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转载)
相关推荐
不足数十诵十五人
羯磨疏·集法缘成篇:“十诵十五人:一、行覆竟人,二、本日治竟,三、六夜竟。若此三人,兼前残四,并是二篇,互不相足。…… 四、睡眠人,五、乱语,六、愦闹,七、入定。故彼律云,若前比丘睡眠、入定等,或众僧睡眠、入定等,闻白已方睡、定者成,不闻者不成也。八、哑,九、聋,十、具二患人。凡..
传戒
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纳戒或进戒。佛教大、小乘的戒法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和菩萨戒五种。比丘、比丘尼戒,必须具足一切条件即一定僧数(中国十人、边地五人)、一定范围(结界立标)、一定程序(白四羯磨,即会..
五人不应为说毗尼
行事钞·诸杂要行篇:“十诵,五人不应为说毗尼,谓试问、无疑问、不为悔所犯故问、不受语问、诘故问者,并不须答。”(事钞记卷四○·二九·九)
五人僧
子题:五众羯磨行事钞·集僧通局篇:“五人僧者,谓边地受戒、自恣等法。若据僧祇,舍堕忏悔,五人僧摄。谓受忏悔主作白和僧,为他所量,不入僧数。今以当宗不了,僧祇为定。”资持记释云:“五人中,初示本宗。边受二法,教授白召;戒师对问;自恣白和。唯此三白,是五人用。若约僧体,四人能办,但由..
五人僧住处如教
子题:众僧如法住大功德海行事钞·僧网大纲篇:“大集云,若一寺、一村、一林,五法师住。鸣椎集四方僧,客僧集已,次第赋给,无有吝惜。初夜后夜,读诵讲论,厌患生死,不讼彼短,少欲寂静,修于念定,怜愍众生,护戒惭愧,是名众僧如法住大功德海。若无量僧破戒,但令五人清净如法,护持佛法,愍诸众..
五种法令正法久住
亦名:正法久住五法子题:五千年随机羯磨·杂法住持篇:“善见毗婆沙云,佛语阿难,我灭度后,有五种法令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师;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三、若有中国十人,边地五人,如法受戒;四、乃至二十人出罪;五、以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随机羯磨卷下·三九·一一)戒本疏·..
亡物五人以上羯磨分法
亦名:分亡僧物五人以上羯磨、亡僧物五人以上羯磨分法、亡五众物五人以上羯磨分法、五人以上分亡人物法、羯磨分亡僧物法子题:作赏看病人六物羯磨、赏看病人六物羯磨、盛衣、贮器行事钞·二衣总别篇:“今明五人以上僧法。乃至心念一人前缘一同此例。(一,处判赏劳)(一、集物召众)前集财已。后鸣钟..
亡物分法
亦名:亡僧物分法、亡五众物分法、分亡僧物法、亡人物分法行事钞·二衣总别篇:“明分法有二:先集钱财衣物,二、加法分之。(一、集钱财衣物)初中,瞻病者将亡人轻重之物,并集僧中。若不胜举,床瓮、屋舍、园林、牛奴等,并须历帐对僧明读,令知其多少。(二、加法分之)初明立法:羯磨、对首、心念..
亡物四人羯磨分法
亦名:亡人物四人羯磨分法、亡僧物四人羯磨分法、亡五众物四人羯磨分法、四人羯磨分亡人物法、分亡僧物四人羯磨法子题:四人直作分衣羯磨、直作分衣羯磨、分衣羯磨、直分羯磨行事钞·二衣总别篇:“若五人共住一人死,衣钵直三人口和赏劳已,余诸轻物,依母论,四人直作分衣羯磨。文中,除‘僧今持此衣..
僧位四别
亦名:四种僧子题: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第二白法、玑候、边方开五人受戒、边方不开十人出罪随机羯磨·集法缘成篇:“律中佛言有四种僧:一、者四人僧,除受戒、自恣、出罪,余一切羯磨应作。二、者五人僧,除中国受戒、出罪。三、者十人僧,除出罪。四、者二十人僧,一切羯磨应作。况复..
受具戒法比丘五种
亦名:受比丘戒法五种、僧中五受、具足戒受法五种、比丘受戒法五种、五种受具戒法、授比丘戒法五种子题:善来受具、破结受具、三语受具、边方持律五人受具、中国十众受具、八事、白衣罗汉、赤县、震旦、神州随机羯磨·诸戒受法篇:“比丘受戒法。佛言,善来比丘、破结使比丘、三语比丘、边地持律五人受..
心念五人开作七事
亦名:五人心念开作七事子题:饥时、依亲、心念安居唯出四分律羯磨疏·诸众安居篇:“十诵五人,谓兰若独住、远行、长病、饥时、依亲,开作心念七事:谓布萨、自恣、受日、受衣、受七日药、与舍请、施衣等也。”济缘记释云:“兰若独住为一人。饥时,谓歉岁;依亲,谓在俗舍。并据无侣,故开独念。七事..
初度五人
[出翻译名义]谓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乃命陈如等五人。寻访随侍。及佛成道。因念五人。当先度脱。故在鹿苑先调其根性。为说苦集灭道四谛之法而得解脱。是为初度五人也。一阿若憍陈如梵语阿若。华言已知。此其名也。梵语憍陈如。华言火器。此其姓也。以其是婆罗门种。由先世事火。故云火器。乃..
五人非器
[出华严经疏]谓此五人。皆非受道之器也。一无信非器谓有众生。溺于邪见。闻于大经而生疑谤。堕诸恶道。是为无信非器。二违真非器谓有众生。心自违真逐妄。依傍经法。以求名利。不净说法。集诸邪行。是为违真非器。三乖实非器谓有众生。乖于实道。多无正见。但依言取文。随声取义。超情至理。不入于心。..
廊下
《联灯会要·兴化存奖禅师章》云:“师谓众云:‘我闻长廊下也喝,后架也喝。诸子!莫盲喝乱喝。’”〈日用轨范》云:“不得衩袒归僧堂并廊下行。”《佛祖通载?海云简禅师传》云:“一日,于廊下逢数僧云云。”《东海一沤集·自历谱》云:“延文二年冬,吉祥寺廊下库司灾。”外典亦有廊下。《说苑》云..
五刀
(譬喻)有人为王所逼走旷野,有旃陀罗五人各持刀逐其人。五刀譬人之五阴也。见涅槃经二十三,杂阿含经四十三。
释迦无师
(杂语)止观一之一曰:论曰:我行无师保。经云:受莂定光。同辅行曰:智度论第二云:我行无师保志一无等侣,积一行得佛,自然增其道。增一第十五云:阿若等五人问师,佛师为是谁?佛答曰:我亦无师保,亦复无等侣。独等无过者,冷而无复温。那先经云:佛无道成道,自悟一切法。法华云:佛智无师智,次..
破僧就数分别
亦名:破羯磨僧能破四人、破法轮僧能破五人子题:破羯磨僧下至同界八人、破法轮僧下至九人戒本疏·十三僧残法:“就数明破者,羯磨下至同界八人;别行众法,彼此不成,僧不得益,故云破也。言法轮者,下至九人。所以须者。故调达邪佛,替正佛宝;所说五邪,替正法宝;三闻达等,替正僧宝;故能破五人。..
自恣五人以上僧法
亦名:五人以上僧自恣法子题:僧自恣法白告、差受自恣人法、自恣五德、举罪五德、白僧自恣法、正自恣法随机羯磨·诸众自恣篇:“僧自恣法[白告]。佛言,应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自恣。余办众具,如说戒中。比丘不知何时,佛言,听小食大食上。上座应唱令白云:‘大德僧听,今白月十四日余日准此,众..
自恣五人僧法
亦名:五人自恣法、五人众法自恣子题:所为人不入僧数行事钞·自恣宗要篇:“若界内五人者,索欲不开,问和,答已。便白二,差一五德竟;又重差第二人。不得牒二人,一时同法;以所为人,不入僧数故。取自恣时,一五德同僧坐;一五德展转取自恣。若至坐处,二人共说。余同前法(六人僧法)。”资持记释..
自恣法三种
亦名:三种自恣法、自恣法四种、四种自恣法行事钞·自恣宗要篇:“明自恣方法分三,即三人也。”资持记释云:“标云三人者,对法,即众法、对首、心念也。僧中(众法)又二:六、五(六人僧法、五人僧法)两分。”(事钞记卷一三·五·二○)..
迦絺那衣受衣人
亦名:受迦絺那衣人子题:安居竟四边僧坊共结一界受迦絺那衣行事钞·自恣宗要篇:“四分云,不在僧前受谓与欲人;若有难;若无僧伽梨;若僧如法受衣,而彼在界外住;并不成。善见,前安居人得受;若后安居、破安居、异界僧等,不得受利。若此处僧少,不满五人,得预请界外僧,足数成受;其异界僧,不得..

宣化上人:无明就是贪瞋痴慢疑
无明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恶业,能令人颠倒发狂。(1)贪心,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2)瞋心,对逆的境界生瞋恨,发脾气,不是骂人,就是打人,甚至杀人。这都是瞋恨心在作怪,令人失去理智,意气用事。有这种心理的人,能令社会不得安宁。(3)痴心,没有智慧,是非不明..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尔时无尽智菩提萨埵,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以种种宝华散于佛上,白佛..

依教奉行,戒杀救生
作为发过大乘菩提心的人,我们的责任就是自度度他,在救度众生时,心中也应该生起欢喜心。大家都清楚,在每一次放生时,当鲫鱼、泥鳅、麻雀等众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时,我们也同样有得到释放的感觉。所以,即使在放生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感受饥寒交迫等痛苦,也应该忍受。因为,我们都是大慈大悲的世..

白菩提根是什么
白菩提根是什么,白菩提根佛珠是所有的佛教信徒所必备的法器和祭祀用品。在众多的佛珠中,最原始的当属菩提根佛珠。菩提根佛珠乃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所发明,借助于天降的神树菩提树,取其根部而打磨出来的佛珠。这是一种极为神圣尊贵的宝物,广泛受到世人的传诵和敬仰。那么白菩提根是什么呢?菩提本非树..

让你幸福常存的秘诀
让你幸福常存的秘诀◎ 慧 律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这是教导我们行善时,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帮助人喔!真正的纯..

与真理拥抱
与真理拥抱◎ 源 淼生命持续不停地衰老,时间每分每秒都在消逝,犹如倒映在水面上的图像,瞬间就不见了踪影。衰老和疾病迟早会将我们赶入死亡,就像牧人将牛羊赶入围栏一样。世上没有所谓的不死地域,无论置身何处,都不能免于死亡。在某一天,死亡一定会来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因为死期不是人们能预..

修行要很谨慎因果
修行要很谨慎因果有个故事,讲到驴主人梦见驴有一天托梦给他,跟他说,我明天载你走五里路,我就不走了,我前辈子因为欠你债,这辈子做驴来还。主人不信,第二天驴带着他走了五里路,果然不走了,怎么赶都不动。主人才想起了昨天的梦境,竟是真的。也说明了因果,这世界上,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

黑鼻头的观音
有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经常到寺院来礼拜菩萨,他看到菩萨的法相庄严,心生欢喜,心想:假如我也能拥有这么一尊菩萨来膜拜,那该有多好!有一天,他经过一家文物店,里面摆设了许多的佛像案桌,手工精致,刀法细腻,每一尊佛像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浏览间,眼前突然一亮,有一尊骑在鳌龙上的白瓷观音,白衣..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