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最近十几年来,我遇到很多精神病患者。其中有一位十七岁的男孩,他在开往渖阳的特快列车上,被冤亲债主扔到急速行驶的列车下铁路边的深沟里。当时火车上的门和窗都是关着的,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摔下去的。他被摔得不省人事,身体没受伤,回家后孩子不认识父母,家中的一切都非常陌生。一个月之后,我和他的冤亲债主沟通解怨,为他的冤亲债主放生做功德,得佛力加持,之后孩子病好了。
相关推荐
三十七菩提分(saptatrimsadbodhi-paksika-dharmah)
Sanshiqi putifen佛教教义。亦译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觉支等。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菩提分,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通向涅槃圣果的道路。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亦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
瑜伽(yoga)
yujia佛教修行方法之一。yoga一词源于动词字根yuj,意为给牛上轭,引申而有连接、接合等含义。中国旧译相应。佛教早就用以表示总摄修心。修慧的法门。修习方法 由于各宗、各派、各乘、各部的要求和形式不同,名目繁多。其中共同的有严持戒律,调息炼气,凝神观想等。《瑜伽经》(梵文本)提出瑜伽有八..
护戒事业
方等经云。不得祭祀鬼神。不得轻于鬼神。不得毁坏神庙。假使有人祭祀。亦不得轻于彼人。亦不得与彼往来(文多不载)。
三种病缘
得病有三种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业报得病。
身病
病有三种:一、四大五藏得病 分二:一、四大增损病,二、五藏所生病。二、鬼神所作得病。三、业报所感得病。
唯识三十颂科判方法
【唯识三十颂科判方法】三十颂是五言四句的颂文三十首所组成,为学习唯识必读之书。本颂内容,以一切法唯识所现。即以识有非空,境无非有为宗。先破小乘外道,继明唯识之理。以文科判有三种判别方法:一、以相、性、位三分科判,即一明唯识相;二明唯识性;三明唯识位。在《唯识三十颂》的颂文中,初二..
乐受
【乐受】为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受,为领纳对境而觉苦乐之精神作用。乐受,即领受顺情之境,而觉身心适悦之精神作用。在三受中,谓于身、心有适悦感受。在五受中,于身之适悦感受,称乐受;于心则称喜受。然俱舍论卷三谓,第三静虑无身受,只有心受,安静而无分别,其适悦之受最重,故称乐受,不称喜受..
八识心王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三摩耶道
总称密教的行持方法,因密教是阐明三密平等的道法,故名三摩耶道。三摩耶就是平等的意思。
大妄语
言语不诚实,欺骗他人,叫做妄语。于圣道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或说我受天龙鬼神的供养等语,以诳愚人,以取利养,皆名大妄语,其罪很重,死后当入大地狱。
五悔
五种的忏悔方法。天台智者大师为了修习法华三昧的人,依据弥勒问经,占察经与普贤观经等之意,而订出五种的忏悔方法,即一、忏悔,发露自己已往之罪而诫将来;二、劝请,劝请十方诸佛以转法轮;三、随喜,对于自他一切善根随喜赞叹;四、回向,以所修之功德趣向于众生及佛道;五、发愿,发四弘愿以导引..
方便
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
主命鬼
主人寿命之鬼神。地藏经说:主命鬼游行世界。
四食时
一、天食时,即清晨,清晨是诸天的食时;二、佛食时,即午时,午时是三世诸佛如法的食时,过午则非食时;三、畜生食时,即日暮,日暮是畜生的食时;四、鬼神食时,即昏夜,昏夜是鬼神的食时。
布施摄
四摄之一,即以布施的方法去摄受他人。
二十八部众
(名数)千手观音有孔雀王二十八部之大仙众,二十八部者,一方有四部,四方上下之六方有二十四部,四维各有一部,通为二十八也。千手经曰:我遣金色孔雀王二十八部大仙众,常当拥护受持者。金光明文句七曰:孔雀王经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二十四部。四维各一部,合为二十八部。【又】毗沙门第四天王,..
八部
(名数)天龙等之八部众,又乾闼婆等之八部鬼神也。
全清〔《神僧传》卷第九〕
释全清越人也。得密藏禁咒之法。能厌劾鬼神。时有市侩王家之妇患邪气。言语狂倒。或啼或笑。如是数岁。召浦治之。乃缚草人长尺余。衣以五彩。置之于坛。咒禁之良久。妇言。乞命。遂志之曰。顷岁春日于禹祠前相附耳。如师不见杀即放之远去。清乃取一[培-土+缶](步后切)以鞭驱刍。灵入其中而呦呦有声。..
出食缘起
子题:出食如指甲大、鬼庙行事钞·讣请设则篇:“涅槃,因旷野鬼,为受不杀戒已,告鬼言:‘我今当敕声闻弟子,随有佛法处,悉施汝食。若有住处不能施者,即是天魔徒党,非我弟子。’四分,僧伽蓝中,立鬼神庙屋。传云,中国僧寺,设鬼庙、伽蓝神庙、宾头卢庙;每至二食,皆僧家送三处食;余比丘不出。..
出食通食前后
亦名:出众生食通食前后子题:出食通食前后理合在食前资持记释云:“出生食中,初文。虽通[食]前后,理合在[食]前。准宝云经,乞食分四分:一与同梵行人,一与乞人,一与鬼神,一分自食。故知前出,后方自食。”(事钞记卷三八·二○·七)..
受具戒能受五缘
子题:唯是人道、诸根具足、身心清净、出家相具、得少分法、正背、方裙羯磨疏·诸戒受法篇:“(一、标举叙由)就初能受,类分又五;以能名滥,非别不显。在生正务,唯戒尊高;有缺诸缘,虽受不获。故须指掌程露其相故也。(二、牒文正释)初唯是人[道],简四趣者。天实报胜,但着乐多,无求修道故也..
大杀戒厌祷杀
亦名:厌祷杀、[示*厌]祷杀子题:符祝羯磨疏·诸戒受法篇:“若厌祷者,厌谓符祝抑伏,祷谓凭托鬼神。”济缘记释云:“若下,释厌祷。符祝,谓书符咒祝;凭托鬼神,谓假他兴害。”(业疏记卷一七·一一·八)..
乞食分四分
子题:丐、施食行宗记·释九十单提法:“宝云经中,凡乞得食分为四分:一、与同梵行,二、与乞人,三、与诸鬼,四、自供身。此谓以己一饱之分,分为四耳,非谓多受。”(戒疏记卷一四·四八·一九)行事钞·头陀行仪篇:“宝云经云,四分之一食。凡乞得食,分为四分:一分与同梵行者,第二分与穷下乞匈..
摄僧三小界解法
亦名:解三小界法、三小界解法、小界解法行事钞·结界方法篇:“解三小界,同前结法。”资持记释云:“解三小中。言同前者,亦事希也。今略出之,文云:‘今有尔许比丘集,解此处小界。’”(事钞记卷六·四○·一四)..
二观行
又作唯识观。据宗镜录卷三十五载,二观行即:(一)寻伺,指推寻伺察。寻,即心对境所生起的粗猛推求之精神作用;伺,则为细心分别之精神作用。谓根尘相对所起一念之心,即以空、假、中三观观之。(二)真如,真,即不伪;如,即不异。指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 p253 ..
十门叙密咒功德深广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卷下以十门叙述密咒功德之深广,十门即:(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门,谓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复令财谷丰饶,人民安乐。(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门,谓众生于书写之陀罗尼,若得睹视、触及、顶戴,乃至书于钟鼓铃铎之上而闻其声者,纵有五无间罪,悉..
十五鬼神
指恼乱童子之十五鬼神。常游行于世间,惊吓孩童。即弥酬迦(梵Majuka)、弥迦王(梵Mrgarāja)、骞陀(梵Skanda)、阿波悉魔罗(梵 Apasmāra)、牟致迦(梵Mustikā)、魔致迦(梵Mātrikā)、阎弥迦(梵Jāmikā)、迦弥尼(梵Kāminī)、黎婆坻(梵Revatī)、富多那(梵Pūtana)、曼多难提(梵..
十六心
小乘俱舍宗谓观察思悟四谛十六行相之后,进入见道,以无漏智现观四谛所得之十六种智慧,称为十六心。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真谛,为佛教最基本之教义。十六行相,即在修习观悟之过程中,对四谛各自产生四个方面之理解与观念。见道,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种,意谓“见照四谛真理之修行阶位”。无漏智..
兜楼婆
【兜楼婆】出鬼神国,此方无故不翻。或翻香草,旧云白茅香也。
琉璃
【琉璃】或作琉,此云青色宝,亦翻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山出此宝,因以名焉。应法师云:或加吠字,或加毗字,或言毗头梨,从山为名,乃远山宝也。远山,即须弥山也。此宝青色,一切宝皆不可坏,亦非烟焰所能镕铸,唯鬼神有通力者能破坏。又言金翅鸟卵壳,鬼神得之,出卖与人。或名绀琉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