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供养偈
临斋时念的供养偈:
「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
可说是修行禅法的灵魂,亦可说是大乘佛法的心要。供养佛法僧三宝,是为感恩;供养众生,是为报恩。平常供养三宝,亦同时为了广度众生。三宝接受供养之后,即可以此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便是将自我的所有,转变成为一切众生共享的利益。然后再把自己所供养的功德回向给三宝及众生,所剩的便只有无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了。
简言之:我们先以物品供养,再将功德回向,即是淡化自我,消融自我的灵药良方。
饭前供养偈及观想:
(十称阿弥陀佛)
简易供养偈
临斋时念的供养偈:
「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
可说是修行禅法的灵魂,亦可说是大乘佛法的心要。供养佛法僧三宝,是为感恩;供养众生,是为报恩。平常供养三宝,亦同时为了广度众生。三宝接受供养之后,即可以此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便是将自我的所有,转变成为一切众生共享的利益。然后再把自己所供养的功德回向给三宝及众生,所剩的便只有无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了。
简言之:我们先以物品供养,再将功德回向,即是淡化自我,消融自我的灵药良方。
饭前供养偈及观想:
(十称阿弥陀佛)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都应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一心诚念观世音菩萨。无尽意菩萨听见释迦牟尼佛这样讲,也就想把他脖子上所戴的宝珠、璎珞来供养观世音菩萨。“无尽意菩萨白..
其实说到无尽意菩萨,很多并不是很熟悉,因为关于无尽意菩萨的介绍并不是很多,不过无尽意菩萨也是有经典的,而且关于无尽意菩萨的经典也是非常殊胜的,我们也是学习修行的。【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有一个人想知道这‘天眼通’是怎么得的?有很多方法,你或者专心念楞严咒,也会得天眼通。或学习大悲咒和大悲咒的四十二手眼,也会得天眼。或者不睡觉,学习佛法,也能得到天眼通,不过这方法太危险了,我不希望人依照这个方法学,为什么?你们可记得在我讲楞严经时,有一位阿那律尊者,他专好睡觉,以..
第一,何为西方三圣?西方三圣即在西方极乐净土住世弘法的三尊佛菩萨,分别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形象在《观无量寿经》中有详细记述,平日最常见的弥陀形象有三种:其一,站立说法像,左手拇指拈食指在上,右手拇指拈无名指在下;其二,站立接引像,左手执金莲,右手垂下作接引..
(1)佛像并不是佛,但它代表佛陀,所以是众生积累功德的资粮田。为着您自己的利益,您可以供养、顶礼、观仰及绕拜佛像。这是为您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不是为了佛而做的。佛像只是图像或一块铜铁,并不需要饮食或花、灯等供品;佛陀则是圆满的觉者,当然也不依靠凡夫的供养维生。供奉佛像好比农夫料理土地、..
佛理告诉我们: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也同时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众所周知,佛法是不二法门,若是将佛、菩萨与我们众生分离开来,本体不是一,我们又何能成佛。由此,以我修持的体验所知,我们的一切供养,实质上是供养自己。是以此供养增加我们的善业,增添我们的福报、功德,强大我们的慈悲..
【问】:弟子这里有法师来,可是有师兄却说是奔他而来的,就请到自己家里去,自己去供养,不给其他师兄机会,这样是犯戒吗?【答】:我们每个学佛的人都要反省:学佛是学什么?我们有很多烦恼和执著,很多是来自一个“我”,所以首先要破我执。有这个“我”就会心量狭隘,就会以自己为圆心画圆圈,以自己..
问:有位比丘在做过还俗的仪式之后,仍然冒充为比丘。请问禅师,在家居士供养已做过还俗仪式的比 丘会有什么功德?如果这样的假冒比丘剃度别人出家,并授与别人比丘戒,将来他会遭受什么果报?帕奥禅师答:根据《布施分别经》,即使接受布施的是一只动物,或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布施者仍然能够从那项布施中得到功德..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师父们收点红包供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大臣却说,出家人理当远离利养,怎么能接..
频毗娑罗王诣佛供养经西晋沙门释法炬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为人敬仰悉来供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王大子群臣下至人民。悉来供养具衣被饮食床卧疾瘦医药。尔时世尊名德远闻。如是世尊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
先讲一件发生在九三年的故事。有位姓李的工人师傅,曾跟着侄子在我家听过妙法老和尚讲说佛法,一下子相信了佛、菩萨的存在。半个月后他再来见我时,掏出一个居士证给我看,对我说他已经皈依了,而且星期天还要到寺院帮助维持秩序。我高兴地称赞了他,自愧不如地说自己还没有去寺院办理皈依呢!又半月后..
印度和西藏都有一种传统,就是哪里的山好,就说那边有山神,哪棵树好,就说有树神,或者哪里的山泉特别甘甜,就说那里有水神。所以到处都有天神,大家也都忙着去供养、祭祀那些神明。从环保的角度来说,这倒是个不错的方法,因为这种信仰对于环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藏民会说:喔!这个有树神、水神喔!..
问:关于信佛,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家里都有供仙位的,那你说信佛不让供仙,为什么有的寺院也有供仙位的呢?(注:东北地区流行供养大仙,即所谓修炼成精的动物,如蛇、老鼠、黄鼠狼、狐狸等,有些地方供奉人形塑像,当做大仙供奉)成刚法师:这个我给大家说说。信佛不让信天魔、鬼神、外仙、外道,这不..
花供养◎凡语花供养的象征意义:微妙,万行开花结果;献花:处事如花、见者欢喜、身常香洁、欢喜真理。花奉献,文殊共普贤,牡丹芍药真堪羡。百花献纳黄金殿,花开花谢绽金莲。青衣童子持花,亲睹慈尊面。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花能清心养目,所以读书人多喜欢在案头上摆瓶花,增加读书情趣。用花供佛..
◎ 瞿汝稷茶供养象征清醒。献茶:口齿芳香、永离渴爱,安乐少病,具大福报。春先蕊,百草甚奇青;茶芽点出馨香喷,玉瓯展内雪花辉。 赵州公案又重新,睡魔王能退几度黄昏阵,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茶能退睡魔王,人若昏昏欲睡,一杯好茶在手,精神百倍,此指示学佛者,昏沉不得,须时时省察自己,检讨..
佛教知识------【供养的三大收益】供养是佛法的重要修行项目,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其一,强化佛菩萨在内心的重要性。通过供养,能不断提升我们对佛菩萨的感恩心。其二,去除贪著之心。我们所以会深陷轮回无法逃脱,正是因为贪著所致。修习供养,不仅是在舍弃物质,更是在舍弃贪著之心。出家就是最大的..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索达吉堪布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了很多很多供品。当她摆设完供品之后,感到有些疲倦,便靠着供案暂歇片刻。恍惚之间,梦见观..
供养三宝时应如是观想《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都看不到佛了,突然有个人发疯,把头发剃掉,穿起出家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一圈。你说这个人功德大不大?佛说,大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出家人的形象,就是解脱者的形象。在家居士,不代表三宝,不代表解脱的形象。在家人千万不能有傲慢心,觉..
何为结夏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遭世人讥嫌,因此禁止外出。安居一般在夏季举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举..
文 / 能弘法师有人问了个问题: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圣贤僧,我们要礼敬供养圣贤僧,那凡夫僧为什么也要礼拜供养?请问凡夫僧也是福田吗?当然了,凡夫僧也是我们的福田,凡夫僧就是刚出家,剃了度,受了戒,就是福田。为什么要供养凡夫僧?古时候有人也问过祖师这样的话,祖师说:泥龙..
◎ 达 真我们凡夫都会执着自己的善根和功德。其实,自己的善根算什么?都是有漏的善根。自己的功德算什么?都是世间的功德。要想让这些能起到殊胜的作用,就要供养给佛菩萨、布施给众生,成为自己圆满福慧资粮之因。如是思维:佛陀、菩萨,我的一切财物、受用都供养给你们,看看能不能用上。应该这样思..
我们供养众生,心就不诚;供养佛心就诚,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今举例子来说明,你们以食物供养师父,表示恭敬;若是给一般人,就没有那样诚心了,这就是分别心在作祟。不要这样想:‘我供养这个人功德大,供养那个人功德小。’如果这样想,大的功德则变为小,小的功德变为更小了。佛深恐将来佛弟子没有人..
◎ 龙 树问曰:若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从何处得?又诸佛贤圣少欲知足,谁受是者?若凡夫无厌足,何能受三千世界物?答曰:是菩萨是法性生身,住具足神通波罗蜜中,为供养十方佛故,以如三千世界珍宝供养。又此宝物,神通力所作,轻细无妨。如第三禅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何况大菩萨..
◎ 弘 一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馔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
简易供养偈:临斋时念的供养偈: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可说是修行禅法的灵魂,亦可说是大乘佛法的心要。供养佛法僧三宝,是为感恩;供养众生,是为报恩。平常供养三宝,亦同时为了广度众生。三宝接受供养之后,即可以此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这便是将自我的所有,转变成为一切众生共享..
三宝物先分佛物、法物和僧物。佛物有供养物、受用物、献佛物、施属佛物四种。供养佛物有:香、花、灯、幡等。受用物即殿堂、佛像、衣物等;献佛物是饮食、果品等;属佛物包括田等。这四种佛物,不可以互相转用,但当分可以转。如献佛物不可以改作受用物,也不可以改作属佛物,每一种只能属于每一种当分..
烧香在佛教中,是最普遍的行仪。在寺院中,僧众早晚上殿都是要烧香的,在家的佛弟子们到了寺院里来,也都是先烧香才礼佛,可见在诸供养中,香供养是最通行的一种。每个学佛的行人,无论是进入到哪个道场,见到佛菩萨的圣像,都可以先烧香供佛及诸圣众,然后再五体投地的礼拜,以表示对于佛菩萨的尊敬。..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八日佛将入涅槃之际,为什么不受供养?因为佛已成为金刚不坏之身,所以不接受饮食,吃与不吃都没有关系,吃东西也可以,不吃东西也可以。不像我们一顿不吃饭,好像吃了多大的亏。甚至若没有吃饱就觉得是赔本。在禅宗有句名言:‘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未穿一缕纱。这句话不是..
如果是长辈送给你的东西,你可以拒绝吗?佛陀为什么要拒绝姨妈供养他的金缕衣呢?在佛陀看来,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亲疏之分。有一次,佛陀来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园精舍中。一天,佛陀的姨妈摩诃波阇波提,拿一件亲手缝制的崭新金缕黄色衣,要布施给佛陀。佛陀告诉她说:“瞿昙..
有一次,佛陀来到故乡迦毘罗卫城游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园精舍中。一天,佛陀的姨妈摩诃波阇波提,拿一件亲手缝制的崭新金缕黄色衣,要布施给佛陀。佛陀告诉她说:“瞿昙女!这件衣服应该布施给僧众。布施给僧众,便是供养了我,也供养了僧众。”但是,摩诃波阇波提再三地执意要佛陀收下,佛陀也再三地..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