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 慈航法师遗偈(慈航)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第二十一课 慈航法师遗偈(慈航)
奉劝一切徒众,时时反省为要。
每日动念行为,检点功过多少。
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
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场,处处时时建好。
望尔广结善缘,自度度他宜早。
柒、六离合释讲话我们如果不先研究《法华玄义》,看到天台家的注疏一起头的“五重玄义”,你就会没有根据,莫明其所以然。所以要阅天台家的著述,最低的限度,也要先把《妙玄节要》研究一下。贤首家又何尝不然?“十门分别”就是他的家法。研究法相宗,你若不把《六离合释》先研究一下,我包你看到解题目的时候..
二一、为甚么要皈依三宝为甚么要皈依三宝?兹分数节言之:甲、甚么叫做三宝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佛,印度话叫做佛陀,译成中国的意义,叫做觉者,就是一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我们这娑婆世界的佛教教主,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法,就是佛说的教法,这法也就是宇宙万有、森罗万象、事事物物的真理;..
三二、拜佛的意义平常所谓佛,乃是印度话“佛陀”二字的简称,意义是“觉者”。在人类能得到最高觉悟的,就是佛。佛是人类最高的模范,祂能指示我们如何做人,如何进步到超人的地位,乃至于最高的觉悟,所谓成佛。因此,信佛不但不是迷信,而且还是澈底的破除迷信者。一般拜佛的人,往往把佛、菩萨、和神,错认为..
三一、《楞严经》的题旨《佛说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其题旨今可分作五义言之即:(1)境智为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2)机益为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3)性修为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4)要妙为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
三六、佛法就是佛法今天是宝觉寺佛学研究院、佛教弘法社、佛教图书馆成立典礼的纪念日,仪式在下午才正式举行,此刻法师邀我先来演讲一次,为了时间匆促,只好简单地闲谈几句。我的讲题是《佛法就是佛法》。社会上的人们对佛教的看法各有不同,有的把佛教当为一种宗教看待;有的把佛教当为科学;有的把佛教当..
二二、我们为甚么要学佛我常常心里这样想:我们做了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佛呢?不学佛可以吗?若是可以不学佛的话,那么,我们又何必要多此一举,岂不是等于头上再安上一个头吗?但我想起究竟来,是不可以不学佛的!我的理由,就在下面:第一,我以为一个人如果不学佛,就好像一个小孩子离开了父母,没有依靠一样;又好像..
慈航大师全集(三)十二门论讲话《十二门论》:经藏、律藏、论藏,向称为佛典三藏,而论是属于论藏之一种,简别不是经、律。论是诠释经律,抉择真义,假设问答,考核是非而作。论、是通名,十二门、是本论之别名。本论约十二门,诠显其义,故名《十二门论》。十二门者:一、观因缘门,二、观有果无果门,三、观缘门,四..
一四、第六识的功用第六识,一般人都叫它做意识。它同前五识一样,也是依根识。不过前五识,依的是色根——物质的;而第六识,依的是心根——精神的,就是依的第七末那识。因为梵语叫做末那,华译就是意,就是说第六识是第七识意根的识。因为眼识依眼根,而得眼识的名,耳识依耳根,而得耳识的名……那么,意识依意..
六、分利与生利现在有一般人,都以为僧尼是分利不是生利,但我不知道分利和生利的实义究竟是怎样;不然的话,除了农夫、工人、商人这三种人可说是生利外,其余的军、政、警、教育、文化事业者,请问他们有什么生利?设若说他们虽然不能直接生利,然而间接也能帮助生利人的事业,那末,照这样说起来,僧尼虽然是不..
一二、唯识学的几个问题云何为“唯”?是“遮”非“表”,例如“某人为善人”是表,“某人非恶人”属遮。盖遮显世间一切,唯识变现似有,非谓全无外境,若作表词“但”字“独”字释,则世间一切,无从安立。云何为“识”?是“认识”,但“识”有三种:(1)了别义——“了”即明了,“别”即分别;(2)思量义——“思..
一五、第七识的无明第七识的本名叫做“末那”,翻成中国的意义就是“意”,意的解释,就是“思量”。“思”是思虑,“量”是量度;为甚么要叫它是思量呢?因为它是心识啊!那末,八个识都是心识,都应当叫做思量,为甚么它——第七识独得其名呢?这是要用“恒审”二字来简别它。“恒”是恒常,“审”是审察,因为第..
一三、智慧与愚痴试问一个人到底是愚痴好,还是有智慧好?当然是有智慧好,然而智慧又从什么地方来?当然要求学。那末要得到世间上各种的智慧,就要去求世间上各种学问;要得到出世间的一切智慧,那就要去研究佛教里面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然而研究佛经,也有几个先决的条件:第一,要有探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志愿..
三五、佛制不食肉的原因佛陀为甚么叫我们不要食肉呢?有没有甚么原因?当然是有的。他老人家在《楞伽经》上,四十一段之中的最后一段,曾告诉他的大弟子(大慧)道:“大慧,我叫你们不要食肉,其原因有下面几种:(1)你们如果不相信有生死轮回的话,那当然不必谈;如果相信有生死轮回,那这许多的猪羊鸡鸭鱼虾等等,..
一一、先觉与后觉我常有这样一个感想:同是一样的圆颅方趾,然而聪颖与愚笨真有天壤悬隔的相形。有许多聪颖的人,不但一目能观十行,闻一而知十,有许多事情,可说是无师而可以自晤;试看许多发明家,就是这一类人。此所谓先觉者,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可称为名符其实。有了先觉者领导,所谓一灯能引生无量无数..
四○、我对于改良佛教的一点意见甲、教徒的统一我们试看每一个国家有力没有力,就看那一国的人民统一不统一。假如一个国家的人民,好像是一盘散沙一样,那么无论是有多少人民,也是没有力量的;设若这一国的人民能够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够会发出很大的力量。就以中国整个佛教徒来说,不能说是不多,所缺的地方就..
成唯识论讲话(卷五)【此染污意,何受相应?有义:此俱唯有喜受;恒内执我生喜爱故。有义:不然!应许喜受,乃至有顶。违圣言故。应说:此意四受相应。谓生恶趣,忧受相应,缘不善业,所引果故。生人欲天初二静虑,喜受相应,缘有喜地善业果故。第三静虑,乐受相应,缘有乐地,善业果故。第四静虑,乃至..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