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饶益

诸佛教化饶益众生之法有四种。唐道绰之安乐集卷上引用大集月藏经之语,谓诸佛出世,以四种方法度化众生:(一)口说十二部经,令闻者开悟入道。(二)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众生若系心观察,即能..

四种对治

对,即敌对;治,即攻治。即以无漏智对治烦恼,依其位次之前后而有四种之别。据俱舍论卷二十一、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等所载,即:(一)厌患对治,又作厌坏对治、伏对治。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

四无量

梵语catvāryapramānāni,巴利语catassoappamaāyo。又作四无量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据中阿含卷二十一说处经、大智度论卷二十..

四报定不定

据法苑珠林卷六十九受报篇引证部第二载,由四种业报中之无报别立四种果报之定与不定。即:(一)时定报不定,时,即时节。谓果报于现报、生报、后报等三时已定而不更改,然由业力之转变,故受报不..

四欲

指欲界众生之四种爱欲。据法苑珠林卷二载,即:(一)欲界众生,多于男女情爱之境起贪欲,称为情欲。(二)欲界众生,多于男女娇美等色起贪欲,称为色欲。(三)欲界众生,多于美味饮食起贪欲,称为食..

四悉檀

悉檀,梵语siddhānta,巴利语同。意译作成就、宗、理等。佛化导众生之教法可分四个范畴,即:世界、各各为人、对治、第一义等四悉檀。略作四悉。法华经玄义卷一下,以悉檀为梵汉兼称之语。悉,..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苦行得禅定方便度众生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苦行得禅定方便度众生

无量时日之前,赐慰如来出世并为众生宣讲佛法,令众生得以摆脱老、病、畏惧之苦。他对贪欲炽盛众生宣说不贪法;对嗔心强烈众生宣说无嗔法;对愚痴众生宣说智慧法;对贪执禅定、灭尽处、次第等持众生..

四种法离菩萨行

谓众生若行下列四种法,则离于菩萨之行。(一)疑惑佛法,谓人宿无善种,于佛法心生疑惑而不爱乐。(二)我见贡高,谓人妄执我见而心怀贡高,瞋恚一切众生。(三)嫉他利养,谓人见他人得利养,妄起贪..

四种法为菩萨善友

据大迦叶问大宝积经正法经卷一载,谓众生若修习下列四种法,即为菩萨之善友。(一)求菩提,谓众生若有发心,乐求菩提之道者,是为菩萨之善友。(二)作大法师,谓人深达妙义,作大法师而为众演说,..

四种正修行功德

又作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据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载,于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中,菩萨有四种如实修行之功德,即:(一)不动而至之德,谓菩萨于一佛土中,身不动摇而遍满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
达真堪布:这样吃饭、睡觉、游玩都是为了众生有功德

达真堪布:这样吃饭、睡觉、游玩都是为了众生有功德

达真堪布:这样吃饭、睡觉、游玩都是为了众生有功德要想普度众生,就得先让自己成佛。因为自己成佛了之后就可以转法轮,转了法轮之后,就有自己的教法。众生在你教法下获得解脱成就,都算是你所..

四弘誓愿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又作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有关四弘愿之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各经所举颇有出入:(一)国内一般采用六祖坛经..

四句偈

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故经中云,以四句偈教人,或持受某四句偈,皆有甚大功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大三·三○..

四方七步

据佛本行集经卷八载,悉达多太子于无忧树下降生时,向四方各行七步,以示其为世上无与伦比之胜者。大般泥洹经卷三举出四方七步之义,即:(一)东行七步,表示将为众生之导首。(二)南行七步,示现..
达真堪布:修行人,开门和关门都要注意不要伤害到这些孤独地狱的众生

达真堪布:修行人,开门和关门都要注意不要伤害到这些孤独地狱的众生

达真堪布:修行人,开门和关门都要注意不要伤害到这些孤独地狱的众生“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我们在移动这些床榻、座椅或搬运物品的时候,都要先观察,然后再轻轻地挪动,不能随随便便、粗..

四不思议

指世间之人无法思议测度之四事。又作四事不可思议、四种不可思议、四不可思议。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载,即:(一)众生不可思议,谓众生生成之原因,及其死后趣向之当果,无法思议测度。(二)世界..

四阿赖耶

指对阿赖耶识之贪著有爱、乐、欣、喜等四异名。摄大乘论本卷上(大三一·一三四上):“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
既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怎么会有众生呢?

既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怎么会有众生呢?

既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怎么会有众生呢? 问:既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怎么会有众生呢?索达吉堪布答:从实相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在《楞伽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中均有明确宣说..

五轮

(一)在密教中,指五智轮,即地、水、火、风、空五大。五大具足众德,圆轮周遍而无缺,故称五轮。若以众生肉身之支分与五大相应,即将自身之五处配于五轮五字:顶(空,)、面(风,)、胸(火,..

四法离魔道

谓有四法能令菩萨远离邪魔之道。据大迦叶问大宝积经卷一载:(一)不离菩提心,谓菩萨依菩提心修习众善行,常欲度脱一切众生。(二)无恼害心,谓菩萨修习慈善行,于一切众生常怀悲愍,而不起恼害之..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