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化解时的必要认知 许多人觉得我是好人,心地好,从来没害人之心,为何会有冤亲债主?其实,无量劫来,我们身、口、意三业,造作了太多的贪瞋痴、杀盗淫等恶业,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了不少怨仇。别的恶业暂且勿论,单是杀生吃肉,就跟他们结下深厚的怨仇。 印光大师说:“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一碗之肉,冤魂缠绕,一念杀心,罪债难逃。它们被我们杀害时产生无量的痛苦,这个怨恨就像无形枷锁,把它们的痛苦牢牢的锁住,让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痛苦的折磨中,而不得开解。它们痛苦如此之大,难怪今世遇到杀害它们的人,就迫不及待的要讨债──讨回一个公道。我们看到人临终时的痛苦现象,看起来都不忍心。为什么会有那些现象?这都是他的冤亲债主来找他算帐。他不懂这些道理,只知道跟众生结罪缘,不懂自己累劫来的冤亲债主,大部份都是被自己吃来的! 不仅是病苦,就连日常生活中许多不如意、不顺遂的事,也常常是受到冤亲债主干扰而不自知。《地藏经》中提到:“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这些临命终时现身的恶道鬼神,也都是冤亲债主变现来诱骗我们前往三恶道受苦的。 因此,当我们遇到重大病苦或诸多不顺时,理应依照佛法的教导来正确面对,而非到处求神问卜,藉卜卦改运来化解灾难,这种做法即使花再多的钱,终究也是徒然!印光大师说:“世人有病及危险灾难等,不知念佛修善,妄欲祈求鬼神,遂致杀害生命,业上加业,实为可怜。人生世间,凡有境缘,多由宿业。既有病苦,念佛修善,忏悔宿业,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向鬼神祈祷,即为邪见,即为违背佛教,不可不知。” 疾病的种类: 病有三种。第一种病是生理的疾病。饮食不当或寒暑不留意招惹的病,比如说感冒,发烧了,怎么办呢?赶快上医院打针吃药,绝对不能耽误。因为身体发烧之后恐出现并发症,引起其它别的病变,耽误不得,赶快去打针吃药,几天后也就好了。 第二种是业障病。凡是到医院能检查出来的病就叫业障病。你要肯真心念佛,就能消这个业障。大陆一位居士的肺门上长了一个比鸡蛋还大的肿瘤,发病时大口地吐血。大夫一看没治了,发出死亡通知书。他母亲是学佛人,学得相当好就告诉他:“儿子,咱们不治了,咱找个高明的大夫吧。”找谁呢?大医王。“儿子,你就念佛吧,死呢,咱就死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就这样他念佛求往生。念了两个月的佛,回家后就往外吐血、吐烂肉,吐了四次不吐了,后来再到医院检查,肿瘤没有了。 这就是由自己业力所感得的业障病(例如癌症、糖尿病、脑血栓、冠心病等等这些病症较重、患者痛苦、不易治愈的疾病都可以归纳到业障病之内,尤其是我们学佛修行之后,很多人业障现前反而得了重病,这些都是障碍我们修学的业障病)。业障病怎么去除呢?自己的业力还得自己消。他没烧金元宝,也没烧黄纸钱,就是死心塌地地念佛,最后肿瘤没有了。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教给我们“忏悔业障”,诚心的忏悔才是消除修学路上众多业障的主要方法。 业障病需要不需要吃药呢?也需要吃药。但要明白吃药是助缘,助你好得快,能治业障病的主因是清净心、忏悔心,诵经念佛来祈求佛菩萨加持的恭敬心。心里没有贪、瞋、痴三毒,外边的毒素就不会感染,再用客观因素的助缘吃点药,病就好得快。 第三种病不好治。什么病呢?冤亲债主的病。什么是冤亲债主的病?到医院检查不出来因,但是自我感觉身体又确实有病。病源是什么?冤亲债主,所谓冤鬼附身。 医生没法医治,药物对他不起作用。这一类病如何治?佛法的超度诵经、解冤释结对这类病有效。超度,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调解、劝导。因为过去做错了事,希望求谅解。诵经、拜忏的目的就是调解,如果对方接受了,他离开,病就会好起来。 现代人被冤亲债主附身的很多,神智失常、胡言乱语,严重的就送精神病院去治疗,结果愈治疗愈糟糕。 冤亲债主这个病最好找高僧大德从中调解化解。可到哪里去找高僧大德?高僧大德是可遇而不可求。找不到怎么办?在佛前忏悔业障,自己去调解,要天天忏悔,这就需要诵《地藏经》,念地藏王菩萨,然后把功德回向给这些冤亲债主。今天他不饶你,明天、后天还这样做,直到能够感动他们为止。为什么不念“阿弥陀佛”?因为这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登地菩萨尚不能知其少分功德,何况是在六道轮回中的鬼神界众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提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印光大师也提到:“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在《地藏经》中,释迦牟尼佛将他灭度后、弥勒佛未出世之前的娑婆世界众生,嘱咐地藏菩萨代为照顾与救度,换言之,佛不在世,地藏菩萨为代理佛。 不明理的人,不知道解冤释结要从化解冤亲债主内心的仇恨着手,反而利用“大鬼赶小鬼”的打压方式,仗着他们所拜的鬼神或符咒,去驱赶冤亲债主,强迫他们离开。此举不但成效不彰,还会把冤亲债主给惹毛,虽然可能暂时屈服于大鬼的势力,暂时离开不来讨债,但等到过阵子因缘又具足时,就会变本加厉来算这笔帐。犹如欠债人对待讨债人,不但无还债之诚心,反而以强蛮手段对待讨债人,导致仇上加仇,所以冤冤相报,苦不堪言。 明理的人,了解凡事皆有因缘,“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为彻底解冤释结,帮助对方离苦得乐,理应以慈悲心、真诚心念佛诵经来回向给冤亲债主。藉由自己真诚忏悔的心力与佛菩萨大慈大悲的法力,来化解冤亲债主内心的仇恨、解除他们身心的痛苦、并帮助他们超生善道或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样才能真正解开往昔纠缠不清、冤冤相报的恶缘。 二、每日固定的修行功课 要知道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在恶道里没有能力解脱,完全靠我们以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修行,来帮助他们离苦得乐。但要化解冤亲债主心中的仇恨,不是短时间可以办到的事情,必须要发长远心为冤亲债主永脱恶道来修行,来让冤亲债主感受到我们真诚忏悔的诚意。这些诚意如同心灵甘露,不但能清洗我们的贪瞋痴慢,也可浇熄冤亲债主心中的怒火,化怨恨成宽容,再藉由佛力加持,来帮助他们离苦得乐。 为了解冤释结,我们要发愿在固定时间内专门为他读多少部经,数量要多。例如发愿念一百部经或一千部经,而这一百部经或这一千部经,是专门为他而念的。这个有功德,而且力量很大。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七分功德,念的人得六分,他得一分。但是这种为超度而诵经、念佛,一定要有期限。比如说在一年内念完一千部经。不能说念一千部,遥遥无期,想到就念,没想到就不念,那是没用的。 1、昭告:每天做功课时,在问讯前,先净身口意,在佛前说明此次做功课的目的。 “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弟子为代○○○及他的累劫冤亲债主忏悔所有的业障,特持诵《地藏经》一卷、往生咒21遍、阿弥陀佛圣号一千声。企盼○○○与他累劫冤亲债主的业障能早日消除,深信净土念佛法门,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然后问讯、三拜。 2、诵《地藏经》,往生咒21遍,合掌念“阿弥陀佛”一千声。 3、诵经持咒念佛后,站起来代冤亲债主忏悔、皈依三宝与发愿。 ⑴.忏悔: ○○○的累劫冤亲债主,您们多生以来因业障重,故轮回六道不得解脱。今天我代您们在佛前发露罪愆,您们要志诚恳切,随我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念一次拜一次,重复三次) ⑵.皈依: ○○○的累劫冤亲债主,您们累劫以来不闻三宝之名,不解皈依之义,所以受轮回之苦。我现在在佛前代您们皈依三宝,我念一遍,您们跟着我念一遍(下列皈依词每段念一遍后,心中再默念一遍):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拜)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自今而后决不皈依外道天魔;皈依法,自今而后决不皈依外道邪说;皈依僧,自今而后决不皈依外道徒众。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拜)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生生世世永不堕地狱;皈依法,生生世世永不堕饿鬼;皈依僧,生生世世永不堕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一拜) ⑶.发愿: ○○○的累劫冤亲债主,您们既然已经皈依三宝成为佛弟子,我现在再代您们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令您们听闻来依愿修行,汝今谛听: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念一次拜一次,重复三次。) 4、结束语: ○○○的累劫冤亲债主,○○○长久劫来轮回生死,因为无明迷惑造业而伤害你们,致使你们在六道轮回中遭受无量的痛苦与烦恼。○○○深深感到罪障深重,深感后悔,实在非常对不起您们。我刚才代你们读诵《地藏经》一卷、往生咒21遍、阿弥陀佛圣号一千声,又代您们在佛前忏悔业障、皈依三宝及发四弘誓愿,这所有的功德全部回向给你们,希望能藉由佛力加持,来化解您们心中的怨恨、解除您们身心的痛苦,并帮助您们离苦得乐。也希望你们能够原谅○○○,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不要来障碍他,赶快找个好地方好好修行,破迷开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也代您们将此堂功课所有功德,回向给十法界一切众生,愿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同圆种智。 5、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本站建议仍然用传地藏法门中超度冤亲债主的回向偈)
相关推荐
中阴
欲海回狂云:识离此形躯,其名曰中阴。一入胞胎后,此相忽然隐。譬之暗中灯,灯灭还晦冥。六道十七相,智者宜观省。涅槃经云:临命终时,眷属哭泣。其人惶怖,不能自持。一生善恶,俱现目前。暖气尽后,过去五阴灭,现在中阴生。入胎之后,现在中阴灭,未来五阴生。譬如灯生暗灭,灯灭暗生,相续不断。..
波罗蜜多数相次第
云何宣说波罗蜜多数相次第,乃至更互决择?数有二种,一计算数,二决定数。计算数者,谓六波罗蜜多。决定数者,谓波罗蜜多数唯有六不增不减。何以故?一切菩萨道略有二种,一增上生道,二决定胜道,如其次第三三摄故,所以者何?增上生有三种,一大资财,二大自体,三大眷属。施波罗蜜多感大资财果,戒..
须菩提
【须菩提】净名疏云:此云善吉,亦云善业,亦云空生。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禀性慈善,不与物诤。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是以常能将护物心,故名善业。以生时家宅皆空,因名空生。家宅皆空,即表其长成解空之相。生曰:无诤三昧..
父母对子
六方礼经曰父母视子有五事: 一、使去恶就善四、为娶妇 二、教以书疏 五、给与家中所有 三、使持经戒
不两舌
【不两舌】为两舌之相反,十善业之一。谓不说能引起争斗是非等离间之语。参阅‘十善业’条。
地狱
【地狱】梵语 naraka 或 niraya, 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泥梨耶等,又作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系五趣之一,六趣之一,故又称地狱道、地狱趣、地狱界。有下列之分类:一、八大地狱,又作八热地狱、八大热地狱。即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热、大焦热、阿鼻等八大地狱。二、八寒地狱..
无明支
【无明支】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无明是迷昧、是不觉、是无所其明的意思。换句话说,明是智慧,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是愚痴,也就是由烦恼而起的惑。《分别缘起经》曰:‘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形相。’若以现代观念诠释无明,可以说:明、是觉、是智慧。而无明是明之反,是不觉、无智慧,也就..
二护
内护和外护。内是指自身内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亲人眷属。
天魔
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
二护
(名数)一、内护,内者自己身心之心也。佛所制之大小乘戒,持人之身心,使离三业之非,使成菩提之果者。二、外护,外者亲族眷属也。凡学人之所须,由亲族眷属之供给,安稳身心而成办道业者,见涅槃经三十三。..
七千夜叉
(杂名)药师十二神将之眷属也。药师经曰:此十二药叉大将,一一各有七千药叉以为眷属。
七母天
(名数)又称七姊妹。遮文荼,矫吠利,吠瑟拏,娇摩野,燕捺利,咾哪利,未罗弭之七天也。其曼荼罗,存于理趣经十七段曼荼罗中。大黑天及焰摩天之眷属也。
七星如意轮观音
(菩萨)如意轮观音为本尊,七星为眷属故名。即如意轮王菩萨也。见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
十妙生起次第
(杂语)先言迹门十妙之次第。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始于今,故居最初。既迷,故起惑。解理,故起智。智为行之本,因智之目,而起行之足,目足及境之三法为乘,乘于此乘,入清凉池,登诸位。位住于何所。则住在三法秘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方界之机缘,来则必应,若趋机垂应..
三十七尊礼忏文
(书名)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忏文之异名。
十二神将
(名数)与十二神明王同。十二大将应于本尊之十二大愿,保护昼夜之十二时也。又其大将一一具孟仲季之三辅,故成三十六禽,又于七觉各具千如故其药叉之眷属成七千(经中说药叉眷属七千),十二神将各具七千之药叉,则为八万四千,是成八万四千之护法神,转一切众生八万四千之烦恼,成八万四千之菩提,此..
法空(代州五台山)[《续高僧传》卷三十五]
释法空者。不知何人。隋末任雁门郡府鹰击郎将。时年四十。欻自生厌离。见妻子家宅。如牢狱桎梏。志慕佛法情无已。已总召家属曰。吾为尔沉日久矣。旦夕区区。止是供给。可各自取计。吾自决矣。便裹粮负幞独诣台山。饥则餐松皮柏末。寒则入穴苫覆。专思经中要偈。亦无所参问。时贼寇交起。追击攸归。府司..
大淫戒起因三毒
亦名:淫戒起因三毒戒本疏·四波罗夷法:“淫之一戒,无始染本;起因三毒,成必在贪。故善生云,若为自乐,是名从贪;淫怨眷属,是名从瞋;于所生母,行非梵行,是名从痴。境交内顺,非贪不办;以痴不遂,瞋是相违,故两不成。”(戒疏记卷五·二·一八)..
大盗戒起因三毒
亦名:盗戒起因三毒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善生云,若为己身,及诸眷属,而取他物,是名从贪;若盗怨物,是名从瞋;劫夺下姓,是名从痴。如律本中,烧埋坏色,不益己故,名瞋起成;如僧祇中,摩摩帝互用佛僧之物,皆犯夷者,痴心起成。三毒互成,可以显也。”(戒疏记卷五·三·七)..
夺三十五事
子题:夺其眷属、夺其智能、夺其顺从、夺其相续、夺其供给、制其恭敬、夺其证正他事行事钞·僧网大纲篇:“何者三十五?有七种不同。初五,夺其眷属:一、不应授人大戒;二、不应受人依止;三、不应畜沙弥;四、不应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应往。二五,夺其智能:一、不应说戒;二、若僧中问答..
二种粗重
【二种粗重】 p0026瑜伽五十八卷十七页云:复次略有二种麁重。一、漏麁重,二、有漏麁重。漏麁重者:阿罗汉等,修道所断烦恼断时,皆悉永离。此谓有随眠者有识身中,不安隐性,无堪能性。有漏麁重者:随眠断时,从漏所生,漏所熏发,本所得性,不安隐性,苦依附性,与彼相似无堪能性,皆得微薄。又此有..
三苦建立
【三苦建立】 p0196显扬十五卷三页云:复何因缘,建立诸行,唯有三苦;不多不少?答曰:自相,自分别,不安隐,苦性。五十五,应知三苦之所摄。论曰:由苦自性,唯有三种。一、由自相故。谓苦苦性。二、由自分别故。谓坏苦性。若无分别;虽有变坏;已解脱者,苦不生故。三、由不安隐故。谓行苦性。烦恼..
小心与大心
【小心与大心】 p0235俱舍论二十六卷六页云:小心者:谓染心。少净品者所好习故。大心者:谓善心。多净品者所好习故。或由根价眷属随转力用少多,故名小大。染心、根少;极二相应故。善心、根多;恒三相应故。染心、价少;非功用成故。善心、价多;大资粮成故。染心、眷属少;无未来修故。善心、眷属多..
五心缚
【五心缚】 p0257集异门论十二卷七页云:五心缚者:云何为五?具寿当知;如有一类,于身未离贪,未离欲,未离亲,未离爱,未离渴。彼由于身未离贪等故;便于炽然加行永断寂静证得上义,心不悟入,无净信,不安住,无胜解。若于炽然加行等,心不悟入;乃至无胜解;是名第一于身未离贪等心缚未降伏未永害..
五事假实分别
【五事假实分别】 p0277瑜伽七十二卷六页云:问:相、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实有行中,当言实有;假有行中,当言假有。有相诸行,亦有二种。问:名、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假有。唯于相中,假施设故。问:分别、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二种俱有。问:真如、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实..
五事三无漏学及彼眷属分别
【五事三无漏学及彼眷属分别】 p0291瑜伽七十二卷十五页云:问:如是五事,几是增上戒,增上戒眷属?几是增上心,增上心所行?几是增上慧,增上慧所行?答:相、是增上戒,增上戒眷属。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名、是戒眷属,亦是增上心慧所行。分别、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增上戒眷属。真如、是..
七母天
指焰摩天或大黑天之眷属,为七女鬼。又作七摩怛里天、七母女天、七姊妹、七母。大日经疏卷十六载,七母为焰摩天眷属;大日经义释卷七并列其名如下:左闷拏(梵 Cāmundā)、娇吠哩(梵 Kauverī)、吠瑟拏微(梵 Visnavī)、娇么哩(梵 Kaumārī)、燕捺利(梵 Indrī)、咾捺哩(梵 Raudrī)、末..
二十八部众
全称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乃指千手观音之眷属,有善神、龙王、神母女等,彼各拥有五百眷属,由于仪轨各异,名称自亦不同。千手陀罗尼经(伽梵达摩译)所举二十八部众如下:(一)密迹金刚士乌刍君荼鸯俱尸,(二)八部力士赏迦罗,(三)摩醯那罗延,(四)金刚罗陀迦毗罗,(五)婆馺娑楼罗,(六)满善车钵真陀罗..
二种两舌报
因前世两舌,向此说彼,向彼说此,斗构是非,离间和合,致令乖分,故今生感此二种报。据法苑珠林卷七十载,二种两舌报即:(一)得弊恶眷属,指因前世两舌,使人朋俦分离乖间,皆生怨恶,故感得今生得弊恶眷属。(二)得不和眷属,指因前世两舌,离间人之亲爱,使不和合,故感得今生得不和眷属。 p227 ..
二种授记
即无余记与有余记二者。(一)佛现前授记某甲众生,于某劫中作佛,号某如来,如是有国土眷属等,称为无余记。(二)若言告某甲众生,汝于未来某佛时当毕此罪,称为有余记。[大日经疏卷四] p233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