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劫圆融”-时间跟空间是相对的 问:他说弟子非常佩服您老人家对城隍庙的教育意义的解释,也非常赞叹江逸子所画的地狱变相图,殊胜功德。末法时期,各种媒体上,声色刺激和诱惑很多,请问为何也把地狱众生画得不穿衣服,弟子看《玉历宝钞》上画的地狱众生,都是穿衣服的? 答:不穿衣服是江逸子居士画的,江逸子居士画的是依照佛经上所说的。佛经上所讲,饿鬼道穿衣服,地狱道里头罪有轻重,五无间地狱绝对没有衣服。他受罪是永无间断,一定要报受完了,他才能够出离。
相关推荐
一刹那
【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刹那,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俱舍论卷十二载,一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译作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一刹那约当于今之七十五分之一秒。..
一心三观
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一念
(喻)极短的时间。有说六十刹那为一念,有说九十刹那为一念,又有说一弹指顷便有六十念。
一切时
从无始以来相继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礼《佛祖统纪》
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礼。字约言。四明金氏(世传所居在郡城白塔巷)父经以枝嗣未生。与妻李氏祷于佛。梦神僧携童子遗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因而有娠。暨生遂以为名(太祖受周禅。建隆元年庚申也)神宇清粹不与众伦。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师。十五具戒专探律部。太平兴国四年(..
十玄
shixuan中国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阐明佛教的各法门,彼此是互相关联、互相摄入而又周遍圆融的。是四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的具体化和华严观法的基本内容。通过了十玄,便可入于幽玄莫测的华严法界,故称十玄门或十无碍;因这十门可以总摄一切缘起法,故又名十玄缘起。首创者为华严宗二祖智俨。他根据《华..
一心约教有异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谓贤首祖师一宗。判教有五。盖小教假四谛而说。心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言恒沙一切性妙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
二门
[出华严经疏]二门者。盖言华严一经而具显行布圆融二门。皆能通入法界也。一行布门谓经中广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位法门。行列分布。令诸菩萨修行证入。从浅至深。次第不同。故名行布门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性。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
妄尽还源观
《妄尽还源观》,全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是法藏晚年写的一部贤首宗的观法著作。据他说是备寻三藏教典而集成的。此观的义旨和法藏的其他著作一样,建立在圆融法界无尽缘起论上。全书分作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入五止,起六观等六门。前三门是趣入的观门,显示众生心中本来具有..
一心圆融
谓万有之实体真如,唯是一心,止观曰:一心具十法界。一切诸法,皆于一心中而圆具之,是故应了一心圆具之法也。
法界圆融
圆满具足,融会无间,一即一切,一切一即,性相交参,主伴无尽,是为圆融无碍。一切诸法,即是法界,是故应了法界圆融之法也。
六相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一、总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 多德各各而..
二智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智:一、观察智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证所证,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二、取相智 谓善取法界之相,若事若理,以智慧照了,悉使法法圆融,事理无碍,是名取相智也。..
成佛时期
成佛时期依教义各不相同:一、依法相所论成菩提道,定满三祇。二、在缘起论,则为不定。三、在法性所论,惟在一念,无时可说。四、就圆融论,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
三种三观
宗镜录云三种三观:三种三观者,谓以观观心,不出次第圆融之义,故有三种不同也。一、别相三观 别相三观者,即历别观于三谛也。谓若从假入空,但得观真,尚不得观俗,岂得观中道?若从空入假,但得观俗,未得观中道。若入中道正观,方得双照二谛,是名别相三观。二、通相三观 通相三观者,即于一观中圆..
方
【方】为五位百法中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方是空间分位,如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等。《百法直解》曰:‘方者,依于形质前后左右假立,故有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差别。’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方者,谓色之分齐,在东方则曰东方之色等,故曰色之分齐。如四方六合,十方上下之类。’简单的说,方就是物质..
时
【时】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时即时间,是诸法相续的分位。《百法直解》曰:‘时者,依于色心刹那展转假立,故有日月年运长短差别。’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时者,谓过现未来,成住坏空,有为法一切事物年月日夜之类。’时间与空间相待而有,空间与物质相待而有,以物质生住异灭的变化,始显示..
异熟三义
【异熟三义】《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载,异熟一词有三义:一、异时而熟︰谓‘因’与‘果’必隔世于异时而熟。即有情所造善恶之业,由造业到果熟受报,要经过相当的时间,或隔生而熟,或二、三生而熟,由造业到成果的时间不同,曰异时而熟。二、变异而熟︰谓‘果’为‘因’所变异而熟。有情由造业到受果,..
空大
【空大】五大之一。虚空之体性广大,周遍于一切处,故曰空大。《楞严经》三曰:‘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
十行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
十界一念
十界具于一念,一念又起十界,如此十界一念,一念十界,圆融无碍,是融通念佛的意思。
一境三谛
又名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圆融于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说,诸法无自性,谓之空,因缘所成,谓之假,即空即假,谓之中。如此三谛之理融洽于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圆融无碍,谓之一境三谛。..
小乘
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至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得果有四。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
三种圆融
事理圆融、事事圆融、理理圆融。事理圆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与水之相即;事事圆融者,即如波与波之相即;理理圆融者,即如水与水之相即。
三谛圆融
谓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三千
天台宗的用语,全称三千法、三千法门、三千世间、三千诸法。三千者,由地狱乃至佛之十法界,依圆融之理,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十界,则成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如,则成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种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则成三千世间。以三千总摄宇宙万物(诸法),..
中道
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
中道实相
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叫做中道实相。
中道第一义谛
简称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圆融而无碍,不偏于一边。
不但中
观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叫做但中,是离去空假二边,但取中道,于理未圆,这是别教所说的中观;若观即空即假即中,收空假而为中,叫做不但中,这是圆教所说的圆融中观。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