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昏沉死是什么结局?如果是痛死,是否也在消业?
济群法师答:昏沉而死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其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往昔的善恶业力,何种业力先成熟,即往生何处。至于痛苦而死的人,是否一定往生恶处呢?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回顾平生,因所作恶业而招致痛苦,一般就是往恶处去了;一是因色身病痛而苦,也可能是业障现前,也可能就是消业,不能一概而论,也不一定去往恶处。
问:昏沉死是什么结局?如果是痛死,是否也在消业?
济群法师答:昏沉而死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其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往昔的善恶业力,何种业力先成熟,即往生何处。至于痛苦而死的人,是否一定往生恶处呢?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回顾平生,因所作恶业而招致痛苦,一般就是往恶处去了;一是因色身病痛而苦,也可能是业障现前,也可能就是消业,不能一概而论,也不一定去往恶处。
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余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彼相云何?数有十六:一、嫉二、悔(即恶作)三、忿四、恼五、害六、恨 七、悭八、谄九、诳十、眠十一、覆 十二、憍十三、无惭 十四、无愧 十五、昏沉十六、掉举..
缠即缠缚,使人心身不自在,及缠缚有情,系于三界之欲,故云缠也。根本烦恼,亦名为缠。经说欲贪,缠为缘故。然品类足说有八缠,谓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毗婆沙宗说缠有十,谓于前八,更加忿覆,一切众生被此十法缠缚,不能出离生死之苦,证得涅槃之乐。一、无惭 二、无愧 三、嫉 ..
圆觉三观者:一、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净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安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二、三摩钵提 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
【大随烦恼】随著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曰随烦恼心所,分大随、中随、小随三类。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遍行于一切染心,故曰大随烦恼。..
【末那王所相应】此指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八识规矩颂》曰:‘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即指与此识相应的心所,有八大随烦恼心所——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及别境中的慧心所,和四个根本烦恼心所——贪、痴、慢、见。一..
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槃。十缠者: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
即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因此六法常与恶心相应,故名。
以木制成的鱼,在读诵经文时叩击之。据说鱼类昼夜常醒不眠,今以木雕刻成鱼形而叩击之,目的在警惕世人不可昏沉懒惰,应该昼夜精勤修行佛法,直至成功为止。
(名数)有十种之妄惑,缠缚众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证涅槃,故名十缠: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九瞋忿十覆也。见智度论七,俱舍论二十一。
[出成实论]一发相发即策发。谓心昏沉时。应用精进之行而策起之。故名发相。二制相制即禁制。谓心掉动时。应用寂静之法而禁制之。故名制相。(掉者举也。)三舍相舍即舍置。谓心不沉不散。调适之时。即舍前发制二相。故名舍相。..
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目的在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的现象。
闭目休息,为不定地法之一,亦是五盖之一。适当的睡眠,不多亦不少,能休息脑力,调剂疲劳,则属善法,若太多太少,皆陷于昏沉,则属恶法,所以列为不定。不定者,善恶须看情形,事先不能断定其为善恶也。至于五盖中之睡眠盖,则情形分明,如栏中猪,吃了倒头便睡,以致终日头脑昏昏沉沈,无清醒时,能..
众生因贪睡,昏沉盖覆了心性,以致沉沦三界,无有出期,所以叫做盖。五盖之一。
(术语)与一切烦恼心相伴之心所也。有六。一痴,二放逸,三懈怠,四不信,五昏沉,六掉举。见俱舍论四。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呢?答:在现实人生中,要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确实不易。积极入世,容易陷入对世俗的..
持名念佛、念念不离,最终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恶念转化为善念,将所有杀心转化为悲心,当下的心就与..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无明烦恼为什么会使我们流转生死?造作恶业为什么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规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为什么能成..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
念佛的时候昏沉散乱,如何对制?昏沉起来就要提起精神,心有点不清楚,就要坐好身体,提起精神。假如还不行,可以观想佛两眉之间放光,或者八万四千毛孔放光,光明犹如千百个太阳,光明炽盛,就能对治黑暗的昏沉。实在不行,就揪揪耳朵;还是不行,就别坐着念,可以走着念,走慢了不行,就跑起来念。假..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般若法门的殊胜这一部分,六祖为大众介绍了般若法门的殊胜。“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善知识,..
在佛教很多法会活动的仪轨中都有“洒净”这个环节法会开始前都会举行“洒净”仪式那么洒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做洒净在家需要洒净吗洒净,是佛教中一种仪式,即散洒香水,洁净道场或供具等物,把一个地方清洁干净,并度脱此地冤魂众生,使它们得到安宁,大家都和谐了,这地方就变成清净的佛法道场。此处..
【诸行三种过患】 p1351瑜伽九十一卷十六页云:复次有诸苾刍,先已修集妙慧资粮;复得值遇善友圆满,听闻诸行三种过患。谓现法过患,后法过患,现法后法过患。当知此中大种互违为所依止,一切疾病;名现法过患。恶趣诸行,常恒随逐,能作能往;名后法过患。先于现法,成就憙贪,以为所依,能引现法后法..
原为汉代之官职名称,司掌书史等务,隶属郡吏,北齐之后设立“功曹参军”,为防止社会枉非之职官,相当于今日之警察首脑;于佛教中,转指起诸烦恼之根本无明心。四十二章经(大一七·七二三中):“佛谓之曰:‘若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p1565 ..
指阿弥陀佛报身中之化身。此化身乃弥陀为酬报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修诸功德愿)、第二十愿(系念定生愿)等方便愿,而化现边地、懈慢界之佛身。 p1438
(一)四心之一。指权智之心。净土宗谓,能往生弥陀净土之菩提心有四,方便心即其一,与智慧心(实智之心)并称菩萨之父母。若二者具足,则为成就菩萨之法则。[净土论(天亲)、往生论注卷下](参阅“四心”1670) (二)初地以上之菩萨所发三心之一。即以后得智利益众生之心。[大乘起信论](参阅“三..
全一卷。后魏吉迦夜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述说因明论理之纲要,以为分别善恶正邪之方便。分明造论、明负处、辩正论、相应等四品。宋、元、明三本均谓本论为龙树所造,然高丽本与各经录中,皆未载其名。[出三藏记集卷二、法经录卷五、历代三宝纪卷七、卷九、开元释教录卷六] p1438 ..
天台宗所立四土之一。即阿罗汉、辟支佛及地前菩萨所居之土。以彼等所修为方便道,断尽通惑,故称方便;然彼等尚未断灭无明之惑,故称有余。[大智度论卷九十三、大乘玄论卷五](参阅“四土”1647) p1439 ..
梵语upāya-pāramitā。为十波罗蜜之第七。音译沤波耶波罗蜜。又作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可分回向方便善巧、拔济方便善巧二种。回向方便善巧即以前六波罗蜜所集之诸善巧施与有情,并与有情共同回向,祈求无上正等菩提;拔济方便善巧则指方便利益济度诸有情。前者为般若,后者为大悲。即以..
位于日本名古屋市,号觉王山。明治三十三年(1900)一月,暹罗王赠佛舍利予日本,昭和十年(1935)四月更赠以黄金佛像一尊,迄今均安置于本寺内。本寺不属任何宗派,而由各宗共同管理,轮流住职。[觉王山日暹寺略记] p1458 ..
梵名Sūrya。七曜之一,九曜之一。又作日天曜、日星、日精、太阳密日星。为密教日天之眷属,或谓与日天为同体。胎藏现图中,日曜右手执日轮,左掌覆置腰部,身着天衣,乘三白马。大日经疏卷四以“深秘”解释执曜,谓日喻本净之菩提心,即毗卢遮那之自体。[宿曜仪轨、北斗护摩法] p1459 ..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