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律云。一兇恶。二后悔恨。三多人不爱。四恶声流布。五死堕恶道。
相关推荐
八藏
菩萨处胎经云。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是为释迦文佛经法具是矣○若今安置经律论处名藏者梵云俱舍。此言藏。谓。库府之总称也。..
浊劫
指浊恶时期。劫,为长时,即五浊中之劫浊。即指减劫中,人寿二万岁以后,见等四浊于此时盛起。‘法华经’卷四劝持品(大正九·36C):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
八达
高僧支学龙。博通内外。阮胆等名士。并为知己。呼为八达。
八法信重
经云。袈裟圣人表式。随顺寂灭行。慈悲心。离欲者之所应服。是故。出家者身披袈裟若未得沙门果者应以八法敬重。何等八法。应起塔想。寂灭想慈悲想。如佛想。惭愧想。令我来世离贪恚癡。具沙门想。..
背著袈裟
即是以表为里易前归后也。北僧多如此○五分律云。佛言若出村入村若草木勾衣破风土污坌入叶中(叶即衣相)恐曰曝坏衣色听为护衣故聚落外翻着袈裟若衣易坏听颠倒着衣。上下安钩纽。..
八风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又云世八法)○佛地论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前诽拨名毁。不现前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奔丧
释氏。奔丧即大迦叶为始也。佛入涅槃已七日迦叶领徒方至双林。佛于金棺出双足示之○钞云。若奔丧者直至尸所礼拜展哀已后从次第位坐○增辉记云。奔丧者。谓在外处师亡兇信至朋友间先为排比处设灵位(此举哀仪也)然后引至其处举尽哀后疾疾..
八戒
即前五戒。第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华鬘璎。珞不用香油涂身熏衣。八不自歌舞。不得辄往观听九不过中食(此戒俗人受。从今旦至明旦不犯为要期也)此八戒。名八关斋戒。言关者闭也禁也。谓禁闭八罪不犯故○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
比丘
梵语云。比丘。秦言乞士。谓上于诸佛乞法。资益慧命。下于施主乞食。资益色身○肇法师云。因果有三名。一名怖魔。即因出家时魔宫震动故。至果上名杀贼(有云。出家者具正信正因。发勇捍心。求佛果大菩提。誓度一切众生。真实大心者。方能..
八诫
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传远疏通。诫于太察笃信守一诫于壅弊。勇猛刚毅。诫于暴乱。仁爱温良诫于不断。广心浩大。诫于狐疑。沉静安舒。诫于后时。刻削隘忽。诫于熛疾。多人长辞。诫于无实。..
比丘称良福田
报恩经云。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坏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
八难
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北洲。五无想天。六佛前后。七世智辩聪。八生盲喑哑。
比丘经营精舍
律中佛大弟子。皆自经营精舍。如大迦叶自蹋泥等。毗婆沙论问曰。诸大弟子漏结已尽。何故恓恓有所经营。答曰有五事一为(报佛)恩故。二为长养佛法故。三为灭凡劣众自贡高故。四为将来弟子。折伏憍豪故。五为发起将来福业故。..
八能
高僧真观。有八能谓义。导。书。诗。辩。貌。声。棋。
鄙喻
法句经云。佛言。为沙门不念精进。摄身口意三毒。垢秽充满胸怀。如洗足水不。可复用(谓不可用馔食)又云。虽为沙门。口无诚信。心性刚强。曾受恶名。亦如澡盘。不堪盛食(澡槃即洗足器)。..
八味
甘。辛。咸。苦。酸。淡。加上涩味。不了味。
苾刍
梵语也。是西天草名。具五德。故将喻出家人。古师云。苾刍所以不译者。盖含五义故。一者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
百一物
大概之辞也。萨婆多论云。百物各可蓄一也。
碧云
慧休。姓汤。工于风雅。尝吟诗曰。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文选中沙门诗惟休一也)。
拜首
谓以头至手。即第三空首拜也。
变薤
法苑云。弘始三年。姚兴园中植葱。一日皆变为薤。占之。合有智人至果得罗什法师来。
辩鼎
道安号弥天释。学赡内外。符坚于蓝田获一大鼎。边有篆字。朝廷人不识乃问于安。安曰鲁襄公所铸。坚敕三馆有疑。皆问安师。
表白
僧史略云。亦曰唱导也。始则西域上座凡赴请。咒愿以悦檀越之心。舍利弗多辩才。曾作上座。赞导颇佳。白衣大欢喜。此为表白之推轮也○梁高僧传云。夫唱导所贵者。其事四焉。一声。二辩。三才。四博也。非声无以警众。非辩无以适时。非才言..
钵盖
律云。有尘坌。钵听作钵盖。
禅鞠
毛毬也。有睡者。掷之令觉。
摽表道人
昙影姚兴礼重见其超拔群士每谓罗什曰。影法师真为此国风流摽表之道人矣。
禅僧行解
宗鑒录云。禅僧行解有十。一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二逢缘对境。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三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四因差别问难种种诘责能断他疑。五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不见一..
钵支
律云。钵不正听作钵支。
摽领
僧睿。年二十二。博解经论禅观。能讲说。司徒姚崇重之。时姚兴犹未识。问崇曰睿。也如何(崇曰可谓)邺卫松柏。及兴相见语论。观之才器。兴曰乃是四海摽领。
禅师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云。天子问文殊曰。何等比丘得名禅师。文殊曰。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名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后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名禅师。无..
不正食
四分律云。佉阇尼。此云不正食○寄归传云。半者珂但尼。此云五嚼食。谓。根茎叶华果等。传云。若已食前五必不食后五若先食后五则前五随意啖之(今僧齐后不食果菜等是)。..
禅室
中阿含经云。佛入禅室燕坐。又有呼为禅斋。斋者肃静义也。如儒中静室谓之书斋。或官员判吏静治之处。谓之郡斋。
布萨
此律居常式也。此云共住又云净住○毗奈耶云。裒洒陀唐言长养净。谓除破戒垢长养清净故。意令半月半月忆所犯事对无犯人说露异改前愆。一则遮现在之更为。二则惩未来之慢法故○毗尼母论云。何名布萨。答断名布萨。谓能断所作能断烦恼断一切..
别体三宝
此有二宗。初小乘说。丈六金身。是佛宝。四谛十二因缘生空教。是法宝四果缘觉是僧宝。次大乘说。三身如来是佛宝。二空教是法宝。三贤十圣是僧宝。
禅杖
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
才剃发便授十戒
寄归传云。西国出家具有圣制。诸有发心出家者。师乃问诸难事。难事既无许之摄受。或经旬月。令其解息。师乃为授五戒。方名邬波索迦。此是创入佛法之基。七众所摄也。师次为办缦条僧脚崎下裙滤罗钵等。方请阿遮梨为剃发师亲为着下裙。次与..
别姓有五
我佛释迦于三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因。或实报或示化。各随物类。别名氏也。一瞿昙氏 梵语正云瞿答摩。又云瞿昙弥此云地最胜。谓除天外在地人类中最胜。故经云。昔佛于劫初作国王禅位。师瞿昙仙修道。常于一园游止。为贼所害。彼仙乃殡尸..
禅镇
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细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
惭愧
大云经云惭愧者众善之衣服○唯识论云。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羞耻过恶为性。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羞耻过恶为性○阿毗达磨论云。惭者谓于诸过恶。自羞为体。恶行止息。所依为业。愧者。谓于诸过恶。羞他为体。恶行止息为业○增..
炳烛
说苑云。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对曰暮何不炳烛乎。臣闻。少而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禅住持
伏睹圣朝颁赐大宋传灯录云。禅门住持规式。自洪州百丈山大智禅师怀海创置也。略云。以禅宗自少室至曹溪已来多居律寺。虽住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有规度。常尔介怀。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仪也。遂创意别立禅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
草堂
始因罗什法师得名。先是长安自汉废到秦兴三百余年。朝市旷绝。虽数伽蓝归向者少。姚兴世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于大寺中构一堂。以草苦盖于中译经因此名之也。..
病僧得数数食
僧祇云。佛问病比丘。比丘答我病不损先得数数食。时身得安乐。世尊制戒故我病不损。佛言听病比丘数数食。
长跪
即两膝齐着地。亦先下右膝为礼○神足无极经云。月天子即从座起更整衣服。前下右膝。叉手长跪○毗奈耶云。尼女体弱。互跪要倒。佛听长跪。
察间谍
(间字去声。谓被中间言语斗乱)根本毗奈耶云。朋友不得因他语便相弃舍。若闻他语当善观察(谓征其辞察有罪也)。
波罗提木叉
华言别解脱言解脱者。即戒所感果也。记云。道戒名解脱者。即七支。无表思也。由断惑得名故。若事戒名解脱者。即僧尼受戒随对杀等事不作别别无因别别无果。故名别别解脱○毗尼母云。波罗提木叉者。最胜义。诸善之本。以戒为根。诸善得生故..
长老
长阿含经云。有三长老。谓耆年长老(年腊多者)。法长老(了达法性内有智德)。作长老(假号之者)○譬喻经偈云。所谓长老者。未必剃须发。虽复年齿长。不免于恶行。若有见谛法。无害于群萌。舍诸秽恶行此名为长老。我今谓长老。未必先出..
禅
阿毗昙论云。阿名禅。答谓以断结正观。名禅。
钵
梵云钵多罗。此云应器。今略云钵也。又呼钵盂。即华梵兼名也。钵者乃是三根人。资身要急之物。佛听用二种。注之如左。
长老巡寮
今禅居常式也。僧祇律云。世尊以五事故五日一按行僧房。一恐弟子着有为事。二恐着俗论。三恐着睡眠。四为看病僧。五令少年比丘见佛威仪亦生欢喜故(言寮者。唐韵云同官曰寮今禅居意取多人同居共司一务故称寮也。又欲别律住房名故)。..
禅带
此坐禅资具也。经云。用韦为之(熟皮曰韦)广一尺。长八尺。头有钩。从后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坐禅易倦。用此检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罢屏处藏之。
钵袋
律云。听作钵袋青色(今呼钵囊也)。
长食
(长字平声)摩得勒伽云。白衣舍。早起作食熟。未食先。留出家人分。是名长食○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能曰曰立要。先施僧食。然后自食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主施中最上。亦得名为上施主(梵语。陀那钵底。唐言施主。今称檀那..
抽坐具
南方以抽坐具为礼。律检无文。按僧史略云。近以开坐具便为礼者。得以论之。昔梵僧到此。皆展尼师坛。就上作礼。后世避烦。尊者方见开尼师坛即止之。便通叙暄凉。又展之犹再拜也。尊者又止之。由此只将尼师坛。拟展为礼之数。所谓蓌拜也(..
成就威仪四法
十住断结经云。一不染三有。知之为苦。二我与彼人。苦乐俱然。三常行忍辱。四在上不慢。在下不耻。
出家人统姓
开元录云。秦晋已前。出家者多随师姓。后弥天沙门道安云。凡剃发染衣。绍释迦种。即无殊姓。宜悉称释氏。时皆未然。洎译出阿含经云。佛告比丘。四大河水入海。无复本名。同名为海。四姓之子。于佛出家剃除须发。着三法衣。无复本姓。但云..
城门上天王
僧史略云。唐天宝元年壬子。西蕃五国来寇安西二月十一日。奏请兵解援发师万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香炉不空诵仁王护国陀罗尼。方二七遍帝忽见神人可五百员带甲荷戈在殿前。帝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
出家三法
什云。出家凡有三法。一持戒。二禅定。三智慧。持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禅定能遮烦恼。如右山断流。智慧能灭烦恼。毕竟无余○道安法师大戒序云。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二者禅定。三者智惠。斯三者至道之由户。泥洹之关要也。戒..
持盖
律云。跋难陀比丘持大盖行(似今凉伞也)诸居士遥见谓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讥谦之。佛乃制戒。不应持大盖。若天雨即听(字平声即开许也)。
出家五法
五德福田经云。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委弃身命。遵崇道故。四永割亲爱。无适真故。五志求大乘为度人故。
持戒三乐
四分律本偈云。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
出家喜
什云。喜有二种。一有现世功德自然忻预。二后得涅槃心常安悦○肇云。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于不足。出家寡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
持戒三心
瑜伽论云。一厌有为心。二求趣菩提心。三悲愍有情心。
出家行
涅槃经云。夫出家者。不应起恶。身口相应。我弃父母妻子。知识出家。正是信诸善觉时。非是修不善觉时○庄严法门经云。金色女白文殊言。听我出家。文殊语言。菩萨出家。非以自剃发为出家。若能发大精进。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是名出家。非以..
出家以信为首
智度论云。佛言。若人有信。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衣。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大法海。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义故。在佛法初善以信根故○起信论云。信心有..
祠部牒
此牒。自尚书省祠部司出。故称祠部。按僧史略云。唐会要曰。则天延载元年五月十五日。敕天下僧尼。隶祠部。此为始也。义取其善禳恶福解灾也○续会要云。天宝六年五月。制所度僧尼。仍令祠部。给牒。此为始也。..
导师
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大法炬陀罗尼经云。以能不退菩提道。不断绝菩提道。故名导师○商主天子所问经云。何名导..
出家由
瑜伽论云。在家。烦挠若居尘宇。出家。閑旷犹处虚空。是故应舍一切于善说。毗奈耶中正信舍家趣于非家○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
盗三宝物结罪处
大毗婆沙论问云。若盗佛塔物。于谁处得根本业道。答于国王施主及守护人天处结罪。有说。于佛边结罪此物为佛摄受故。若盗亡僧物者。若已作羯磨。于羯磨众处得。若夫作羯磨者。普于一切善说法众处。得根本业道。..
聪明释子
罗什谓姚兴曰。融公是聪明释子。
出家越五道
注维摩经什法师云。凡夫能出四趣。不能出于天趣。出家求灭。则五道斯越(灭即涅槃也)○肇云。五道非无为之路也。
道场
肇云。閑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隋炀帝敕遍改僧居。名道场。
法宝
梵音达磨。华言法。以轨持为义。谓轨物生解。任持自性故○般若灯论云。何名法。若欲得人天善趣。及解脱乐。佛知众生诸根性。欲不颠倒故。说人天道及涅槃道故。名法。复次自他相续。所有熏习。及无熏习。烦恼怨贼悉能破散故。名法也。今就..
法主
阿含经云。佛为说法主。今古皆以说法知法之僧。为法主。如僧睿。谓僧导曰。若当为万人法主。宋孝武敕道。猷为新安寺镇寺法主。
佛不定答
叔迦经。叔迦婆罗门白佛言。在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胜出家否。佛言。我于此中则不定答。若出家者。或有不修善根。则不如在家。若在家者。能修善根。则胜出家(盖胜出家不修善根污道之者)。..
法匠
齐高僧僧印善讲经论。称法匠。
凡夫
大威德陀罗尼经云。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梵云婆罗。隋言毛道。谓行心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故。又有二种。一婴儿凡夫。谓无智惠故。二愚暗凡夫顽钝不可教故○佛性论云。凡夫以身见。为性。..
佛法二柱
毗婆沙论云。佛法有二柱。能持佛法。一者学问。二者坐禅。
梵刹
梵者清净之义○经音云。梵云剌瑟致。此云竽。今略名剎。即幡柱也○长阿含经云。若沙门于此寺中勤苦。得一法者。便当竖幡告四远。今有少欲知足人居此。
佛法寿命
法住经云。佛告阿难。我涅槃后正法一千年。由女人出家故。减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万年○钞云。正法有二。一证正法。约证圣道说。正犹证也。二教正法。谓。内法文字。总名正法。统像末说。若正法时。有教有行有证故。若像法时。像似..
佛法先后
报恩经云。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佛言。法虽是佛师。而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佛先。法后也。右法宝讫。..
佛留福荫末世弟子
佛藏经云。出家者。当一心行道。随顺法行。勿念衣食有所须者。如来白毫相光功德。百千万亿分中。留一分供诸末世。弟子亦不能穷尽○菩萨本行经云。佛自摩竭国。往毗舍离两国。人及诸天龙神共献佛三千宝盖。佛受二千九百九十九盖唯一盖不受..
盖
律有二种。一竹盖。二叶盖。寄归传云。西域僧有持竹盖。或持伞者。梁高僧惠韶。遇有请。则自携枝笠也。今僧戴竹笠。棕笠乃竹盖之遗制。但去柄尔。今又加油绢于上。即唐马周。制在席帽以御雨故。效之也。..
服制
释氏之丧服。读涅槃经。并诸律。并无其制。今準增辉记。引礼云。服有三。一正服。二义服。三降服。白虎通曰。弟子于师。有君臣父子朋友之道故。生则尊敬而亲之。死则哀痛之。恩深义重。故为降服○释氏丧仪云。若受业和尚。同于父母。训育..
歌
若今唱曲子之类也。律云。有五过一使自心贪。二令他起着。三独处多起觉观。四常为贪欲覆心。五令诸年少闻常起爱欲反道故。
福田
彦悰法师福田论云。夫福田者何也。三宝之谓也。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诚。法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
供养佛
宝积经。广博仙人问。佛灭度后。云何种植。获福报耶佛言。诸如来者。皆是法身。若在世。或灭后。所有供养。福无有异。又问。福为积聚耶。佛言。譬如甘蔗未压之时。汁不可见。彼于一节二节之中。求汁积聚了无见者。然彼汁不从外得。福德果..
府库
齐高僧僧范。善解群书。号府库。
供养三宝
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德资粮。致成佛道。..
父母拜
南山钞十二卷。法苑二十二卷。皆云。剃发了。礼绕三宝。拜谢大众。及二师已。然后在末座坐。父母诸亲。皆为作礼拜。贺悦其道意。此亦如儒礼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凡冠日。见母母拜。见兄兄拜之。注云。以其成人而为礼。今人子出家事佛..
恭敬
四分律云。汝等比丘。于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毗尼母云。佛言吾去世后当依波罗提木叉行法。当各各谦卑。除去憍慢○戒本云。若比丘不恭敬。犯波逸提罪○地持论云。若见年长福德胜者。应起奉迎礼拜问讯。若见德与己等(者。..
赴请
(宣律师云。下之赴上曰赴。上之赴下曰讣)。今之赴请仪式。行香定座之事。皆道安法师布置也。南山钞。有赴请设则篇。文多不录。大凡若到施主家视之。或未安佛像及圣僧座。应告安置之。诸比丘各须询问年岁(年岁即夏腊也)。大小次第坐之..
钩纽
僧祇云。纽绁集要云。前面为钩。背上名纽。先无此物。因佛制尼师坛。安左臂衣下。则肩上无镇衣。不整齐。乞食时被风吹落。佛遂许安钩纽。佛制一切金银宝物。不得安钩纽上。惟许牙骨香木之属。..
副僧录
即昭宗乾宁中改首座为副僧录。即觉晖为始也。
骨人
智度论云。更与骨人。令坐禅者观之。即今尽作枯骨帧子。是也。
覆墓
殡后三日。再往墓所。谓之覆墓。杜氏云。不载礼经但以孝子自迁奉后追慕所亲。又虑坟墓未完复往省之。今释子往亦无咎。盖检校之至也。
伽蓝立庙
四分云。伽蓝中立神屋○传云。中国僧寺。立鬼庙(增辉记云。即鬼子母庙也)次立伽蓝神庙(护伽蓝神有十八。或是今土地庙也)次立宾头卢庙(即今堂中圣僧也。始因道安法师梦一胡僧。头白眉长悟安云。可时设食。后十诵律。至惠远方知和尚所..
观佛
护国经。佛。问波斯匿王言。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
国师
僧史略云。西域昔有尼犍子。学通三藏。兼达五明。举国归依。乃彰斯号。此土则比齐高僧法常演毗尼涅槃。通禅法。齐主崇为国师。此为始也。唐神秀自则天召入。历四朝号国师。慧忠肃代二朝入内说禅。号国师。元和中敕署知玄曰悟达国师(玄五..
护戒事业
方等经云。不得祭祀鬼神。不得轻于鬼神。不得毁坏神庙。假使有人祭祀。亦不得轻于彼人。亦不得与彼往来(文多不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