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 的生日,农历二月十九日,也称观音诞。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故名观世音。
六月十九 是观音菩萨成道。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农历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每年的这一天,佛教的寺庙往往都要举行隆重的法事,因缘非常殊胜。
观音菩萨 的生日,农历二月十九日,也称观音诞。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故名观世音。
六月十九 是观音菩萨成道。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农历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每年的这一天,佛教的寺庙往往都要举行隆重的法事,因缘非常殊胜。
1、观音菩萨的别名,因观音菩萨无论是自利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2、观一切法很自在的意思。
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居五台山清凉寺,唐德宗诞辰,讲经内殿,以妙法清凉帝心,赐号为清凉国师。
(杂语)观音菩萨三十三身之应现也。
(术语)谓大悲之观音菩萨现三十三身。而普应众机也。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佛在灵鹫山,观音菩萨说一根本咒与一结界咒与一奉请咒。
既出家就永不还俗广化律师我奉劝道心不坚,有意还俗之人,须再三考虑,不可随便还俗。第一、佛说出家可证四果阿罗汉,超出三界,在家只能证三果。第二、在家人不知居俗之苦,既经出过家,受过清净法乐,再还俗家,才会感到在家之苦,那时痛苦心情,将比此日痛苦,高过千万倍也。第三、佛说:一子出家,..
在家居士,集体拜忏。替人助念,为人超度。居士能够说皈依吗?居士可以讲经吗?居士可以化缘吗?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吗?居士能为信徒念经拜忏超度吗?居士能够参与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务吗? 以上六个问题常有人问起。照理说,那些都是出家僧众的分内事,非居士所当做,万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学佛的立场;否..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纵如彭祖住世八百载,在佛法中看来,甚为短促。在世人看来,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了。你我..
◎ 莲 池(著) 吴锦煌 (译)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然安居之为利益乎?岂曰:王臣护法,信施恭敬,上不役于官,下不扰于民,而有自然清闲逸乐..
◎圣 荣紧张而繁忙的学期又结束了,在过去的学期中,相比之前是有进步。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更喜欢佛法,感谢佛法给我带来的喜悦,和在我最低落的时候所带来的正能量。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佛弟子,我们更应该学会以助人为己任,多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思想的建设才是我们佛弟子的首要任务。如今..
宽运法师昨天《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一文,有关孝亲的话题,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关注,例如:出家之后,如何行孝呢?放不下家如何修行?等等。以下围绕出家与行孝的问题略作回应。(一)世间孝与出世间孝首先,大家要知道孝亲观,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狭义的孝亲观只局限于一生,也就是今生今世的父母..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不是佛法上所说的自在;佛法讲自在是指一个人摆脱了种种烦恼的系缚,内心没有执着。不但..
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呢?依照佛教经典来说,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悉达多太子出家因缘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是迦毗罗卫国太子。《方广大庄严经》中记载:太子出北门,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便下车作礼..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菩萨可以有妻子,因为那是因缘。我刚才说过,应该去随缘,随这两个因缘,来使自己无欲..
一方面三世诸佛都是以出家相示现成道的,一方面出家的功德非常大。《大宝积经》中说: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三摩地王经》中也说:如果有人在数劫中供养诸佛一切上妙资具,另有一人以厌离心向寂静处迈七步,后者的福德胜过前者无量倍。藏地有一种说法,出家最好出到底,如..
◎道 诚《中阿含经》云:生闻梵志问佛言:在家出家,以何为苦?佛言: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谓钱宝、谷畜、奴婢不增长,因此忧愁,不自在故苦也。出家者,以自在故苦。谓随顺贪欲、嗔恚、愚痴,不守禁戒,因此愁戚,故自在为苦也。又问:二人以何为乐?佛言:在家者,以自在为乐。谓钱宝、谷畜、奴婢增..
我想发起拒绝向出家师父敬酒的活动,请大家支持!道坚法师本人出家十多年来,接触汉\藏\南传佛教,发现南传与藏传佛教对僧人的定位比较准,即专业的传道者和修道者,决无领导或居士向出家师父敬酒或以茶代酒的习俗。去年忝居华岩丈席,与各界人士交流甚广。我最怕宴席,最怕客气,如果再喝些拉圾食品——现代合..
11月6日,由杭州市委统战部、杭州市民宗局指导,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宗教文化研究会主办,杭州净慈寺、杭州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净慈寺祖师文化研讨会在杭州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举行。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鲍秀英,杭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朱建明,杭州市委统战部副部..
观世音菩萨与我们阎浮提众生很有缘分,尤其是与我们中国人最有缘分。一般我们认为,他以“寻声救苦”的方式在我们身边出现,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很多人不信佛或者不知道佛怎么回事,但是,他知道观世音菩萨。自己曾经就是这样的人,不信佛,但是却享受的观世音菩萨带来的好处。记得自己买的第一张录音磁带就是..
发心出家要具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我们先来看看《普曜经》卷四的说法,由于出家者是专业的修道者和传道者,因此世尊以四愿来说明他们应具备的素质:(一)愿济众生困厄。(二)愿除众生惑障。(三)愿断众生邪见。(四)愿度众生苦轮。这四大愿,要求出家人的发心是以众生为中心,除利他的奉献精神处,还应该有四种博大..
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谈一谈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借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8贪..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五岁时,就能背诵《心经》,每次跟随父亲进入寺院,就会对着佛像礼拜。父亲的道友永..
大安法师:出家里面还有四种形态,一般我们会讲:出家出家,就是身体出家心也出家,这是最好的。还有一种是身出家心没有出家,就是好像没有道心的这些剃了光头的人,或者仅仅为了搞点经忏佛事,赚一笔钱再还俗的人,这就是身体出家心没有出家,心还是俗人的心,我们就称他叫光头俗汉。还有一种就是身不..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死。我的兄姊皈依理教,我也参加过理教的法会。理教虽非正宗的佛教,理教的信仰中心圣宗..
观世音菩萨,不单是佛教徒,就连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间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在中国唐朝时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现在世人多称观音菩萨。唐朝以后,观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样,以此来表现观..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几年,佛陀不是不高兴和父王相逢,而是佛陀知道自己的责任,自己所要做的,在父王的面..
【辣么佛】达摩的江湖style——一个关于禅的故事。(作品来源/菩菩公园微博)深秋,建康城郊,长江畔。一位天竺老僧飞奔至此,还未及站稳脚步,已听见追赶者蹄声渐近。和尚微叹,随手折支芦苇丢进工里,轻似鸿毛的苇杆浮在浪尖。只见他衣袂翩然纵身一跃,竟稳落于苇杆之上缓缓朝对岸漂去。(作品来源/..
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道观里做道士,或到寺院里做僧尼(也就是俗说的尼姑,和尚)。 一般出家后的人除了每天得吃斋念佛,同时要戒掉七情六欲(也就是不能娶妻生子)。出家的条件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
他父亲曾尽力劝他回去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个人随从他一起,这五个人的名字是:憍陈如(Kaundinya,P.Kozfa``a),跋堤(Bhadrika,P.Bhaddya),跋波(Vāspa,P.Vappa),摩诃男(Mahqnqma,P.Mahqnqma),阿说示(Asvajit,P.Assaji)。悉达多王子和他的侍者们先后寻访当时三个有名的学者,从他们学道,但都不..
答: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证得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现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注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来源: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