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以心为本’的说法和‘万法唯心’的说法,意思是否相同?‘以心为本’和‘万法唯心’含义完全不同。学佛‘以心为本’是佛教界各派的同一观点,而‘万法唯心’只是唯识派一家的观点。‘以心为本’的观点,并不排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的法,即客观世界的存在,但‘万法唯心’的观点,排除了除思想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即‘境空识有’。因此,不能把这两种说法混为一谈。
相关推荐
二取
【二取】二取有四种解说。一、相、见二取,所取者为相分,及能取者为见分。二、名、色二取,五蕴中的第一蕴为色,余四无色蕴为名。三、心及心所二取,一切五蕴,都不离这心、心所法。四、本、末二取,取第八识的总报为本,取余识的别报为末。..
七转识
【七转识】指前七识,此有二解,一者以第八识为本识,前七识为本生转生之识,名七转识;二者谓修行十地位中,此前七识,于入观时是无漏善性,而出观仍是有漏染性,因有转易之故,名七转识。第八识于金刚心后,由有漏转无漏,转识成智,唯此是一转永转,故不名转识。..
一切智无所畏
佛在大众之中说法,因为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佛四无畏之一。
一切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一即十
一与十融为一体的意思。一为本数,没有一便没有二至十,所以一而十,十而一。例如:一尘为主,一切佛土,都在其中,又一念为主,无量之时劫,亦尽在其中是。这种一即是多的意义,便是大陀罗尼缘起之法门,为华严之极谈。..
一切见住地惑
指三界之一切见惑。为五住地惑之一。众生以我见为本而起之种种见惑,称为一切见住地惑。又作见一处住地惑。以其为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住,故称住地。此惑属迷理之惑,亦为五住地烦恼之根本。了断此惑,始易入见道。[大乘义章卷五](参阅“五住地惑”1091) p11 ..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毗舍罗。初求福业,兼乐辩论。后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于座前。尊者睹之,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龙树即为说法,不起于座,现月轮相,唯闻其声,不见其形。祖语众曰:「今此瑞者,师现佛性。表说法非声色也。」祖既得法,后..
论有二种
[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论即辩明之义。谓造论者。或发明佛说大小二乘诸经之奥义。或发明自宗之道。辩证他宗之非。故曰论也。一立自宗立自宗者。立自家之本宗也。谓如善说法者。立善说法宗。恶说法者。立恶说法宗。应理论者。立应理论宗。分别论者。立分别论宗也。二遮他宗遮他宗者。遮止他家所立之宗也..
法主
阿含经云。佛为说法主。今古皆以说法知法之僧。为法主。如僧睿。谓僧导曰。若当为万人法主。宋孝武敕道。猷为新安寺镇寺法主。
言教二谛
言教二谛(又作约教二谛),是和境理二谛(又作约理二谛)相对立名,它是三论宗学说特点之一。三论宗人承印度中观之学,用二谛作中心来组织一切理论。二谛即:一、俗谛(又作世谛、等谛、世俗谛),二、真谛(也译作第一义谛、胜义谛)。言教二谛的典据,是《中论观四谛品》,而中论的典据,是《摩诃般若波罗蜜..
十住位
三藏法数云十住者: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位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一、发心住 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
说法五福德
贤者五福德经云说法五福德:一、长寿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一一皆善。若好杀者,以闻法故,而能止杀,是故今世得长寿福德。(上中下语者即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二、多财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教人布施。若盗窃者,闻法不盗,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财福德。三、端正无比 谓前世说法时,..
六经十一论
【六经十一论】唯识宗所依的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在六经中,以《解深密经》为本经;在十一论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本论。六经是:一、《大方广佛华严经》,有三种译本。一者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华严;二者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华严;三者唐般若所译的四十卷华严。其中般若所译者,仅为该..
摄末归本识
【摄末归本识】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摄末归本识为第三种观法。相分是识所取之境,见分是了别境的作用,此二者均从识体生起,故识体为本,相、见二分为末,所以离开识之自体分,就没有相见二分的存在。故摄末归本,这是体用相对的观法。..
善慧地
【善慧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九位。此位菩萨,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随有情之机宜,自在说法。如《解深密经》云: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碍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解善,获得无碍广大智慧,解慧,慧是体,善是义,体义..
所诠
【所诠】诠是显的意思,依经文而显其义理,故经文云能诠,义理云所诠。《大乘法苑义林章》一曰:‘所说法者,所诠义也。名句字者,能诠文也。’
戒学
【戒学】为获得圣果而须勤修的三学之一,又作增上慧学。乃学佛者所必修。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参阅‘三学’条。
种子六义
【种子六义】唯识宗所立理论,谓阿赖耶识储藏诸法种子,种子有二类,一为本有种子一为新熏种子。而种子须具备六项条件,称为种子六义。据《成唯识论》卷二等载,即:一、刹那灭,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种一念才生,生则随灭,念念不停,刹那变异。二、果俱有,果即识与根,谓识与根同时俱起,..
十支论
以瑜伽论为本的十种支论,即百法论、五蕴论、显扬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大庄严论、分别瑜伽论。
三会说法
弥勒菩萨将来在龙华树下成佛时,初会说法,度九十六亿人,二会说法,度九十四亿人,三会说法,度九十二亿人。
三周说法
一、法说周,就是把经文的真理直接说出来,是为上根利智的人说;二、譬喻周,是顺应根性比较钝的众生,用种种的譬喻再次推衍真理;三、因缘周,用因缘故事将义理作更进一步的叙述,使听经的众生了彻明白。这三周的说法方式,如法华经是;有时是两番属累,如金刚经是。..
不净说法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或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著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或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或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停滞于权教有相之法,或贪利养故而说,或欲胜他人而故说,或所说与经..
不过中食
过中午十二时便不再食东西。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佛弟子当学佛行,断六趣因,故比丘每日均须不过午食。
五辛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分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了。..
五时
指释尊之五时说法。有一首偈说明五时说法的过程: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
方等时
释尊五时说法之第三时,此时在佛说阿含经之后,因见一切闻法的人都已得到决定的信心,于是大小乘并说,往往在说法中,贬抑小乘,褒赞大乘,以引起钝根者耻小慕大,促其进趣菩萨位,在八年之间,曾讲过胜鬘、维摩等经。..
四难
值佛难、说法难、闻法难、信受难。
四事法门
入禅思门、入智慧门、入总持门、入辩才门。入禅思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入于禅定以观察众生的根机;入智慧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以智慧照了义理,以令听者生起法喜的心;入总持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诸善法持之不使忘失,对诸恶法持之不使产生,以此心生众生之善及遮止众生之恶;入辩才门是菩萨将要..
四种布施
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笔施是见人发心书写经文,以笔施之,助成善缘;墨施是见人书写经文,以墨施之,助成善缘;经施是刊印佛经,送人读诵;说法施是说法使人听了修因证果。
一句投火
(故事)菩萨为闻一句之法而入大火坑也。佛祖统纪智礼传曰:半偈亡身,一句投火。十华严经三十五曰: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