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寮

指禅林中,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咨问老病、点检寮舍之缺乏等。其时,住持自东廊第一寮巡起,寮众各出外迎接,巡视毕仍由大众送出;众寮人多时,唯寮元一人迎送出入,大众仅立于门外即可。其缘起..

巡寮

指禅林中,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咨问老病、点检寮舍之缺乏等。其时,住持自东廊第一寮巡起,寮众各出外迎接,巡视毕仍由大众送出;众寮人多时,唯寮元一人迎送出入,大众仅立于门外即可。其缘起..

车匿

梵名 Chandaka,巴利名Channa。初为六群比丘之一。又作阐铎迦、阐陀迦、阐特、阐怒、羼陀、孱那、车那、阇那、栴檀。译为应作、乐作、欲作、覆藏。乃净饭王之仆役,悉达太子逾城出家时,为太子..

车匿

梵名 Chandaka,巴利名Channa。初为六群比丘之一。又作阐铎迦、阐陀迦、阐特、阐怒、羼陀、孱那、车那、阇那、栴檀。译为应作、乐作、欲作、覆藏。乃净饭王之仆役,悉达太子逾城出家时,为太子..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给孤独长者初见佛陀的故事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给孤独长者初见佛陀的故事

我听说是这样子:那时,佛陀住在王舍城郊的寒林丘冢间。当时给孤独长者有事情来到王舍城里,住在某长者的家里。晚上看到某长者吩咐他的妻子、仆人、工人说:你们都起来,早点劈柴烧火、煮饭揉面..

戒法

泛指佛陀所制之律法,乃众生之轨范。凡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律法,通称戒法。盖戒系圣道之根本,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之智慧,得免没溺于生死海,故..

戒法

泛指佛陀所制之律法,乃众生之轨范。凡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律法,通称戒法。盖戒系圣道之根本,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之智慧,得免没溺于生死海,故..

戒行

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之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大四○·五○上):“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

戒行

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之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大四○·五○上):“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

弟子

梵语?isya或 antevāsin,巴利语sissa 或 antevāsika。音译室洒。意译所教。即从师受教者。佛陀在世时之声闻等,乃至佛陀入灭后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皆称为佛弟子。“弟子”之语..

弟子

梵语?isya或 antevāsin,巴利语sissa 或 antevāsika。音译室洒。意译所教。即从师受教者。佛陀在世时之声闻等,乃至佛陀入灭后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皆称为佛弟子。“弟子”之语..

希有

梵语ā?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三谓佛陀有四种希有,即:(一)时希有,谓佛陀之出世,非旷世所常有。(..

希有

梵语ā?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三谓佛陀有四种希有,即:(一)时希有,谓佛陀之出世,非旷世所常有。(..

完全

指无所欠缺之状态。就量而言,为总体、全体;就质而言,意即最高。完全,原系印度一般使用之形容词,又有“完全之人格者”之意。佛教则有圆满、圆融等诸用语。又在佛陀之称号“如来”之梵语为ta..

完全

指无所欠缺之状态。就量而言,为总体、全体;就质而言,意即最高。完全,原系印度一般使用之形容词,又有“完全之人格者”之意。佛教则有圆满、圆融等诸用语。又在佛陀之称号“如来”之梵语为ta..

妙法莲华经

梵名Saddharma-pundarīkasūtra。凡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法华经、妙法华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共有二十八品。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

妙法莲华经

梵名Saddharma-pundarīkasūtra。凡七卷,或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法华经、妙法华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共有二十八品。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
天机弗成泄漏!佛陀自述修行时为何有六年苦行

天机弗成泄漏!佛陀自述修行时为何有六年苦行

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世的过程中,也曾碰着九种艰苦让他困扰。当佛陀照样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皇宫,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这些都只不过是现八种相于人世,用以引导学生如法修行就可以..

杜行顗

唐代译经居士。京兆人。仪凤年中(676~679)任朝散郎,行鸿胪寺典客署令,通晓各国语言,兼善文藻,尤精天竺语书。时有罽宾国僧佛陀波利携梵经来奉献,帝诏令行顗翻译,于仪凤四年正月译出佛顶..

杜行顗

唐代译经居士。京兆人。仪凤年中(676~679)任朝散郎,行鸿胪寺典客署令,通晓各国语言,兼善文藻,尤精天竺语书。时有罽宾国僧佛陀波利携梵经来奉献,帝诏令行顗翻译,于仪凤四年正月译出佛顶..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