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受奇特

为佛所具三种奇特事之一。谓佛悉知众生根机之利钝,随机摄受,示导教化,令彼众生咸闻法要,而进修妙行,出离生死。[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参阅“三种奇特事”653) p6847 ..

摄取

梵语 parigraha。(一)又作摄取不舍。谓阿弥陀佛摄受护念念佛之众生而不舍。据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受照护念佛之众生而不舍,故称摄取不舍,或称摄取照护、摄护。其光明..

摄化

摄受化益之略称。即佛菩萨施慈悲手,摄受众生,化益救度之。犹言接化、教化。摄化、利益众生,称为摄化利生。因众生根机不同,而以各种方法摄化,称为摄化随缘。 p6845 ..
宣化上人:供养佛和供养众生,同样有功德

宣化上人:供养佛和供养众生,同样有功德

我们供养众生,心就不诚;供养佛心就诚,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今举例子来说明,你们以食物供养师父,表示恭敬;若是给一般人,就没有那样诚心了,这就是分别心在作祟。不要这样想:‘我供养这个人..

释迦经

为唐代敏法师所立二教之一。指释迦佛为应众生之机根而说方便委屈之教法,如法华经、涅槃经等。为“卢舍那经”之对称。(参阅“二教”211) p6833 ..

显示

谓显露晓示。一切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佛即以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教法显示,令彼众生开悟,得以度脱。[无量寿经卷下、瑜伽师地论卷八、华严经疏卷一] p6922 ..
为众生所创立之缘起

为众生所创立之缘起

善知识是一切功德出生之处故,他们是我等法身父母。因此当我们欢喜、悲伤、困难、危急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祈祷师佛,而且只要信心坚定,凡是伸出的要求索取的手,从来就不会空过。如同父母生养..

变化身

系佛三身或四身之一。又作化身,亦称变易身。即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为应身之分身化佛,系依应身所化现之佛形。诸佛为欲利益安乐地前菩萨、二乘及六趣等众生,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令..

变化生

即化生。系四生之一。以业力之故,别于胎、卵、湿生,而变化生者。据俱舍论卷八载,五趣众生中,地狱、天及一切中有均属化生,其余分别通于胎、卵、湿等三生,故五趣中属化生为最多。(参阅“化..

镬汤地狱

即以锅镬煮沸汤,置罪人于其中,以惩其生前罪行之地狱。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载,此地狱共有十八镬,每一镬纵广皆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铁网,其内充满沸铁。有五百罗刹,以大石炭烧其铜镬,其火焰焰..

观心

谓观照己心以明心之本性。天台宗特别常用“观心”一词,如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皆是有关用语。修一心三观即于自己一念妄心之上,观其为假、为空、为中。观察之对象有心、佛、众生,其中,自观己..

灌顶部

(一)为密教金刚界五部中宝部之别名。宝部即功德之宝,系授福德予一切众生之内证,以是众生升于觉王之位,取授予灌顶之义,故称宝部为灌顶部。 (二)有关传法灌顶、结缘灌顶,及三昧耶戒之圣教,..

摄众生愿

摄取众生之愿。为三愿之一。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关利益众生之本愿。又作摄生愿、利众生愿。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上解释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分为摄净土愿、摄法身愿、摄众生愿三类,谓第十二..

摄众生戒

梵语sattvārtha-kriyā-?īla。三聚净戒之一。又作饶益有情戒、饶益众生戒、接生戒、利众生戒。即饶益众生之戒法。菩萨地持经卷四举出十一种,即:(一)众生所作饶益之事,悉与为伴。(二)众生已..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说起来就令人难以启齿,我犯淫手淫将近10年。小学三年只是模仿,现在明白是“恶业之所招感”罢了,可到后来越发不可收拾。6年级升学考进了一所普通的中学,在那以后便开始步步堕落、沉沦在“欲..
代众生苦

代众生苦

代众生苦◎ 来 果《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岂不理当孝养,应当代受?既是父母,何称众生?要知众生二字,佛菩萨称之当然,我等称众生者,似觉不恭,因众生尽是过去父母、..
大愿法师:众生的心识是菩萨成佛的净土

大愿法师:众生的心识是菩萨成佛的净土

很多人有个分别心,尤其是皈依学佛以后,他的心是分别的,有高有低,他认为干世间的活好像是低的,是杂染的,是浪费时间的;修行是高的,能够证悟菩提是高的,是清净的。他把这个打为两截,而且..

辫发

梵语?ikhā-jatā。又作尸迦发。即编结之发。密教不动明王左肩垂一辫发,表示奴仆贱相;于深秘则表示第一义谛,或平等视一切众生而垂慈悲之义。底哩三昧耶经卷上(大二一·一五上):“左垂一发..

献珠偈

指法华经所载龙女献珠前所颂之偈。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载龙女献珠予佛之事,龙女先颂偈曰(大九·三五中):“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戴..

宝藏

谓贮藏珍宝之库藏。有二喻:(一)比喻能济度众生苦厄之妙法。又称法藏。无量寿经(大一二·二六九下):“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二)比喻..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