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行根】 p1158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三页云:一、恶行根。能令当来住恶趣苦。又云:应知此中诸贪瞋痴三不善根、能与身等恶行为根。
【恶行根】 p1158
瑜伽九十七卷二十三页云:一、恶行根。能令当来住恶趣苦。又云:应知此中诸贪瞋痴三不善根、能与身等恶行为根。
【杂染居处及无杂染居处】 p1414瑜伽九十九卷十一页云:杂染居处者:谓于是处、一切羯磨,皆不施设;或但施设一分羯磨。无杂染居处者:谓于是处,具足施设一切羯磨。又无杂染苾刍居处,应知众会安立整肃。若有杂染苾刍居处,应知众会安立..
【断蕴甚深】 p1416世亲释十卷四页云:颂曰: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与彼非一异,不舍而善寂。此颂显示断蕴甚深。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者:谓诸如来,超过色等五种取蕴;住无所得法性蕴中。与彼非一异者:虽已舍遍计所执诸蕴;而与彼非..
【归依佛】 p1417大毗婆沙论三十四卷八页云:诸归依佛者,何所归依?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佛陀。归依彼所有无学成菩提法,名归依佛。此中若法实有者:显实有佛体,以法为自性。此言为遮或有谓佛、但名,但想..
【归依僧】 p1418大毗婆沙论三十四卷九页云:诸归依僧者,何所归依?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僧伽。归依彼所有学无学成僧伽法,名归依僧。此中若法实有者:显实有僧体、以法为自性。此言为遮或有谓僧、但名,但..
【归依三种分别】 p1418显扬六卷十三页云:归三种分别者:一、成就,二、建立,三、差别。如彼卷十三页至十七页广释。
【扰恼】 p1421法蕴足论八卷十七页云:云何扰恼?谓心扰恼,已扰恼,当扰恼,扰恼性,扰恼类,总名扰恼。
【熏香】 p1421瑜伽二十二卷十二页云:有处世尊宣说尸罗名为熏香。如伽他说:阿难有香类,顺风善能熏;逆风亦能熏;顺逆熏、亦尔。又云:问:何缘世尊宣说尸罗名为熏香?答;具戒士夫补特伽罗,遍诸方域,妙善称誉,声颂普闻。譬如种种根..
【离系】 p1423瑜伽十一卷十三页云:离系者:谓解脱随眠故。二解瑜伽八十三卷十七页云:言离系者:离九结故。
【离随烦恼】 p1425瑜伽九十八卷十七页云:远离尘点所起后有诸业杂染;是故说名离随烦恼。
【离欲依止】 p1426显扬二卷十四页云:离欲依止者:谓色无色界离欲依故。
【离生喜乐】 p1426瑜伽三十三卷九页云:所言离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作意故。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名离生。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及于喜中未见过失。一切麁重、已除遣故,及已获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
【离间语业道】 p1427瑜伽五十九卷十三页云:离间语业道事者:谓诸有情,或和不和。想者:谓俱于彼若合若离,随起一想。欲乐者:谓乐彼乖离,若不和合欲。烦恼者:谓三毒,或具不具。方便究竟者:谓所破领解。二解俱舍论十六卷十七页云:..
【离恶不善法】 p1427瑜伽三十三卷十三页云:离恶不善法者:烦恼欲因所生种种恶不善法,即身恶行语恶行等。持杖持刀鬥讼诤竞谄诳诈伪起妄语等。由断彼故;说名为离恶不善法。二解法蕴足论五卷十七页云:云何恶不善法?谓五盖。即贪欲盖,..
【离有顶染及离余八地染】 p1431俱舍论二十四卷十二页云:如前所说修道二种。有漏无漏有差别故。由何等道、离何地染?颂曰:有顶由无漏;余由二离染。论曰:唯无漏道、离有顶染;非有漏道。所以者何?此上更无世俗道故。自地不能治自地故..
【识食】 p1432成唯识论四卷一页云: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二解集异门论八卷十页云:云何识食?答:若有漏识为缘,能令诸根长养大种..
【识句义】 p1433入阿毗达磨论下十三页云:识句义者:谓总了别色等境事,故名为识。即于色等六种境中,由眼等根,伴助而起现在作用,唯总分别色等境事,说名为识。若能分别差别相者;即名受等诸心所法。识无彼用,但作所依。识用但于现在..
【识取相】 p1433集异门论十一卷十三页云:云何识取蕴?答:若识、有漏,随顺诸取;于此诸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生时生;或贪,或瞋,或痴,或随一一心所随烦恼。是名识取蕴。..
【识蕴建立】 p1435如识蕴建立有三种中说。二解集论一卷十二页云:云何建立识蕴?谓心意识差别。何等为心?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何等为意?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与..
【识杂染差别】 p1436瑜伽五十四卷一页云:云何杂染差别?谓诸愚夫,由二种门,识被染污。一、于现法中,由受用境界门;二、于后法中,由生老等门。是名识杂染差别。..
【识蕴建立有三种】 p1437显扬五卷十三页云:识蕴建立有三种。一、种类差别。二、依差别。三、杂染清净差别。种类差别者:有二种。一、阿赖耶识。二、转识。依差别者:谓六识身。问:阿赖耶识、于六识中,何识所摄?答:通六识所摄。藏彼..
【证得究竟】 p1438瑜伽八十七卷十八页云:复次证得如是极究竟者,由五种相,应知究竟。何等为五?谓已证得苦及苦因无余尽故。堪作他义;一切自义,皆圆满故。证得毕竟断及智故。能入究竟涅槃城故。既得入已;于其圣住,能安住故。如彼卷..
【证法性发心】 p1439显扬二卷二十页云:证法性发心者:谓如有一、已过第一劫阿僧企耶,已证菩萨初极喜地,已入菩萨定无生位,已如实知无上菩提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将近等近大菩提果,证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我意。已至不住流转寂灭菩萨..
【痴】 p1440成唯识论六卷八页云: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二解俱舍论四卷五页云:痴、谓愚痴。即是无明智无显。三解法蕴足论八卷五页云:云..
【痴增上补特伽罗】 p1441瑜伽二十六卷二页云:云何痴增上补特伽罗?谓有补特伽罗,先余生中,于痴烦恼;已修、已习、已多修习。由是因缘,今此生中,于所愚事,有猛利痴;有长时痴。是名痴增上补特伽罗。..
【边际第四静虑】 p1443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八卷十三页云;问:何故名边际第四静虑耶?答:此于第四静虑,为表、为极、为稠林故,名边际第四静虑。即是最胜品第四静虑义。犹如树端,树中最胜;名树边际。有说:此是表智、极智、稠林智等、..
【难行静虑】 p1444瑜伽四十三卷二页云:云何菩萨难行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三种。若诸菩萨、已能安住广大殊胜极善成熟多所引发诸静虑住;随自欲乐,舍彼最胜诸静虑乐;愍有情故;等观无量利有情事,为诸有情义利成熟,故意思择,还生欲界..
【系有四种】 p1445杂集论七卷二页云;系有四种。谓贪欲身系,瞋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以能障碍定意性身,故名为系。所以者何?由此能障定心自性之身,故名系;非障色身。何以故?能为四种心乱因故。谓由贪爱财物等因;令心..
【系缚通达】 p1445如七种通达中说。二解显扬三卷一页云:五、系缚通达。谓于相缚及粗重缚,如实觉了。余如前说。
【蕴义】 p1452瑜伽五十三卷十六页云:复次蕴义云何?为显何义,建立诸蕴?谓所有色,若去来今,乃至远近。如色,乃至识、亦尔。如是总略摄一切蕴。积聚义、是蕴义。又由诸蕴、唯有种种名性诸行;当知为显无我性故;建立诸蕴。二解瑜伽五..
【释经法相】 p1455瑜伽八十二卷六页云:复次此中诸说法师、应于如是安立释经法相,先当寻求若文若义。次复为他转五种释,如先所说解释道理,宣说正法。又应如是安立自身于先所说说法者相谓善法义等十种圆满。如是自安立已;应起如是品类..
【释种诛死处】 p1455西域记六卷十页云:大城西北、有数百千窣堵波,释种诛死处也。毗卢释迦王既克诸释;虏其族类,得九千九百九十万人,幷从杀戮。积尸如莽,流血成池。天警人心,收骸瘗葬。..
【觉支】 p1456大毗婆沙论九十六卷八页云:助如实觉,故名觉支。问:言觉支者,是何义耶?为能觉悟故名觉支?为觉之支故名觉支?若能觉悟故名觉支;则应一是六非。若觉之支故名觉支;则应六是一非?有作是说:此能觉悟,故名觉支。问:若..
【苏迷卢山】 p1457瑜伽二卷十页云:此地成已;即由彼业增上力故;空中复起诸界藏云。又从彼云、降种种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轮而住。次复风起、鼓水令坚。即由此风力所引故;诸有清净第一最胜精妙性者、成苏迷卢山。此山成已;四宝为..
【辩扬语化】 p1462佛地经论六卷十二页云:又如众生辩扬语业,由是众生展转开示所不了义,宣讽诸论,如是如来成所作智,辩语化业,由是如来、断诸众生无量疑惑。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论曰:此中显示辩扬语化..
【饶益有情精进】 p1463瑜伽四十二卷十六页云:云何菩萨饶益有情精进?谓此精进、有十一种。如戒品说。彼说尸罗,此说精进;当知是名彼此差别。
【饕餮】 p1463瑜伽八十四卷十六页云:饕餮者:谓希望未来所得受用事故。二解法蕴足论八卷十五页云:云何饕餮?谓有一类、分财利时,舍一取一,情贪无定;是名为饕。前后食时,往饮食所,嘗此歠彼,好恶不定;是名为餮。此即及前、总名饕..
【纤缴】 p1464瑜伽九十五卷十页云:又即此爱、微细现行魔所缚故;说名纤缴。
【变似我】 p1465辩中边论上卷二页云:变似我者:谓染末那、与我痴等、恒相应故。
【观时】 p1468瑜伽三十一卷九页云:云何观时?谓心沉没时,或恐沉没时;是修观时。又依奢摩他所熏习心,先应于彼所知事境如实觉了;故于尔时,是修观时。
【观行者有二种净】 p1470瑜伽十三卷二十四页云:又观行者有二种净。谓作意净,及所依净。于三世中,远离愚痴,智清净故;名作意净。远离三界诸烦恼品麁重法故;名所依净。..
【赞扬实德】 p1472瑜伽四十卷十二页云:又诸菩萨、性好赞扬真实功德,令他欢喜。于信功德具足者前,赞扬信德,令其欢喜。于戒功德具足者前,赞扬戒德,令其欢喜。于闻功德具足者前,赞扬闻德,令其欢喜。于舍功德具足者前,赞扬舍德,令..
【粗恶语罪】 p1473瑜伽五十九卷十七页云:复次若有对面、发辛楚言;名麁恶语。或不现前,或对大众,或幽僻处,或随实过,不随实过、或书表示,或假现相,或依自说,或依他说,或因掉举,或因不静,或依种族过失,或依依止过失,或依作业..
【还】 p1404 此大菩提五相之一。瑜伽七十四卷十一页云:云何为还?当知此还,亦有二种。一、权时还,二、毕竟还。权时还者:谓所化有情,已成熟,已解脱故;从此无间,诸佛世尊,现般涅槃非毕竟灭。毕竟还者:当知烦恼,及诸习气,毕竟..
【还灭清净品事】 p1404瑜伽一百卷十一页云:云何还灭清净品事?谓灭谛事,若道谛事,若三摩地事,若诸智事,若此所引诸功德事,若七正法事,若七正作意观察事,若三十七菩提分法事,若四行迹事,若四法迹事,若奢摩他毗钵舍那事,若四修..
【螺音狗行】 p1405瑜伽八十四卷十五页云:螺音狗行者:谓诸苾刍,习行恶行;于受利养卧具等时,自称年腊,最第一故。又云:由邪受用诸信施故;名螺音狗行。
【粪扫衣】 p1406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一卷九页云:如世尊说:粪扫衣少,易得,无罪。云何少?云何易得?云何无罪?尊者世友说曰:少用功而办故;非多人受用故;多少。随彼彼时处,皆可得故;名易得。佛所听许故,智者受用故;名无罪。大德..
【转业及随转业】 p1409俱舍论十三卷十六页云:论曰:表无表业,等起有二。谓因等起,剎那等起。在先为因故。彼剎那有故;如次、初名转,第二名随转。谓因等起,将作业时,能引发故;说名为转。剎那等起,正作业时。不相离故;名为随转。..
【杂缘念住及不杂缘】 p1414俱舍论二十三卷二页云:四中三种,唯不杂缘。第四所缘,通杂不杂。若唯观法,名不杂缘。若于身等二三或四,总而观察;名为杂缘。
【医方明处】 p1421瑜伽十五卷四页云;云何医方明处?当知此明、略有四种谓于病相善巧,于病因善巧,于已生病断灭善巧,于已断病后更不生方便善巧。
【离相】 p1424杂集论八卷十七页云:何故名离相?常利益事故。不复退还,最极安隐,如其次第,名常利益,安隐利益。最胜善性,是灭谛相。
【离间语】 p1425瑜伽八卷十六页云:云何离间语?谓于他有情,起破坏欲乐,起染污心,若即于彼起破坏方便、及于破坏究竟中、所有语业。
【离言相取】 p1425显扬十七卷六页云:颂曰:若都无所取;无慧亦无度。俱成取离言,为顺非无用。论曰:此若无有二种分别;即无有取。都无取故;慧体尚无;况到彼岸。是故必有离言相取。由此取故,慧到彼岸,二俱成就。所以者何?由此圣慧..
【离间语罪】 p1425瑜伽五十九卷十七页云:复次若以实事毁呰于他,为乖离故,而发此言;名离间语。或以不实,假合方便,以为依止,为损坏他,而有陈说;或依亲近、施与,或依知友、给侍,而有陈说;名离间语。若自利缘,或损他缘,或由他..
【识非识住】 p1434瑜伽五十四卷三页云: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犹如贪等一切烦恼;亦不独为烦恼因缘、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无有独于识性而起染爱、如于色等。是故..
【识所依差别】 p1436瑜伽五十四卷一页云:云何所依差别?谓六所依,诸识随转。谓依眼等六处,六识身转。如世间火,依糠牛粪薪札等转。是名识所依差别。
【识趣识智皆无所有】 p1438瑜伽八十七卷八十五页云:又由三缘,识趣、识住、皆无所有。一、由自然非染污故。二、由所余不染污故。三、由余识助伴无故。
【识住边际及住因缘边际】 p1438瑜伽五十四卷二页云:有色界识,有来有去;无色界识,有死有生。又此二住,乃至寿尽。又复此二,生长增益,及广大义,如前应知。齐是名为识住边际,及住因缘边际。..
【证得安住心】 p1439显扬十八卷二页云:证得安住心、谓已得未至三摩地。
【难行爱语】 p1444瑜伽四十三卷十一页云:云何菩萨难行爱语?当知此语、略有三种。若诸菩萨、于能杀害怨家恶友,以善净心,无秽浊心,思择为说若慰喻语,若庆悦语,若胜益语。当知是名菩萨第一难行爱语。若诸菩萨、于其上品愚痴钝根诸有..
【难得多种】 p1444瑜伽九十五卷二十页云:复次若住是身,入谛现观;当知此身,最为难得。又圣明眼、见谛有学,转甚难得。又闻思修所成妙慧,亦为难得。由此慧故;于善说法毗柰耶中,如其次第,解了,胜了,及以决了。于解了时,能审分别..
【系念于身多修厌离】 p1445瑜伽十七卷十四页云:云何系念于身多修厌离?谓如有一,性是猛盛欲贪种类。由是猛盛欲贪类故;虽摄诸根;然被贪欲损坏其心。虽复作意思惟不净苦及无我;亦为欲贪损坏其心。由此因缘,彼依不净,或苦,无我,作..
【触差别多种】 p1451瑜伽三卷十四页云:或立一种触。谓由身所行义故。或立二种。如香说。或立三种。谓可意等。或立四种。谓摩触、搦触、打触、揉触。或立五种。谓五趣差别。又有五种。谓蚊[虫*盲]、蚤、虱、蛇、蝎等触。或立六种。谓苦..
【触食如新剥牛皮】 p1451大毗婆沙论一百三十卷十页云:问云何苾刍应观触食如新剥皮牛?答:假如其牛,有过于主;欲令苦故,生剥去皮。其牛尔时、以无皮故,随所住止若地若空,所有诸虫,竞来唼食。为去虫故,揩触蕃篱草木壁等。转增苦痛..
【蕴】 p1452瑜伽二十七卷十五页云:前受想行蕴、及此识蕴、皆有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差别;如前广说。是名为蕴。二解瑜伽八十八卷十三页云:复次当知十一种相,总摄诸行,立为行聚。应知聚义,是其蕴义。..
【释梵天等往如来所】 p1456瑜伽八十六卷二十一页云:复次由七因缘,释梵天等、往如来所。一、为供养如来故,二、为听闻正法故,三、为决所生疑故,四、为顺他而为翼从故。五、为愍他欲为饶益故,六、由爱重如来圣教故,七、知如来起世俗..
【摄诸道道】 p1459杂集论九卷十五页云:摄诸道道者:谓三无漏根。由此能摄初中究竟一切道故。未知欲知根、摄方便道及见道。已知根、摄修道。具知根、摄究竟道。..
【摄受最胜】 p1459辩中边论下卷三页云:摄受最胜者:无分别智之所摄受;能令施等极清净故。
【护圆满】 p1461发智论二卷二十一页云:云何护圆满?答:无学根律仪。二解大毗婆沙论四十四卷十六页云:云何护圆满?答:无学根律仪。应知此中根是所护。由念慧力,护眼等根;不令于境,起诸过患。如钩制象,不令奔逸。是故无学正念正知..
【听闻正法】 p1463瑜伽四十四卷八页云:若诸菩萨、欲听法时,作五种想,应从善友,听闻正法。一、作宝想。难得义故。二、作眠想。能得广大俱生妙慧因性义故。三、作明想。已得广大俱生慧眼,于一切种如实所知等照义故。四、作大果胜功德..
【袭师】 p1464瑜伽八十三卷一页云:言袭师者,谓轨范师,若亲教师,若同法者,能开悟者,令忆念者。又云:袭师、即是随圣教者。当知即是随说者。
【变易生死】 p1465成唯识论八卷十四页云: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有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或名意成身。随意愿成故。如..
【变与坏差别】 p1465大毗婆沙论九十七卷十二页云:问:变与坏有何差别?答:变者:显示细无常法。坏者:显示麁无常法。复次变者:显示剎那无常。坏者:显示众同分无常。复次变者:显示内分无常。坏者:显示外分无常。复次变者:显示有情..
【显名】 p1466瑜伽八十一卷二页云:显名者:谓其义易了。
【显了说法】 p1467瑜伽三十七卷二十三页云:显了说法者:谓于广大智能有情、已善悟入圣教理者,为其开示广大甚深道理法处。
【显相分别】 p1467世亲释四卷十七页云:显相分别者:谓眼识等、幷所依识、显现似彼所缘境相、所起分别。有所分别,或能分别;故名分别。无性释四卷二十四页云:显相分别者:谓眼识等、幷所依识、显现似彼所缘相故。..
【观察施物】 p1469瑜伽七十四卷二十一页云:观察施物者:谓观察受用、胜于积聚;观察惠施、胜于受用。何以故?若唯积聚;不能自益,不能益他;非现法利,非后法利。若诸菩萨、唯自受用;名自饶益,非饶益他;名现法利,非后法利。若诸菩..
【观十胜利制立学处】 p1470瑜伽九十九卷一页云;如来观见十种胜利,于毗柰耶中,为诸弟子,制立学处。谓摄受僧伽,令僧精恳,乃至广说。如摄释分,应知其相。若能摄受四大姓等、正信出家、趣非家众;当知说名摄受僧伽。如是出家趣非家已..
【观察十二处法不应与他共兴诤论】 p1471集论八卷十三页云:复次若欲自求利益安乐;于诸论轨,应善通达;不应与他而兴诤论。如薄伽梵于大乘中,说如是言:若诸菩萨、欲勤精进修诸善品,欲行真实法随法行,欲善摄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证阿耨..
【麤重相】 p1472瑜伽六十四卷十六页云:云何麁重相?谓若略说、无所堪能,不调柔相;是麁重相。此无堪能不调柔相、复有五相。一、现重相,二、刚强相,三、障碍相,四、怯劣相,五、不自在转无堪能相。由有此相,顺杂染品;违清净品;相..
【麤聚色】 p1472杂集论六卷十页云:又说麁聚色极微集所成者:当知此中极微,无体,无实,无性;唯假建立。展转分析,无限量故。但依觉慧渐渐分析,细分损减,乃至可析边际;即约此际,建立极微。..
【粗恶语业行】 p1474集异门论十卷五页云:云何麁恶语恶行?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麁恶语者,彼所发语,能恼涩强,令他辛楚,令他愤恚,众生不爱,众生不乐,众生不喜,众生不悦,令心扰乱,能障等持,说麁恶语。不离麁恶语。此中有..
【隐密说法】 p1405瑜伽三十七卷二十三页云:隐密说法者:谓于婴儿智能有情,隐覆广大甚深义法,为说麁浅易可悟入,易为方便,趣入处法。
【蹎蹶】 p1406瑜伽八十四卷十页云:言蹎蹶者:年衰遇时,行步去来,多僵仆故。
【转依有四种相】 p1409瑜伽七十四卷九页云:云何大菩提自性?谓胜声闻独觉转依。当知此转依,复有四种相。一、生转所依相,二、不生转所依相,三、善观察所知果相,四、法界清净相。生转所依相者:谓佛相续出世间道生转所依。若不尔;不..
【简择】 p1421瑜伽八十三卷十页云:言简择者:总取一切苦法各类为苦圣谛故。又云:简择者:谓审定解了。
【离欲者相】 p1426瑜伽三十三卷二十页云:复次此中云何应知离欲者相?谓离欲者、身业安住,诸根无动。威仪进止,无有躁扰。于一威仪,能经时久。不多惊惧,终不数数易脱威仪。言词柔软,言词寂静。不乐喧杂,不乐众集。言语安详。眼见色..
【离粗恶语妙行】 p1428集异门论十卷八页云:云何离麁恶语妙行?答:如世尊说:苾刍当知;有断麁恶语,离麁恶语者,彼所发语、无过,悦耳,入心,高胜,美妙,明了,易解,乐闻,可尚,无依,众生所爱,众生所乐,众生所憙,众生所悦,令..
【识多非智】 p1435大毗婆沙论四十四卷十页云:智多耶?识多耶?答:识多非智。所以者何?诸智皆识相应,非诸识皆智相应。忍相应识,非智相应故。问:诸无漏忍,何故非智?答:于所见境,未重观故。谓无始来,于四圣谛,未以无漏真实慧见..
【痴行补特伽罗】 p1440瑜伽二十一卷十四页云:云何痴行补特伽罗?谓有如是补特伽罗、于所知事所缘境界、有猛利痴,有长时痴。是名痴行补特伽罗。
【难行戒】 p1444瑜伽四十二卷一页云:云何菩萨难行戒?当知此戒、略有三种。谓诸菩萨现在具足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弃舍如是大财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萨净戒律仪。是名菩萨第一难行戒。又诸菩萨受净戒已;若遭急难,乃至失命;于所受戒,..
【难行慧】 p1444瑜伽四十三卷六页云:云何菩萨难行慧?当知此慧、略有三种。若诸菩萨、能知甚深法无我智;是名第一难行慧。若诸菩萨、能了有情调伏方便智;是名第二难行慧。若诸菩萨、了知一切所知境界,无障碍智;是名第三最难行慧。..
【难满难养差别】 p1445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一页云:难满、难养、有何差别?答:即前所说,是谓差别。问:何故复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此二法、展转相似。见难满者、世人共言此是难养。见难养者、世人共言此是难满。或有生疑..
【外道有二种杂染根本】 p0493瑜伽十三卷二十二页云:又正法外、若诸沙门、若婆罗门、略有二种杂染根本。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杂求我常,推求我断。
【外道处总有三种衰损】 p0493瑜伽八十七卷六页云:又于如是诸外道处、当知总有三种衰损。一者、见及欲乐展转相违论衰损。二者、依我无智论问记衰损。三者、依法随法行证得衰损。此中三种、若计有想,若计无想;若计非有想非无想论者,及..
【外道杀淫女以谤佛处】 p0494西域记六卷四页云:伽蓝后不远,是外道梵志杀淫女以谤佛处。如来十力无畏一切种智,人天宗仰,圣贤遵奉。时诸外道共相议曰:宜行诡诈,众中谤辱。乃诱雇淫女,诈为听法,众所知已;密而杀之。埋尸树侧,称怨..
【外道于无我法性难入难了】 p0494瑜伽八十八卷二十一页云:由二因缘,即此所说无我法性,彼诸外道,难入难了。谓此自性,难了知故。虽此相貌,易可了知;然其相貌,不相似故。当知此中无虚诳义,自所证义,是不共义。故彼自性,难可悟入..
【外法亦为有情各别种子所变】 p0494佛地经论一卷十一页云:若尔,外法既是共有;云何有情各别种子共为因缘,合生一果?勿以小心测量大法。外物岂是极微合成,实有体性,多因共感。但是有情异识各变。同处相似,不相障碍。如众灯明,如多..
【外道论中决定无有众苦边际】 p0494瑜伽十七卷二十页云:尔时世尊,即为彼天方便示现,惟圣教中,有如是处;非诸外道。谓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门或婆罗门,于现法中,及当来世诸欲过患,不如实知。由不知故;悕求未来诸欲差别。舍现法..
【外道恶说法律中有七种过失】 p0494瑜伽十四卷二十四页云:又于外道恶说法律中,当知有七种过失。谓解过失,行过失,依止过失,思惟过失,功用过失,增上心过失,增上慧过失。彼诸外道,虽少于法,听闻受持;而常随顺四颠倒故;凡兴言论..
【永尽】 p0494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十页云:复言:世尊!云何永尽?世尊告曰:诸下分结,已永断故。二解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三页云:言永尽者:过去解脱故。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