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

世界诸宗教皆有其象征性之器物或符号,以表达其中心思想,佛教使用之象征物颇多,然最早以空座、足迹、法轮等来象征佛陀。由中印度山琦(梵 Sānchī)与巴赫特(梵 Bhārhut)之浮雕中,可知早..
佛陀解说容貌美丑的原因

佛陀解说容貌美丑的原因

胜鬘夫人是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阇国的王妃。胜鬘夫人地位尊贵,但面貌却长得不太好看,她心里常常因此生起疑惑。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园精舍的时候,她来到佛前顶礼佛陀之后,..

虚空藏菩萨经

梵名ākā?agarbha-sūtra。全一卷。姚秦佛陀耶舍译。又称虚空藏经、虚空藏菩萨神咒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述说佛陀住佉罗底翅山时,虚空藏菩萨从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之胜华敷藏佛所来诣,..

虚空藏菩萨经

梵名ākā?agarbha-sūtra。全一卷。姚秦佛陀耶舍译。又称虚空藏经、虚空藏菩萨神咒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本经述说佛陀住佉罗底翅山时,虚空藏菩萨从西方一切香集依世界之胜华敷藏佛所来诣,..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

佛陀教导的修证法门释迦牟尼佛一生说的教法,总的说来是说阿罗汉、辟支佛、大乘权教菩萨、实教菩萨实践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法、三心、四愿各种法门。现在介绍如下:第一节声闻行果四谛..

庵婆罗婆利

梵名 āmrapālī,巴利名 Ambapālī。又作庵婆婆利、阿范和利、阿梵和利、阿梵婆罗、庵没罗女、庵罗女、庵树女。译作[木*奈]女、奈女。据奈女耆婆经载,此女由奈树所生,故名为奈女。为摩竭陀..

庵婆罗婆利

梵名 āmrapālī,巴利名 Ambapālī。又作庵婆婆利、阿范和利、阿梵和利、阿梵婆罗、庵没罗女、庵罗女、庵树女。译作[木*奈]女、奈女。据奈女耆婆经载,此女由奈树所生,故名为奈女。为摩竭陀..

庵没罗园

庵没罗,梵名āmra,意为庵没罗女之园。又作庵婆罗园、庵婆梨园、庵罗卫林、庵罗树园、庵没罗林。或作奈氏园、甘梨园、奈园。位于中印度吠舍厘城(梵Vai?ālī)附近,系庵没罗女所献与佛陀者,..

庵没罗园

庵没罗,梵名āmra,意为庵没罗女之园。又作庵婆罗园、庵婆梨园、庵罗卫林、庵罗树园、庵没罗林。或作奈氏园、甘梨园、奈园。位于中印度吠舍厘城(梵Vai?ālī)附近,系庵没罗女所献与佛陀者,..

华笼

盛花之器。又作华筥、华皿。原称衣祴、华箧、华盘,即指对高贵人士献花之盛具。日本中古世纪以来,多于法会时用之。或用金属制之盆盘,或用竹笼,而其中盛以纸莲瓣或樒叶,于行道或起立间,以散..

华笼

盛花之器。又作华筥、华皿。原称衣祴、华箧、华盘,即指对高贵人士献花之盛具。日本中古世纪以来,多于法会时用之。或用金属制之盆盘,或用竹笼,而其中盛以纸莲瓣或樒叶,于行道或起立间,以散..

雪岭投身

即佛陀于过去世修菩萨行,为求过去诸佛所说后半偈而投身岩下,舍身于罗刹。佛陀于过去世住雪山为大士时,帝释天变身为罗刹,为彼说过去佛所说偈之前半(大一二·四五○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雪岭投身

即佛陀于过去世修菩萨行,为求过去诸佛所说后半偈而投身岩下,舍身于罗刹。佛陀于过去世住雪山为大士时,帝释天变身为罗刹,为彼说过去佛所说偈之前半(大一二·四五○上)“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商主天子所问经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又称商主天子问经、商主天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乃记载佛陀住王舍城耆阇崛山时,文殊师利受佛之教,为答商主等诸天之请问法要,而说诸菩萨入一切智、达一切法..

商主天子所问经

全一卷。隋代阇那崛多译。又称商主天子问经、商主天子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乃记载佛陀住王舍城耆阇崛山时,文殊师利受佛之教,为答商主等诸天之请问法要,而说诸菩萨入一切智、达一切法..

商人

印度佛教与商人阶级向来深具渊源。最早布施食物予佛陀者即是提谓(巴 Tapussa)、婆梨迦(巴Bhallika)两商人。佛陀的教团中,出身于商人阶级者颇众;在家信徒之主力亦为都市商人。可说商人为原..

商人

印度佛教与商人阶级向来深具渊源。最早布施食物予佛陀者即是提谓(巴 Tapussa)、婆梨迦(巴Bhallika)两商人。佛陀的教团中,出身于商人阶级者颇众;在家信徒之主力亦为都市商人。可说商人为原..

秣菟罗国

秣菟罗,梵名Mathurā,Madhurā。乃中印度之古国,为佛陀时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又称摩偷罗国、摩度罗国、摩突罗国。位于今朱木那河(Jumna)西南一带。其都城为秣菟罗城,位于今摩特拉市(Mut..

秣菟罗国

秣菟罗,梵名Mathurā,Madhurā。乃中印度之古国,为佛陀时代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又称摩偷罗国、摩度罗国、摩突罗国。位于今朱木那河(Jumna)西南一带。其都城为秣菟罗城,位于今摩特拉市(Mut..

(一)标识。 (二)授记之简称,一一分别记说之意。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即佛陀对修行中之弟子一一预言其将来证果之内容。如由佛陀给予记别,则称为授记;而受记别者,称为受记。(参阅“..
分享推荐
意见反馈 随喜打赏
切换语言
会员登录
返回顶部
×

微信分享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微信分享二维码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码

微信登录二维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