为除身中风冷病。得安隐行道故。有五利。一除垢。二治皮肤令一色。三破寒热。四下风气五少病痛○温室经。佛为医王耆域(汉言固活)说浴僧当用七物一燃火。二净水。三澡豆。四苏膏。五淳灰。..
拥尘
道超。苦学。独居一室。以儒释经典环座。手不释卷。任尘拥室。时中书吴群问曰。虫鸣尘拥。安得无忤。超曰虫声足代萧管。尘土满室未暇扫也。
预修斋七
灌顶经普广菩萨白佛言。若善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未终之时逆修生七。然灯悬幡盖。请僧转念尊经。得福多否。佛言其福无量。
庸人
音义云。谓常愚短。心不节慎。口无法言。恶人为友。此名庸人。
欲
希须为义。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众生所有苦生彼一切。皆以欲为本○增一经云。欲生诸烦恼欲为生苦本○瑜伽云。诸烦恼中贪为最胜于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集论云。此法生时相不寂静。由此生故身心相续不寂静转(由是义故束此二法名躁盖..
用外书治佛经
四分云。勇猛比丘白佛。欲以世间言论。修治佛经。佛言癡人以外道言论。欲杂糅佛经。乃是毁损。
欲界
欲有四种。一情。二色。三食。四淫欲。以希须为义。谓此界四欲具足。故名欲界。此有六天。谓。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
院
梵云罗摩。唐言院(出苑法师经音义)○西域记云。波演那。此曰周围廊舍院。
杖
有二种。一丧父曰。斩衰(言斩者丧君父夫心如斩截也)苴杖苴恶也。用竹阳也。大如腰经。围七寸二分(经音迭言实也。伤椎之贯也)。精义云。苴杖用竹。盖以体圆性正欲明孝子心哀痛自然圆足有终身之忧断而用之无所厌杀也。长齐孝子心自成服..
支郎
古今儒雅。多呼僧为支郎者。高僧传云。魏有三高僧。曰支谦。支纤支亮。于中谦。者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睛黄。复多智。时贤谚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
在众安乐行法
瑜伽论云。终不嗤笑。轻弄于他。令他赧愧不安稳住。终不现前。毁他所爱。赞他非爱。非情交者。不吐实诚。不屡希望。知量而受。若先许应他饮食等终无假托不赴先期○龙王经云。有三事。常在安隐。谓不刚硬。不谀不谄。除贪嫉。见人得供养。..
支提
梵云脂帝浮都。或云制底制多。皆译名灵庙○杂心论云。无舍利名支提。又名灭恶生善处。
招轻贱三法
毗奈耶律偈曰。无事多言语。身着垢弊衣。不请往他家。此三被人贱。
在众恶报
杂阿含经云。佛在舍卫国。目连见一大身众生。比丘之象。铁叶为衣。举身火燃。以铁钵盛热铁丸食。乃问佛。佛言。此众生迦叶佛时。作比丘。好起诤讼斗乱众僧作诸口舌。令不和合。先住者厌恶舍去。未来者不来缘。斯罪故。已入地狱中。受无量..
祗待俗士
僧祇律云。国王大臣到寺听将僧物祗待次及工匠恶贼于僧有损益者。佛听将僧物看待无罪非俗人合消但为知事人不祗待恐于佛法有损故○五分律云俗人入寺值僧食次不供乃起谤佛许与食仍须用好器物供之。..
招提
增辉记梵云。拓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笔者讹。拓为招。去斗奢。留提。故称招提。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
赞佛
菩萨本行经。阿难白佛。若使有人以四句偈赞叹如来。得几功德。佛言。正使亿百千那术无数众生。皆得辟支佛道设有人供养是等衣服饮食医药床卧敷具。满百岁其功德多否。可难言甚多。佛言若人以四句偈用欢喜心。赞叹如来所得功德。过于上福。..
纸贵如玉
高僧无垢眼。又云青眼律师。初译出十诵律。京师僧尼竞写。谚云。都人缮写。纸贵如玉。
照镜
僧祇云。若病差若新剃头。若头面有疮照无罪。若为好故照者。得越毗尼罪。
造伽蓝法
齐灵裕法师造寺诘十篇。且明造寺方法準正教。谓避讥涉。当离尼寺及市傍府侧。俾后无所坏。南山云。俗人既不晓法。僧众当明示导。
纸钱彩绢
唐吏部尚书唐临。撰冥报记云。唐眭仁茜者赵人。少事经学。不信鬼神。于一日路次见一人。衣冠乘马。从者五十余人。眄视眭。如此十年频见。忽一日又相逢。乃驻马召睦谓曰。比频见君情相卷恋。欲与君游。睦问君何人。答吾鬼也。姓成名景本。..
珍重
释氏相见。将退。即口云珍重。如此方俗云安置也。言珍重。即是嘱云善加保重也。若卑至于尊所。尊长命坐及受经。后去。即不云珍重。但合掌俯首示敬也。
造像
大乘造像功德经云。优陀延王雕像。始夜自思惟。但其像为坐为立。时有智臣白王。当作坐像。何以故。一切诸佛得大菩提。乃至转法轮。现神变。皆悉坐故。是故应作师子座结加之像。王雕像讫。以顶戴像至如来所白佛言。如来最上微妙之身。无与..
指果
月上女问舍利弗。言佛弟子当住何处。答曰。当住涅槃夫比丘既落发披衣。梵云。室罗未尼。唐言。求寂灭洎受戒已名邬波三钵那唐言近圆。圆寂。皆涅槃故。释子死之所归即涅槃为果。..
正法
婆沙论。正法有二种。一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经律论也。二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也。
择友
顺正论云。善友者。能为众行本故。欢豫经云。贤友者。乃万福之基也。现世免王者之牢狱。死则杜三涂之门户。外天得道。皆贤友之助矣○大庄严论云。若人亲近有智善友。能令身心内外俱净。斯则名为真善丈夫○毗奈耶云。阿难白佛。善知识者。..
志石
杜氏云。精义曰。準礼无文自魏司徒缪袭改葬父母遂刻石以志又宋元嘉十一年王球死立石志颜延之为文因此士族祖习焉又冯鑒续事始云。按西京杂记。前汉杜子临终作文命刻石埋于墓前厥后恐因此矣○白氏六帖云。孔子之丧公西赤为识(识铭志也)子..
正食
四分律云。梵语。蒲阇尼。此云正食○寄归传云。半者蒲善尼。唐言五啖食。谓饭饼麨等○南山钞云。时药。谓报命支持勿过于药。但饑渴名主病。亦名故病。每日常有故。以食为药医之○顺正理论云。身依食住。命托食存。食已能令身心适悦安泰故..
斋不请强往
今时云掇斋也。鼻奈耶云。佛游王舍城。诸长者或请一二比丘斋。其不请自往者有四五。诸长者讥嫌(以食不足故也)佛制戒云。不请强往者。犯波逸提。
制戒十益二意
僧祇律云。舍利弗白佛言。有几利益。为弟子制戒。佛言有十利益。一摄僧故。二极摄僧故。三令僧安乐故。四折伏无羞人故。五有惭愧者。得安隐住持故。六不信者令得信故。七正信者增益故。八于现法中。得漏尽故。九未生诸漏令不生故。十正法..
诤根本有六
毗尼母云。一嗔恚。谓面色变异。令人可怖。二恼害。谓害他生恼故。三幻伪。谓诈作事。四悭嫉。谓贪己物不与人曰悭。见他有得生恼曰嫉。五见取。谓己所见所作。皆是。他所见所作不是(今人呼争为人我者。非也。言见取者。取诸见解为最胜故..
斋会礼拜
奇归传云。大众聚集斋会之次。合掌即是致敬。亦不劳全礼。礼便违教。
制一食
僧祇云。如来以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汝等比丘。亦应一食。一食故身体轻。便得安乐住○又佛制一食而有四意。一为破自饿外道。二为育身中诸虫。三为施主受用作福。四为资养色身大种将进道故。..
诤有四种
十诵律云。一斗诤。二助诤。三犯罪诤。四常所行事诤○毗尼母云。二人共竞名斗。徒党相助名诤。往彻僧者名言(僧众也)各说其理名讼。
斋正时
毗罗三昧经云。佛为法慧菩萨说四食时。一旦时。为天食。二午时。为法食。时佛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制日午为法食。正时也○僧祇律云。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
治一切烦恼法
贤愚经云。比丘于十二入。思惟无量生死无常。又思惟地狱之苦。及。诸畜生更相残害。饿鬼饑渴众苦所逼。思惟人中四方驰求。天上败坏。如是五道身心之苦。无有乐处。观此五阴。无常苦空无我不实。譬如空村无有居民。如是五阴。皆空无我。以..
诤有五过
五分律云。一兇恶。二后悔恨。三多人不爱。四恶声流布。五死堕恶道。
智囊
吴支谦。字恭明。号智囊。高僧传云。祇洹寺三千僧。皆号奘法师。为智囊。
住持三宝
范金雕木绘塑形像。是佛宝。三藏文句。是法宝。剃发染衣同一理事。是僧宝。
中后不食得五福
处处经云。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下风。五身得安乐。亦不作病。是故。沙门知福不食。
著衣功过
佛告阿难。衣有二种。谓可亲。不可亲若着好衣。益其道心。此可亲。若损道心。此不可亲。是故。或从好衣得道。或从弊衣得道。所悟在心。不拘形服○智度论云。佛言从今日。若有比丘。一心求涅槃。背舍世间者。我听着价直十万两金衣。食百味..
中食论
弘明集。南齐沈约字休文撰论曰。人所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所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荣名势利。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浓。荣名虽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妍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浓。为累甚切。万事云云。..
铸像
经云。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用香雕像。乃用紫磨黄金铸佛像。亦高五尺。此为始也。
众生
梵云仆呼善那。此云众生谓众缘所生故○祐法师云。众共生世。故名众生○唐三藏译名有情。谓一切无情物。皆假众缘生。今简去无情。故云有情○证契大乘经云。众生者何义。佛言。是情想和合。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界入缘起及因业果会对而生故..
资
指归云。资者取法。助发已身行解故○伯阳云。不善人善人之资。
周罗发
即今亲教和尚。最后为剃顶上发也。梵语周罗。此云小结。且三界九地。烦恼见修。所断有八十一品。即第九地末品烦恼。名小结。微细难除。今此顶发。喻彼烦恼。九十六种外道。皆不能尽除。唯佛弟子能断故。亲教师最后剃者。表为除残结。令出..
缁流
此从衣色名之也。僧史略云。问缁衣者色何状貌。答紫。而浅黑。考功记云。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矣固知缁本出绛雀头色。即紫赤色也。故梁净秀尼见圣众衣。如桑熟椹。此乃浅赤深黑色也。..
粥十利
僧祇律因难陀母。施众僧粥。佛说偈云。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粥施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宿食风除饑渴消。是名良药。佛所说欲得人天长受乐。应当以粥施众僧(今析十利者。一色。二力。三寿。四乐。五词清。俱舍云。词谓训..
紫衣
此非五部衣色。乃是国朝赐沙门故今尚之。僧史略云。按唐书。则天朝有僧法朗等九人。重译大云经毕。并赐紫袈裟。银龟袋。此赐衣之始也。自后诸代皆行此赐。至大宋太平兴国初。许四海僧入殿庭。乞比试三学。下开封府。差僧证经律论义。十条..
粥正时
四分律云。明相出始得食粥。余皆非时○婆沙论云。明相有三。初日照剡部树身。天作黑色。二日照树叶。天作青色。三日过树天作白色。三色中取白色为正时。须舒手见掌文分明。始得食粥。..
自大憍人
未曾有经云。若多少有德。自大以憍人。如彼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咒愿
今呼念诵回施也。十诵律云。佛言应为施主种种赞叹咒愿。若上座不能。即次座能者作。
自恣
十诵云。好恶相教以三语自恣(三语者谓见闻疑)○钞云。九旬之内。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示诲。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
昼小眠
智度论云。春末夏初。以时热故。小眠息除食患故。
宗师
传佛心宗之师。又云。宗者尊也。谓此人开空法道。为众所尊故。
主事四员
一监寺会要云。监者。总领之称。所以不称寺院主者。盖推尊长老○二维那。此云悦众。毗奈耶云。授事人○三典座。僧祇律云。典次付床座。此掌僧九事之一也○四直岁。三千威仪经。具十德堪充直岁(文多不录)。今但掌园民直岁调也(上之四人..
宗主
僧史略云。唐末寺皆立受依止阇梨一员。今朝取秉律员。位最高者号宗主。盖道俗之间。有诤不分曲直。告具剖断。令人息诤故也。
祖师
宝林传云。期城太守杨炫之。问达磨云。西国相承称祖何义。达磨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为祖师(此士自达磨西来距曹溪能大师。六人得称祖师)。
阿阐
梵语anicchantika的译音,阿阐提、阿阐底迦的略称。意译为不乐欲、无欲、随意作。法相宗所说五性各别的第五,无性有情之一,谓不欲成佛、或指此等众生。上卷本(大正第四十三卷第六一○页)举出无性有:一阐底迦、阿阐底迦、阿颠底迦的三..
尊者
梵云。阿梨夷。华言尊者。谓德行智具。可尊之者。
阿鼻患累
即无间地狱的痛苦、灾祸。阿鼻是谓阿鼻地狱、无间地狱。患累是灾祸、烦恼之意。富要六对破阵门愚难录(第一四七页)
阿德勒
Alfred Adler,一八七○年~一九三七年。奥地利出生的精神医学家、心理学家。一八九五年、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一九○二年、与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一八五六年~一九三九年)一同从事精神分析的研究。但对佛洛依德提倡泛性欲说的观..
作法
毗奈耶云。僧伽梨。得两重作(义净云。僧伽胘。唐言重复衣)。若三重作者。得恶作罪(自九条至二十五条。得用物夹作)○四分律云。大衣七条。要割截作。若五条。得褶叶作○準律。大衣服五日成。七条四日。成。五条二日成。限日不成。尼犯..
出家正因
宝雨经云。于如来教中。正信出家。非因王力所逼。不为贼抑。不为负债。不怖不活邪命出家为希求正法以信出家。
道德
八正圣道七支戒德表里具足之称也○论衡云。成名之谓道。立身之谓德。
大乘
梵云。摩诃衍此云大乘。大者。简小之称。乘者。运载为义○十二门论。龙树菩萨问云。何名摩诃衍。答于二乘为上故。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诸佛大人乘是乘故。能尽诸法。边底故。名大乘○菩萨地持经云。有七种大名大乘。一法大。谓。方广藏..
出力比丘
十诵云。出力者若白衣于寺欲作恶事侵扰比丘。应苦切折伏。或直向王臣言令其止恶。
道风
宝林传云。祖师难提至摩提国一日有风西来。占曰此道风也。必有道人至。果得伽耶舍多至。
大德
智度论云。梵语娑檀陀。秦言大德。律中多呼佛为大德○毗奈耶律云。佛言从今日从小下苾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此方比丘若宣补者。僧史略云。即唐代宗大历六年四月五日。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以为常式。此带临坛而有大德二字。此为..
出生
律云。众生食即为鬼子母也。毗奈耶云。诃利帝母为求爱儿。佛为受三归五戒已。白佛言从今何食。佛言勿忧。于剡部洲有我弟子每食次。出众生食施汝。皆令饱满○钞云。出生。或在等供前后随情安置。今详若食是米面所成者。方可出之。或蔬茹不..
道具
中阿含经云。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云。资生顺道之具。
大师
师范也。大简小之言也○佛称三界大师者○瑜伽论云。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又云。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号大师。若凡夫比丘。蒙敕赐号者○僧史略云。肇自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内道场谈论。左街。云颢赐三慧大师..
初亡
释氏死。谓涅槃。圆寂。归真。归寂。灭度。迁化。顺世。皆一义也。随便称之。盖异俗也。
道人
智度论云。得道者。名为道人。余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道者亦同此说)。
大衣有三品九种
萨娑多论云。僧伽梨有三品。自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衣。皆两长一短作。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衣。皆三长一短作。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衣。皆四长一短作○增辉记问。七条何品摄。答下品摄。以两长一短作故..
除馑男
康僧会注法镜经云。凡夫贪着六尘。犹饿夫贪食。不知厌足今圣人断除贪爱。除六情饑馑。故号除馑○分别功德论云。世人饑馑色欲。比丘除此爱馑之想故。
得病十缘
佛说医经云。一久坐。二食不节。三多忧愁。四疲极。五淫欲。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上风谓呵欠嚏嗽等)。十制下风。
代礼
若此方俗之传拜也。十诵律云。弟子游方。和尚知彼有灵蹤圣像名德人。和尚令传礼于彼。其弟子得侧身受和尚礼。
除三恶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佛言人身难得。虽得其寿复促。于短命中。更有三恶。一心性佷弊。不受善言。二常怀悭嫉。惧他胜己。三设知胜己。耻而不问。
得戒
婆沙论云。问别解脱戒。由何心得。答曰普于一切有情起善意乐无损害心得。
带缕钏
若今百索也。十诵律云。比丘若着缕钏。犯突吉罗罪。
传灯
肇云自行化彼。则功德弥增。法光不绝。亦名无尽灯。
得人不可爱有十法
僧祇云。一不相习近。二轻数习近。三为利习近四他爱者不爱。五他不爱者爱。六谛言不受。七好预他事。八实无威德而欲陵人。九好与人屏处私语。十多所求欲。此十法。能令他起不爱心也。..
担笔
高僧敬脱游学时担一笔长三如臂有人乞书大小字随笔而成。曾无修饰。观者无厌。
得善友
常行四法。龙王经云。一不慢不谄常加恭敬。二柔和慎言。三不自大。四常受言教。
阇维
或云。茶毗。或耶维阇毗正。梵云阇鼻多。此云焚烧○十诵律云。比丘疑火葬杀身中八万户虫。佛言。人死虫亦死。
得以酒为药
分别功德论云。祇园有比丘病经六年优波梨往问所须。答唯思酒优波梨曰。待我问佛遂至园问佛有比丘病思酒为药。不审可否。佛言。我所制法除病苦者。优波梨复往索酒令饮病寻平复重为说法得罗汉果。佛赞优波梨汝问此事使比丘病瘥又使得道。..
独觉
梵云。毕勒支底迦。唐言独行。此有二。谓部行。麟喻也。瑜伽论云。常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缘悟道。又名缘觉华严经云。上品十善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
德香
增一经云。有妙香三种。谓多闻香戒香。施香。此三香逆风顺风无不闻之最胜无等。
度恶弟子
优婆塞戒经云。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命根。终不畜养弊恶弟子。不能调伏。何以故。是恶律仪殃齐(去声)自身。畜恶弟子。不能教诲。乃令无量人作恶。能谤无量善妙之法○菩萨善戒经云。度恶弟子。则破坏法故名魔弟子。计此罪愆得不慎之。..
地狱趣
立世论云梵音泥黎耶。此云无喜乐○毗婆沙论云。泥犁迦。秦言无去处○大毗婆沙论云。捺洛迦。此云不可乐。论问。何故名捺洛迦。答是那洛迦所趣故。是中有那洛迦故。名捺洛迦。彼诸有情无悦无爱无味无利无喜乐故。名那洛迦也。今称地狱者。..
度小儿缘起
僧祇律云。佛住舍卫国。阿难有一知识。合门疫死。唯有一小儿在。阿难行过。小儿随后唤。阿难不闻。为世人讥云。沙门他有强亲。今见孤遗不顾。小儿随入祇园。阿难白佛。此小儿得度否。佛言汝作何心度。答慈愍心。佛言得度(度此小儿。亦不..
弟子
求法传云。梵云室洒。此云所教。旧云弟子○南山钞云。学在我后。名之弟。解从我生。名之子。即因学者以父兄事师。得称弟子。又云徒弟。谓门徒弟子略之也(司马彪曰徒弟子也)。..
顿首
谓头向下。虚摇而不至地。即周礼第二拜也(凡释氏致书俗人。即不得言稽首顿首。谓涉拜也)。
弟子事师
摄大乘论云。始终承奉不相离异名事○四分律云。弟子看和尚当具四心。一亲爱。二敬顺。三畏难。四尊重侍养承接。如臣子之事君父。如是展转相敬重赡视能令正法久住。增益广大○尸迦越经云。弟子事师有五事。一当敬难之。二当知其恩。三所教..
恶报
根本毗奈耶云。有苾刍二人。决择义理。小者诃大者。大者遏入房中。嗔火所烧。寻即命终。身变为毒蛇。欲螫小者。时佛以大悲心。至其房。令小者忏悔。汝可作昔日苾刍想作礼。佛为蛇说法云。贤首。汝于我所。已修净行。合生天上。由嗔火所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