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是更好吗?
济群法师答:其实,很多人的乐观是属于盲目乐观,是不稳定的。按照佛法观点,一个人只有见道后才能真正乐观。故初地名为欢喜地,乃因大梦初醒,见到世间真相而欢喜踊跃。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乐观者”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一蹶不振,性情大变。可见,这种乐观只是假象,是某一阶段的特定表现。如果只是因为外在境遇而导致的乐观、悲观,都是片面的。而中观属于如实观,即如实、客观地看待人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一切变化。
问: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是更好吗?
济群法师答:其实,很多人的乐观是属于盲目乐观,是不稳定的。按照佛法观点,一个人只有见道后才能真正乐观。故初地名为欢喜地,乃因大梦初醒,见到世间真相而欢喜踊跃。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乐观者”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一蹶不振,性情大变。可见,这种乐观只是假象,是某一阶段的特定表现。如果只是因为外在境遇而导致的乐观、悲观,都是片面的。而中观属于如实观,即如实、客观地看待人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一切变化。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中观时,应观不只是中才是中,就是空和假也都是中。
(术语)空假中三观之中,中不惟为中观之一,空观假观亦谓为中也。止观五上曰: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总中观也。
指修中观时,举一中观,则空观、假观亦皆是中。此乃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观之修持方法;虽立三观,然随举一观时,已赅摄其余二观。此即非一、非一切之中道观,智顗大师特称为不可思议三观。[摩诃止观卷五上](参阅“一心三观”23) p5 ..
《中论》,龙树菩萨造,是破斥部派知见而显示自宗基本理论的著作。姚秦鸠摩罗什法师以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于长安大寺译出。龙树造《无畏论》十万颂,其中有自作《中论》的注(见《龙树传》)。此文五百颂在罗什时就有七十多家的注解,罗什认为青目的注最好,一同译出共四卷。此论讲实相中道,揭櫫中观..
三惑者,见思、尘沙、无明也。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用空观破见思,用假观破尘沙,用中观破无明。
【自性】指自体之本性,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的个性,即称为自性。换句话说,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本质,也就是一切法本来如此,永远如此,不能以任何方法使之改变者,称为自性。事实上,一切法皆无自性,无自性始有可塑性,始有生灭变异。中观学派认为诸法皆由因缘和合所成..
别相三观、通相三观、一心三观。别相三观是于别途观三谛;通相三观是于一观之中圆通三谛;一心三观是于一心之中观三谛。
观空假之外一切都是中,叫做但中,是离去空假二边,但取中道,于理未圆,这是别教所说的中观;若观即空即假即中,收空假而为中,叫做不但中,这是圆教所说的圆融中观。
本业经所说的六种观法。一、住观,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一切万法性空之空观;二、行观,别教之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一切法无不具足之假观;三、向观,别教之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一切法非空非假即中道之观;四、地观,别教之菩萨于十地位中,修习中观,住持而不动;五、无相观,别教之菩萨于等..
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
(术语)空假中三观中,假不唯言假观之一。空观中观皆谓为假。止观五上曰: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总假观也。
zhonglun佛教论书。又称《中观论》或《正观论》,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宗据以立宗的三论。古印度龙树著,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系印度中观派对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大乘中观学说。卷首..
Zhongguanpal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别之一。中国传统称为空宗。因宣扬龙树的中道而得名。中观理论最早的阐述者和奠基人是2~3世纪的龙树和他的弟子提婆。但作为一个学派,则出现于6世纪的大乘佛教末期。理论基础 中观派发挥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
古印度佛教僧人,印度佛教大乘中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传说他出身于南印度萨曼多婆罗门种姓。少年出家,师承佛护的弟子莲花觉。精通佛护一系的中观学说。曾任那烂陀寺住持,并曾与月官进行过辩论。后又在南方,弘扬佛法,兴建寺庙。最后逝于摩 藩伽山。他发挥了中观无自性学说,反对瑜伽..
于天台宗所说“空、假、中”三观中,“假”并不仅作“假观”一义解,亦表示即空观、即中观之假,故称一假一切假。(参阅“一心三观”23) p65
梵名Madhyamakāvatāra,西藏名Dbu-ma-lahjug-pa。又译作入中观论。为具缘派中观宗之大成者月称(梵Candrakīrti, 560~640)所著。中文有法尊译本。其内容叙述具缘派中观宗之教义大纲,解释并阐明龙树所著之中观论。本颂三二九颂,中有自注。内容结构乃根据十地经而来;前十品为十波罗蜜之解说,其后..
中观论云。真法及说者听者难得故○涅槃经云。一乐说难。二乐闻难。
离开空有二边,但取中道,叫做但中,为天台别教的中观。
(杂语)三惑同时可断,抑异时可断,别圆二教不同。别教为隔历三谛次第之三观,其三惑异断勿论矣。先于十住初位发心住以空观断三界之见惑,至第七不退住复以空观断三界之思惑,次三住以假观断界内之尘沙,傍伏界外之尘沙,次于十行复以假观断界外之尘沙,次于十回向,习中观,伏无明,次于十地等妙之十..
(术语)黄色方形之金刚轮,即地轮,谓之大因陀罗轮。于此中观阿字,谓之大因陀罗观。大日经疏十一曰:言大因陀罗观者,谓于金轮中观故也。
(名数)出于本业经上。一、住观。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一切法性皆空之空观也。二、行观。别教之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一切法无不具足之假观也。三、向观。别教之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一切法非空非假即中道之观也。四、地观。别教之菩萨于十地位中修习中观,住持而不动也。五、无相观。别教之菩萨于等..
坐在这里,一切都放松。是吧。一切都放松了,休息。不是用力,哈哈哈。不用力气,是吧,它是休息。所以也不出声念,出声还用力。也不出声,它是金刚持。在心里念,嘴唇微动,而且动到后面,嘴唇也就不动。因为他要入定啦,他就不动了。再入定它咒也就没有啦,也脱掉了。咒也就没有了,脱掉了,定进去了,定进去是大休..
问:要归无所得,一切皆了不可得。但是,空空然而有觉知的光景不是还在吗?若将此扫光,岂不断灭了?元音老人答:不是将此灵觉扫光,而是不住此灵觉。以不住故,即无能觉与所觉,故归无所得也。有个觉知的光景,早不是了,还说什么空空然?..
一、两全其美,不是不可能的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著。因为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呢?答:在现实人生中,要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确实不易。积极入世,容易陷入对世俗的..
持名念佛、念念不离,最终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有句话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恶念转化为善念,将所有杀心转化为悲心,当下的心就与..
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对于学佛者而言,深信业果是非常重要的。无明烦恼为什么会使我们流转生死?造作恶业为什么会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规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为什么能成..
◎ 圣 严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佛教承认有神通的事实,凡夫可得五通,出世的圣人有六通,佛有三明六通。所谓五通,一、能知过去世,叫宿命通;二、能知未来世及现在的远处和细微处,叫天眼通;三、能知他人的心念活动,叫他心通;四、能用耳朵听无远弗届的声音,叫天耳通;五、能飞行自在,有无变..
一行禅师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如我们被贪、嗔、痴所左右,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过好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我们将无法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交流,我们同其他人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肤浅和贫乏。有时候我们会觉得空虚、疲劳和无聊,感觉不到真正自我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静养生命是为了更好绽放◎ 寂相一个有智慧的人,只要他能坦然地安住当下,就能掌握自己未来的生命导向。很多时候.使人疲惫的,不是因为路途的遥远,也不是因为忙碌而迷茫,是因为心灵的颓废,和对自己丧失了希望。很多时候,出于人性的本能,我们常常去追逐身边飞走的东西,却在很多时候逃避属于自己..
光明心的光明不是会发光的意思◎ 多 识心智学是从认识的主体--即心智的性质、种类、功能作用、所属对象等方面研究心智的一门与因明学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内容而相对独立的学科。法称《释量论》第一章主释自比量,第四章主释他比量,这二章属于因明学(论证学),第三章现量,主释心智,属于心智学,也称..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