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昏沉死是什么结局?如果是痛死,是否也在消业?

济群法师答:昏沉而死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其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往昔的善恶业力,何种业力先成熟,即往生何处。至于痛苦而死的人,是否一定往生恶处呢?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回顾平生,因所作恶业而招致痛苦,一般就是往恶处去了;一是因色身病痛而苦,也可能是业障现前,也可能就是消业,不能一概而论,也不一定去往恶处。
问:昏沉死是什么结局?如果是痛死,是否也在消业?

济群法师答:昏沉而死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其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往昔的善恶业力,何种业力先成熟,即往生何处。至于痛苦而死的人,是否一定往生恶处呢?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回顾平生,因所作恶业而招致痛苦,一般就是往恶处去了;一是因色身病痛而苦,也可能是业障现前,也可能就是消业,不能一概而论,也不一定去往恶处。
此诸烦恼,亦名随烦恼,以皆随心为恼乱事故。复有此余异诸烦恼,染污心所。行蕴所摄,随烦恼起,故亦名随烦恼。不名烦恼,非根本故。彼相云何?数有十六:一、嫉二、悔(即恶作)三、忿四、恼五、害六、恨 七、悭八、谄九、诳十、眠十一、覆 十二、憍十三、无惭 十四、无愧 十五、昏沉十六、掉举..
缠即缠缚,使人心身不自在,及缠缚有情,系于三界之欲,故云缠也。根本烦恼,亦名为缠。经说欲贪,缠为缘故。然品类足说有八缠,谓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毗婆沙宗说缠有十,谓于前八,更加忿覆,一切众生被此十法缠缚,不能出离生死之苦,证得涅槃之乐。一、无惭 二、无愧 三、嫉 ..
圆觉三观者:一、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止即止寂之义,谓欲求圆觉者,以净觉心,取净为行。而于染净等境,心不安缘,即是体真止,义当空观。故经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二、三摩钵提 梵语三摩钵提,华言等持。昏沉掉举皆离曰等,令心专注一境曰..
【大随烦恼】随著根本烦恼生起的烦恼,曰随烦恼心所,分大随、中随、小随三类。大随烦恼有八种,曰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广,遍行于一切染心,故曰大随烦恼。..
【末那王所相应】此指与末那识相应的心所。《八识规矩颂》曰:‘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即指与此识相应的心所,有八大随烦恼心所——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五遍行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及别境中的慧心所,和四个根本烦恼心所——贪、痴、慢、见。一..
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槃。十缠者: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嗔忿、覆。
即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因此六法常与恶心相应,故名。
以木制成的鱼,在读诵经文时叩击之。据说鱼类昼夜常醒不眠,今以木雕刻成鱼形而叩击之,目的在警惕世人不可昏沉懒惰,应该昼夜精勤修行佛法,直至成功为止。
(名数)有十种之妄惑,缠缚众生,不使出生死,不使证涅槃,故名十缠:一无惭、二无愧、三嫉、四悭、五悔、六睡眠、七掉举、八昏沉、九瞋忿十覆也。见智度论七,俱舍论二十一。
[出成实论]一发相发即策发。谓心昏沉时。应用精进之行而策起之。故名发相。二制相制即禁制。谓心掉动时。应用寂静之法而禁制之。故名制相。(掉者举也。)三舍相舍即舍置。谓心不沉不散。调适之时。即舍前发制二相。故名舍相。..
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目的在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的现象。
用料: 1包薄酥皮、馅:500克马铃薯丁、3大匙咖哩粉、1小匙辣椒粉、100克素碎肉(TVP)、6大匙植物油、盐作法:1、马铃薯削皮切丁;2、将素碎肉(TVP)用水泡软,挤干水分;3、将所有馅料热油炒过后,盖上锅盖,至马铃薯丁熟透;4、等馅料凉了,再包入酥皮内;5、将酥皮分成4等份,包好馅料封好;6、放入180 ..
洪武年间,在金陵城的北江边,有一座观音寺香火鼎盛,香客如云。里面供奉了一尊全身镶嵌和披挂着各种金银宝石的观世音菩萨像,大大小小约有千件,故也被人称作千宝菩萨神像。不料,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伙盗贼盗走了菩萨宝像。盗贼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得到镶嵌在菩萨身上的千件金银宝物。他们把..
1、事业衰败、诸事不顺“宿储耗尽、既获者消”:就是过去的(包括父母祖上留下来的和自己先前努力获得的)储蓄、福报都会统统耗尽,已经得到的这些财富会消耗掉。而且会常常损失财物,如丢失、被盗等。做事障碍重重,即使是一些眼看成功的事,也会因为邪淫而功败垂成,经常是失败得莫名其妙。2、精神狂躁..
普通人因为从凡夫心出发,所以成就了凡夫心。那么学佛者的发心是否就正确呢?其实也不尽然。很多学佛者的发心,并没有摆脱原有的心行习惯,也不属于正确的发心。1、基于某种贪著而发心学佛者的发心往往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从开始发心就不对,是带着某种贪著开始学佛。深究起来,可能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
修行,就是转依的过程。这也是佛法和哲学的根本区别所在。所谓转依,就是一种实践,是对生命的转变!我们了解生命,目的是为了改善生命,将充满缺陷的生命改造为解脱、圆满的生命。我们认识世界,目的是为了改善世界,将充满污浊的世界改变成清净、祥和的乐土。在唯识宗的修行中,转依就是转识成智,转..
以警觉对治无记与昏沉这时候心灵要像无云晴空般宽广,又如山中溪涧一样清澈。虽然无念,但是清醒。万物都在你的心灵里面显现,但一切又无法束缚和诱惑你。你始终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做的是什么事,而不会因为被其他景象诱惑而偏离自己的轨道。这种空,是一种灵动的空;无记和顽空的空,则是一种死水般的空。当本..
佛教认为,人类一切的烦恼、痛苦都和我执有关,和对自我的错误认识有关。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他的烦恼往往特别多,他的人际关系往往特别糟糕。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关心别人,处处以他人而非自我为中心,那么他一定是没时间也没精力烦恼的。因为他本来就一心想着别人,所以..
禅宗修行是立足于真心,但我们现有的生命则处于迷惑系统。所以,我们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有能有所。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有主观和客观。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能所对立的状态?就是因为对能所的执著和认定。我们执著这个能为我,执著这个所为法。在能上生起我执,在所上生起法执。我们会有很多念头,生起一个..
在《坛经》流传过程中,因为辗转抄录,数人编订,多次刻印,出现了不少版本。因为这样一段发展过程,所以一直都有关于《坛经》的真伪之辩,尤其是近代学术考辩之风兴起以来,各种声音更是甚嚣尘上。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回到法义上来认识。只要没有偏离法义,在表达形式上的发展不存在真伪问题..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呢?答:在现实人生中,要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确实不易。积极入世,容易陷入对世俗的..
持名念佛、念念不离,最终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恶念转化为善念,将所有杀心转化为悲心,当下的心就与..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无明烦恼为什么会使我们流转生死?造作恶业为什么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规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为什么能成..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
念佛的时候昏沉散乱,如何对制?昏沉起来就要提起精神,心有点不清楚,就要坐好身体,提起精神。假如还不行,可以观想佛两眉之间放光,或者八万四千毛孔放光,光明犹如千百个太阳,光明炽盛,就能对治黑暗的昏沉。实在不行,就揪揪耳朵;还是不行,就别坐着念,可以走着念,走慢了不行,就跑起来念。假..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般若法门的殊胜这一部分,六祖为大众介绍了般若法门的殊胜。“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善知识,..
在佛教很多法会活动的仪轨中都有“洒净”这个环节法会开始前都会举行“洒净”仪式那么洒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做洒净在家需要洒净吗洒净,是佛教中一种仪式,即散洒香水,洁净道场或供具等物,把一个地方清洁干净,并度脱此地冤魂众生,使它们得到安宁,大家都和谐了,这地方就变成清净的佛法道场。此处..
【诸行三种过患】 p1351瑜伽九十一卷十六页云:复次有诸苾刍,先已修集妙慧资粮;复得值遇善友圆满,听闻诸行三种过患。谓现法过患,后法过患,现法后法过患。当知此中大种互违为所依止,一切疾病;名现法过患。恶趣诸行,常恒随逐,能作能往;名后法过患。先于现法,成就憙贪,以为所依,能引现法后法..
原为汉代之官职名称,司掌书史等务,隶属郡吏,北齐之后设立“功曹参军”,为防止社会枉非之职官,相当于今日之警察首脑;于佛教中,转指起诸烦恼之根本无明心。四十二章经(大一七·七二三中):“佛谓之曰:‘若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p1565 ..
指阿弥陀佛报身中之化身。此化身乃弥陀为酬报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修诸功德愿)、第二十愿(系念定生愿)等方便愿,而化现边地、懈慢界之佛身。 p1438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