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人说,念佛法门是因微果丰的法门,法师怎么看?答:应该说,这是一个正确的判断。“因”就是我们修行用力少,但是收获却是无量巨大。这个因果呀,从一般的规律来看,好像你出了多少力,才能得相应多少果。净土法门你用力少——你用力少就是你所感的少——但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这就是以“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特殊法门——胜异方便。阿弥陀佛大慈悲心的一种结晶,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说,做生意投了一万块钱,得两万块钱就已经很高兴了,赚十万块钱就高兴得欣喜若狂了。忽然你投一万块钱,赚了一百亿,那简直是不可相信了——但确实就是这个样子的。问:有一些同修讲,广西一寺院有某法师随时可以往返西方极乐世界,并可以带居士去,又带回娑婆世界,又说可以喝八功德水,等等,请问法师,是否真有其事?答:可以很负责地说,绝对是胡说八道,不要去听这个。有很多人哪,真是没有自知之明,自己是一个业力凡夫,他都没有去反省自己。怎么可能说,随时可以往返西方极乐世界呢?你有这种本事吗?我们一切人哪,都是靠着弥陀的愿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不是说你有功夫,自己随时想去就能去的。西方极乐世界可不是到地球的哪个地方,到非洲,到美洲去,你可以随时去,只要你有钱,有护照——实际上也比较困难。除非你在家乡,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可以随时往返。它不是这个村庄到那个村庄啊,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哇。实报庄严土如果你靠自力的功夫去,那都是法身大士才能去得了的——破无明的法身大士。你这个时代还能找一个法身大士吗?找一个初果圣人都不可得的时代,你还能说这个大话吗?这是第一个大话。第二个大话,你还可以带居士去,还能带回来?你这太狂妄了,连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不敢讲这个话,你超过观音、势至了?这你就会搞成一个非常个人崇拜的东西,那些没有判别力的居士:“哎呀,你能带我,正好不修行,吃喝玩乐搞够了,你带我去吧。”就不要去讲修行了。我们从这几十年也见有一些人,又“到了”极乐世界,写一本什么小册子,又这样那样。这些都不要去听信,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去按照净土五经,按照祖师的言教去做。那为什么这个观点会这么普及?那说明大家还是想有一点投机取巧哇,好高骛远啦,好奇骛怪呀。之所以出现这个法师讲这个话,有这个法师的原因,还有广大居士的原因。你自己期待这个东西,那就有所谓的法师、所谓的善知识,为了迎合你,得名闻利养,来说什么。这叫“和尚不作怪,居士不来拜”,为了让你拜,我做点怪。问:有时候想看其他法师的东西,可不敢看,因为怕杂修了。一个老师一条路,两个老师两条路,三个老师三条路,四个老师就变成了十字街头。包括今天来听你讲经,我都考虑了好久才来,但还是担心,因为我一直是一个师父,不敢多看。(哎呀,真是为你深表同情哦。你来听这个经,还有这么大的心理包袱,向你表示道歉啰,对不起!)今天听了你讲经很受益,解决了我很多年的疑问,但我还担心杂了:又多了一条路,就完蛋了。可是我觉得不听也很可惜,你今天讲得太好了。请问法师,我是不是又多了一条路,往生就没有多大的把握?答:看来可以编一个小品哦,这个很有市场的效果,去卖门票,票房价值会比较高的。我们修行佛法一定要洒脱一点,安心,安乐。不要学来学去,学得这么左右为难、忧虑重重,左不是,右不是:整个的就完蛋了。好像我也听其他居士提过这个问题。我们修行佛法,怎么修?什么态度?怎么去求善知识?首先我们是佛弟子,建立一个原则:我们是听佛的话。佛要让我们离轮回之苦,得涅槃之乐,这是佛的大慈悲心,为了实施这样的一个目标,给我们苦口婆心——一代时教——处处宣说净土根本经典。我们学佛的人首先是听佛的话,佛才是我们的大导师。佛是大医王,我们是病人,医王才有处方权,除佛之外谁都没有处方权。明白这个道理吧?这个法,就是佛给我们开的处方。僧就是佛、法、僧这个“僧”,僧就是护士,护士的水平——指导你按时吃这个药,别忘了啊,有这个各种禁忌,提醒一下你,只是这个作用。所以老师只有一个:大导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怎么会出现两条路、三条路、四条路、五条路呢?也请大家放心,我在这里讲,没有给你增加一条路,我只是一条路。信愿持名自古以来就是一条路嘛,还有二条路、三条路、四条路吗?如果跟佛经讲得相应的,你就听;跟佛讲得不相应的,坚决不听:我们是佛弟子。这就是参访善知识,因为我们信愿还没有建立的时候,是要求善知识给我们解决一些疑问。但这条路是两土世尊给我们铺设的,没有第二条路、第三条路。那参访善知识有一条:学无常师。谁说只有一个善知识啊?学无常师啊。释迦牟尼佛刚出家的时候,为了求得这个解脱之道,他参访外道善知识也参访了很多个呀。最后对于那些外道的东西,他一下子都达到目标,就是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他也觉得不究竟,才放下,自己在菩提树下夜睹启明星悟道。在大乘佛法,那这个禅宗他都是参很多善知识的,芒鞋踏破呀,走遍千山万水呀,求种种善知识抉择啊。那这个禅宗善知识都会观机:你到我这来,但是你跟另外一个禅师会有因缘,你到另外一个禅师那里去。我们《华严经》讲,善财童子在文殊师利座下开根本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得到的利益有多大?但文殊菩萨没有说:“你只能在我座下学啊,你不能去其它的地方,不能走二条路、三条路啊。”文殊菩萨不仅不这样说,而且主动跟他介绍善知识:“你现在去参德云比丘。”这个善财童子还舍不得呢,恋恋不舍的。但是既然文殊师利菩萨已经说了,他也只有南询第一个善知识,到妙峰山去寻找德云比丘。德云比丘跟他讲念佛三昧之后,又告诉他:“我只知道这个法门,在无量的菩萨道法门当中,其余我都不懂,为了你参更多的,学更多的,我给你介绍海云比丘。”次第的都是上一个善知识介绍下一个善知识。没有谁说:“你只能在我这里,不能搞第二条路,不能搞第三条路。”学无常师是孔子说的,儒家文化更是强调这一点。就孔子本人,他都求学了很多老师:向老子学,学音乐向师襄学,甚至8岁的小孩有智慧,他都可以虚心不耻下问。到了太庙,“子入庙,每事问”,每个事都问,这个是干什么用啊?这个祭器怎么回事啊?怎么来历呀?这是我们儒、佛两家告诉我们求学、修道的方法:学无常师呀。怎么会变成这个东西呢?这个大家如果听听小品,笑一笑也就可以;你真的这么当真,听一个法师来讲,还要这么矛盾,这么反复,这么担心,甚至往生是不是有把握,都表示怀疑。对你这么问题,我本人都也水平不够,给你增加这么强的心理负担,表示歉意了。问:希望将大安师父的讲经制成碟子,印发给众生。答:我讲的也都是老生常谈。我本人常常讲:我没有讲自己的东西,我都是个二道贩子,把佛言祖语的意思转贩给别人——转贩给大家共享。这个制不制碟子,我讲的大家听过也就行了,没有什么很大的价值。如果当下能增加大家一点信心,我的愿望也就实现了。
相关推荐
上方
原是称呼建筑在山上的佛寺,但现代人习惯称呼寺庙的住持为上方,因他所居住的地方是在寺庙的最高处。
峨眉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县西南。相传为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名峨眉山。据传汉代即有佛寺。但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之有佛寺,实以魏晋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最早。晋代建普贤寺,当为山寺奉普贤菩萨之始。西域阿罗婆多尊者到峨眉,时在晋代。唐僖..
僧寺不得畜猫狗
亦名:养畜长恶、寺中不得畜猫狗、佛寺不得畜猫狗子题:恶律仪、无戒破戒满阎浮提、破戒满阎浮提、[革*必]、缰、绊、菤、橛行事钞·僧网大纲篇:“或畜猫狗,专拟杀鼠;牛杖马[革*必]缰绊菤橛;如是等类,并是恶律仪。杂心云,恶律仪者,流注相续成也。善生、成论,若受恶律仪,则失善戒。今寺畜猫狗,..
一柱塔
越南河内之佛寺。又称延友塔。李朝太宗皇帝建于崇兴元年(1049)。其建筑风格甚为特殊,系建于湖中圆石柱上,供奉铜铸八臂观世音菩萨。寺庙全部采用木造建筑,屋顶为中国式之庑殿顶,四面呈坡形,为越南现存年代最久远之寺阁。 p56 ..
定额
忠曰:“朝廷定天下佛寺之数有限,此云定额,定额外不许私建寺。 凡定僧数,或定赋税数,皆称定额。”《本朝文粹?前中书王请以施无畏寺为定额寺状》云:“伏愿陛下鸿慈,特降龙涣,準之前例,列之定额。”..
上方
忠曰:“上方本称山上佛寺,而今呼住持人为上方,其所居在寺最高深处,亦可称上方也。”《五车妙选》曰:“《初学记》:常琮侍炀帝游宝山,帝曰:‘几时到上方?’上方,寺也。琮曰:‘昏黑应须到上头。’左右大笑,帝曰:‘淳古君子也。’”《唐诗选?郎士元赠钱起秋夜宿灵台寺见寄诗》云:“月在上方..
寺
华题也。释名曰寺。嗣也。谓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故天子有九寺焉。后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佛法初至。有印度二僧摩腾法兰以白马驮经像。届洛阳。敕于鸿胪寺。安置(鸿胪即司宾寺也。胡广释云。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道九宾也。秦有典客。汉乃因之。至唐改为同文寺)。至十一年戊辰。敕于雍门外别..
祇园精舍
祇陀园林须达精舍的简称,是佛教史上的第二座佛寺,在舍卫城,乃须达多长者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
结界
在建佛寺,或作戒坛时,行一种之作法,而定其区域、界限,即其作法所限定之范围,叫做结界。
道场
1、群众学道的场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养佛的地方。
上方
(术语)上方者,原为称山寺之佛寺。今呼住持之人为上方,因其所居在寺之最高深处也。
五百罗汉
(杂语)法苑珠林,记过去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罗汉是。又,尔时贾客五百众者,则五百罗汉是。今佛寺中每有五百罗汉。考之佛经,其说不一。盖佛既累次转生,此五百人者。..
宝刹
(杂名)佛土之尊称也。又为佛寺之美称。刹者梵语Kṣetra之略,译曰土田。庄严经下曰:遍覆如来宝刹中。
灵祠
(杂语)又云仁祠。佛寺之异名。灵者灵验也。

济群法师答疑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呢?答:在现实人生中,要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确实不易。积极入世,容易陷入对世俗的..

大安法师:24小时精进念佛中途太累怎么办
信众:精进念佛要求不懈,这是不是应该经过锻炼出来的,起初累了可能需要休息,慢慢地就可以不必休息了,可以坚持念到完,毕竟各人体质不一样,对吗?大安法师:12小时或24小时精进念佛是要求大家不懈怠,虽然是需要锻炼,但是还要有自己的发心。就在上次12小时精进念佛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能够坚持下..

大安法师:死亡时能将财富带走吗?
信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请问一位富翁能不能带他的全部财产回去?末学有问过很多人,他们说不能带回去,但是末学觉得能带回去,又能带回来。大安法师:你的“觉得”也有一定道理,财富是可以带回去。但是怎么带回去呢?在生前把所有的财富全都布施掉,他就能够带回去。如果不能布施,他是带不回去的,..

大安法师:省庵大师谈做善事与念佛的关系
与茅静远居士书前三月下旬返自四明,过访居士,适遇他出,怅然而去。寻归回龙,兹又一月余矣。因数子相劝,欲讲《法华》,特到杭请经,因得致书于足下。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孜孜为善,所作善事如..

大安法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具足了信愿
问:弟子听您讲经已经几年的时间了,在您的教导中越来越向往西方极乐世界。您一直强调信愿的重要性,说信心不足愿心就起不来,信愿心没有成就,和阿弥陀佛就无法感通,那就往生无分。弟子一直以来对自己是否有深信切愿越来越糊涂,无法辨别自己的信愿是否已经达到了往生的标准。如何判断和自我检测?大..

大安法师:为何富贵学道难
问:《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本身是大富贵者,其弟子中也有出身王族者,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安法师答:佛说富贵学道难,是观察众生的根机加以述说的。何以富贵学道难呢?一个人今生能得到富贵,也是他的宿世行善积德的异熟果。而在享受种种五欲六尘快乐时,迷惑造业者多。财、色、..

大安法师:学佛为什么要忏悔业障?
问:什么是忏悔?为什么要忏悔业障?答:“忏悔”两个字是梵文和中文的组合:“忏”是忏摩,就是陈述发露自己犯的罪过的意思;“悔”,是改往修来的意思。为什么要讲忏悔业障呢?由于无量劫以来我们造作了无量无边的恶业,《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如果这些恶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容纳不了。这些业就有障,..

大安法师:学习净土经论要老实要做钝功夫
我们在净土经论的学习当中,要老实。怎么样老实呢?比如经典常常讲到我们对经典怎么熟悉,读诵、书写、礼拜、念佛、求佛的加持,这样老实。我们读五经一论,你不能说我已经读了一遍了,或者我已经读了十遍了,你读十遍八遍就够吗?净土五经的境界那是太超越了,太清净了,太不可思议了,我们读了很多遍..

大安法师:在家佛弟子该如何修行诵哪些经
问:在家佛弟子该如何修行?早晚课该诵哪些经?时间为多久为合适?大安法师答:在家的居士,随分随力,一般还是要给自己规定早晚功课。早晚功课最好简单一点,在寺院丛林要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什么的。你在家,如果专修念佛法门的话,你就念《阿弥陀经》,往生咒三遍,赞佛偈,然后就开始念佛,念..

大安法师:把所有功德都回向往生西方
只要是修行佛法的人,他总有修行的种种科目,这里就列举几种实际的行持。凡诵经,无论读诵何种大乘经典;持咒,像《楞严咒》、《大悲咒》、《往生咒》等等;礼拜,每天都得拜佛;忏悔,我们都有忏悔之法,有事忏,有理忏,作法忏,以及在世间上我们做种种的慈善的功德,比如有种种灾难,地震,海啸,火..

大安法师:佛法所说的“空”,具体应该怎样理解呢?
一切诸法——无论是心法,还是色法,它都是缘起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各种条件聚在一起的产物。不仅这个缘起的东西是空的,就是那个缘起的要素它也是缘起的。所以归到最后,没有一个实体可言。这一点对我们中国大陆的众生来说,可能觉得认知上有很大的障碍、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从小被灌输了一种观..

大安法师:如何对待念佛时耳中传来的其他声音
问:如何对待念佛时耳中传来的其他声音?大安法师答:首先,念佛是什么?念佛是修心法,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你要向内心去念,都摄六根就是说六根不要到外面去跑,要摄到一精明,阿赖耶识一精明。你是要反念念自性的,是念我们的自性的,反闻闻自性的,不是去闻外面的。外面的声音你不要去听,任何..

大安法师:金字旁边两把戈
五欲害人,就好像脚踩在毒蛇上,你得一点五欲虚幻的快乐,就好像梦中得到一样。大家都喜欢财富,我们就讲个关于财富的公案: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天跟阿难尊者在托钵回来的路上,看到一堆黄金。阿难看到后问佛是什么?佛陀看都没有看一眼,就说是毒蛇。阿难说那分明是黄金,怎么是毒蛇呀!但既然佛说是毒..

大安法师:往生者病重时与命终之后助念有何区别
问:请问助念的问题,往生者病重期间与命终之后助念,在做法上有什么区别吗?大安法师答:病重期间和命终之后助念有所不同,病重期间没有断气之前你要善于观察他,要跟他交流,要正面鼓励他的信心,要让他增进对阿弥陀佛的信心,要让他对决定往生要有信心,这时候就要观察他有什么疑虑,有什么障碍,给..

大安法师:念佛时的妄念怎么越控制反而越有
问:我在念佛号时,总是有妄念进来。怎么都控制不了,甚至越控制反而越有,请问这样是否意味着念佛就没有功夫了?大安法师答:每个业力凡夫都有妄念。妄念来来去去,天人都算不清楚。但这个念头是妄,为什么叫妄念,不叫真念?虚妄,不真实的。像浮云一样的,所以对妄念的正确的态度就是不理睬它,不管..

大安法师:南阎浮提众生的特点
在四大部洲里南阎浮提众生特点是勇猛强记,意志力强。要造业会造得非常深重,要修行也能修行得非常快,就看怎么使用。但一般来说,南阎浮提众生的根性,恶的地方多,善的地方少。所以地藏菩萨悲心甚切,更偏向救度南阎浮提众生。释迦牟尼佛示现八相成道度化了十有八九的众生,还剩下十有一二的众生没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