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无所有时曾苦苦追求,可拥有后还是空虚,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答:关键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有什么样的心态。
问:一无所有时曾苦苦追求,可拥有后还是空虚,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答:关键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有什么样的心态。
【外尘】又称外境。自认识作用而言,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摄取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又称六境。凡夫以为六尘皆在于内心之外,故称外尘。
【自内证】指自己内心所证悟之相。又作内证。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圣者各自证悟真如法性之理,曰自内证。
【行】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卷三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卷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
1、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2、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3、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
(名数)发胜知胜见以舍贪爱之八种禅定也。是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有色想,故云内有色想,又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则恐难摄持,故观少色,谓为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之不净,或观少许之外色清净也。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有色想之义如上,但以行人之..
谓雕绘佛像或书写经文时,每下一笔则礼拜三次,以表内心之虔敬。 p70
梵语astāvabhibhv-āyatanāni,巴利语attha abhibhāyatanāni。又作八除入、八除处。即观欲界之色处(色与相),制伏之而去除贪心之八阶段。胜处,谓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之所依处。即:(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内心有色想,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为除内心之色想,藉..
十二种合掌之形式,与六种拳印同为诸印契之基础,称为印母。乃合两掌所作之十二种印相。下列地、水、火、风、空依次为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之异称。十二合掌即:(一)坚实心合掌,即坚合二掌,两掌间无空虚。(二)虚心合掌,又称空心合掌,即如坚实心合掌,惟两掌间存少许空虚。(三)未敷莲(华..
于诸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着。爱乐迷闷。耽嗜遍耽嗜。内缚悕求。耽湎苦集。贪类贪生。总名为贪。顺忧受触。所起心忧。不平等受。戚受所摄。总名为忧。彼观行者。修此观时。于世所起贪忧二法。能断能遍知。远离极远离。调伏极调伏。隐没除灭。是故说彼除世贪忧。云何于此内心住循心观?若具正勤正知..
云何于此内心住循心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内心者。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于此内心。循心观者。谓有苾刍。于此内心。观察思惟内心诸相。于内有贪心。如实知是内有贪心。于内离贪心。如实知是内离贪心。于内有嗔心。如实知是内有嗔心。于内离嗔心。如实知是内离嗔心。于内有癡心。..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正梦正梦者。谓内心无所感动。而自形于梦也。二噩梦噩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惊愕。而形于梦也。(噩韵会作愕。)三思梦思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思惟。而形于梦也。四寤梦寤梦者。谓因昼有所见。夜则形于梦也。五喜梦喜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欣喜。而形于梦也。六惧梦惧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怖..
是说唯有内心,心外无境界。
【心念住】 p0350法蕴足论四卷十五页云:云何于此内心住循心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内心者: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于此内心循心观者:谓有苾刍、于此内心,观察思惟内心诸相。于内有贪心,如实知是内有贪心。于内离贪心,如实知是内离贪心。于内有瞋心,如实知是内有瞋心。于内离瞋心..
【内心住】 p0366瑜伽九十一卷八页云:于三摩地所行所缘,无散乱故;名内心住。
【内心散乱】 p0366显扬十八卷二页云:三、内心散乱。谓或由惛沉睡眠下劣,或由味着诸定,或由种种定中随烦恼故;恼乱其心。
【内心止】 p0366集异门论三卷三页云:如说世间四静虑相应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者,此显内心止。
【增上心】 p1314此是静虑之异名。瑜伽十一卷九页云:或名增上心。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审虑故。二解 世亲释一卷七页云:增上心者:谓在内心,或即依心而学故;名增上心。即诸三摩地。
中国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也许有人问:“假如我不跟人争,在这个世间一无所求,活得有什么意思?”似乎人活在世间就要争、就要求,这个想法,实在讲误导众生,造成这个世间无量的灾难,天灾人祸就是因为人争、求,感来的苦报。圣人教导我们是非常有道理,为..
成刚法师答:末法年代是怎么回事?问:末法年代是怎么回事?师父:佛说正法五百年,正法就是有教,有修,有证。在佛那时代,无论出家还是在家的佛门弟子,因为都是利根,妄想习气非常轻薄,就像经过历劫生生世世的修行,到此生此世,果已接近成熟,到瓜熟蒂落之时了,就像春天种瓜,到秋天瓜自然成就,不摘自然就掉了。佛..
持名念佛、念念不离,最终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恶念转化为善念,将所有杀心转化为悲心,当下的心就与..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无明烦恼为什么会使我们流转生死?造作恶业为什么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规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为什么能成..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这个所有生命共同的本体,找到了这个生命的本体,叫作无上正等正觉。小乘所讲的无我,是就..
阿弥陀佛。七月半,在中国来讲叫中元节,在印度则被称为佛欢喜日,我们中国人把它当作是鬼节,其实不是鬼节,而是僧众们结夏的最后一天,僧众们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修行,修证,忏悔,很多人都在这一天得以悟道,证到了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果位,所以居士们会在这一天来到寺院供养三宝,供..
信众:精进念佛要求不懈,这是不是应该经过锻炼出来的,起初累了可能需要休息,慢慢地就可以不必休息了,可以坚持念到完,毕竟各人体质不一样,对吗?大安法师:12小时或24小时精进念佛是要求大家不懈怠,虽然是需要锻炼,但是还要有自己的发心。就在上次12小时精进念佛的时候,我们注意到:能够坚持下..
善士问:阿弥陀佛!我母亲现在几天几天地失眠,我念佛都提不起正念,我忏悔也忏悔了,也诵《地藏经》为我母亲回向了,她就是不好,这两天还有点严重了,我该怎么办?请师父慈悲开示,感恩师父!宽见法师答:有些人说我学习也学习了,努力也努力了,为什么还是考不上清华北大?这就说明我们对此有怨言,..
枸杞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能滋阴、增强免疫力,但只有在坚持食用的情况下,才有药物价值,偶尔吃一两次是没有效果的。用枸杞泡水喝是最常见的,但枸杞中所含的维生素大多是水溶性的,遇热容易被破坏。吃枸杞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像普通食品一样放入粥饭、羹汤、菜肴里边,不仅滋补,而且不会上火。不过..
弟子:师父,应该怎么把握财色名食睡?假如我早晨四五点起床,中午睡了一觉,晚上又睡,老想睡,吃也是一样,老想吃宽见法师:因为无事可做,不吃干嘛?不睡干嘛?因为没有压力啊。弟子:如果出去工作了,感觉困呢?宽见法师:那是正常的困,那是累了需要休息。没事干嘛?反正无事可做,吃和睡也都成了事情了。一个人能有..
弟子:我爱看各种各样的树,觉得树和人一样,人有精神面貌,树也有精神面貌。看一棵树不是看它有多么高大粗壮,而是看它的精神面貌是否正,好的树能让我们改变自己的心,就像一个好的师父能够摄受我们。我常觉得一棵好的树跟一个好的师父一样。宽见法师:是的,你这个悟得比较深。我也爱看树,有的树比较有精神面..
问:我在念佛号时,总是有妄念进来。怎么都控制不了,甚至越控制反而越有,请问这样是否意味着念佛就没有功夫了?大安法师答:每个业力凡夫都有妄念。妄念来来去去,天人都算不清楚。但这个念头是妄,为什么叫妄念,不叫真念?虚妄,不真实的。像浮云一样的,所以对妄念的正确的态度就是不理睬它,不管..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内心始终没有安全感。我们的身体、家庭和事业,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我..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