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阿底峡尊者感到手痛,就把手放在弟子仲敦巴的怀里说:
『请给我加持一下,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只要为人善良,哪怕他只吹的一口气,都肯定是有益的。
(一)以明珠比喻真如、佛性、正法,能显示此世界之真实相,而谓此世界乃圆满无缺,无有表里(一如明珠之内外玲珑,无色无心),平等不二者。景德传灯录卷十八玄沙师备章(大五一·三四六下):“僧问:‘承和尚有言,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学人如何得会?’师(玄沙)曰:‘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用会..
忉利天王的宫殿里,有一种用宝珠结成的网,一颗颗宝珠的光,互相辉映,一重一重,无有穷尽,这种由宝珠所结成的网,就叫做因陀罗网,也叫做帝网。
顿珠法师有时候的外境,的确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短暂的快乐。而一份由衷的喜悦,也的确会带来一份向上的力量。这个时候更要提醒自己,保持心的了了明知。因为,外在的一切从本质上来说是脆弱不堪的,比如身份、地位、名誉、财物、感情,而一旦我们的心被这些牢牢地抓住,心也会失去自由,也会容易陷入失落..
23、董文恪任少司空(工部侍郎)时说:“昔日在浙江富阳县的村里居住,有个村里老汉坐在邻居家,听到我的读书声,说“是贵人啊”,请求见一见。他反复细看我,又问生辰八字,沉思良久,说:“您的命相都是一品。当在某年任知县(县官),某年代理大县,某年正式任大县,某年升通判,某年升知府(市级),某年..
拥有一颗快乐的心◎ 镜 空快乐是一种心态,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因为缺少一种快乐的心态,缺少发现快乐的眼光。其实,人生处处有快乐,只要我们有一种快乐的心态,只要善于发现,哪怕从一件小事中也能得到快乐。别让自寻的烦恼,束缚了自己的心灵佛陀格言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雪 漪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诱惑。儿女情长的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欲望让人迷失原有的锐利。无欲则刚,修一颗清净无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长久。弘一法师在讲到生死二字时曾有论断: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不知生死,学任何法门都脱..
与祖师同行 壹 信者皆相应 因为跪着所以矮佛教是很讲精进的,也就是世间所说的努力。在修行的三十七道品*里面,就有五个是要我们精进努力,可见精进努力在佛教里面的重要性。其实,在世间精进努力同样重要,自己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成功的人,不是靠自己的精进努力得来的。记得师父说:即使你做小偷,也要精进努力..
同修:皈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皈依了以后,还能不能够喝酒、吃肉?因为这个原因,不敢皈依了。师:这也是初学者,或者是刚刚接触佛法还没有想学的人的一个很大的顾虑,因为他不明了,尤其现在的知识分子:我要做一件事情,我要先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才去学,才能接受。像这种情况,也有办法。先让他去学习,先让他去了..
【论依二种】 p1330集论八卷十二页云:第三论依,谓依此立论,略有二种。一、所成立,二、能成立。所成立有二种。一、自性,二、差别。能成立有八种。一、立宗,二、立因,三、立喻,四、合,五、结,六、现量,七、比量,八、圣教量。所成立自性者:谓我自性,或法自性。差别者:谓我差别,或法差别。..
如来所依之五净土。即:(一)法性土,如来清净法身所依之土。虽以真如为体,然此身与土无差别,不变不迁,离相寂灭。(二)实报土,如来圆满报身所依之土。以无漏之五蕴为体,此由往昔所修功德,成就无碍庄严,境智融泯。(三)色相土,如来微尘相海身所依之土。以自行之后得智为体,万德成就,众宝庄严。(..
罽饶夷,梵名 Kanyakubja。为中印度之古国。又作羯若鞠阇国、葛那及国。意译曲女城、妙童女城。即今印度西北殑伽河支流迦利河(Kālī)东岸之卡娜齐(Kanauji)。此国都城原称拘苏磨补罗(梵 Kusumapura,意译华宫),于梵授王(梵Brahma-datta,巴同)时触怒一仙人,以恶咒使九十九婇女一时腰曲,故..
谓入于闇室大声念佛。行者特别选择闇室,出大音声念佛,完全与外界断绝视听,远离妄想,以成就念佛三昧。释净土群疑论卷七(大四七·七六中):“稽其圣典,亦无至教,但修行之人,将斯闇室,绝诸视听,心舍诸缘,初学之俦,约斯注想,易得三昧,不尔难成。”(参阅“念佛”3208) p6528 ..
(术语)四韦陀也。兴禅护国论序曰:四韦之法犹以用焉。
(名数)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也。又云四恶道。
(杂名)天竺国。有伽蓝名招提。其处大富。有恶国王利于财。将毁之。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停毁。自后改招提为白马。诸处多取此名焉。见唐高僧传。
(人名)魏书释老志曰:统万平惠始到京师,多所训导。时人莫测其迹,世祖甚重之。每加礼敬,始自习禅,至于没世,称五十余年未尝寝卧。或时既行,虽履泥尘,初不污足,色愈鲜白,世号之白白脚师。
(术语)梵语三昧Samaya,一译正受。三为正,昧为受也。是禅定之异名。定心,离邪乱,谓之正,无念无想,纳法在心,谓之受。如明镜之无心现物也。大乘义章十三曰:离于邪乱故说为正,纳法称受。探玄记三曰:纳法在心名为正受。观经玄义分曰: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同序分..
(杂名)初禅天之梵王,一小世界即四天下之主也,二禅之梵王,小千世界之主也,三禅之梵王,中千世界之主也,四禅之大梵王,大千世界之主也。四禅之广量,如其次第,与一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相均。..
(术语)述记十九曰:有差别名言者名安立,无差别离名言者,非安立也。安立者施设义。
(杂名)名禅法。又名禅院。宋高僧传十二庆诸传曰:南方谓之丛林者,翻禅那为功德丛林也。
(植物)梵名,庵摩洛迦果Āmraphala,毗奈耶杂事一曰:余甘子出广州,堪沐发,西方名庵摩洛迦果也。
【命者非异身】 p0814 大毗婆沙论二百卷十七页云:问:外道何故执命者非异身?尊者世友,作如是说:彼见异身无别实物命者可得;故执命者非异于身。所余如前即身中说。大德说曰:彼见世间于自身上,而起我爱;不于余法。故执命者非异于身。所余如前即身中说。然诸愚夫,于色心等,剎那相续,不善了知;..
【无有二心展转相因】 p1087大毗婆沙论十卷六页云:颇有二心、展转相因耶?答:无。所以者何?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又非后心为前心因。此中无者、即止拨无因缘实体。谓无二心展转相因。然有余法互为因义。无一补特伽罗等者:即止大众部执一补特伽罗有二心俱。有一补特伽罗者:遮多补特伽..
【种子六义】 p1260世亲释二卷十页云:一切种子、复有六义。剎那灭者:谓二种子、皆生无间,定灭坏故。所以者何?不应常法为种子体。以一切时、其性如本,无差别故。言俱有者:谓非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相离,得为种子。何以故?若于此时种子有;即于尔时果生故。恒随转应知者:谓阿赖耶识、乃至治生,..
【种姓相于后法中超过六事】 p1262瑜伽八十卷十页云:于后法中,超过六事。一者、超过能发起后有行,二者、超过彼行,三者、超过彼果生,四者、超过依彼衰盛,五者、超过于彼所依一切无记动摇中、修学期愿受用,六者、超过彼所依自体差别。..
【慢过慢】 p1278瑜伽八十九卷七页云:于胜为胜,令心高举;名慢过慢。二解 集论四卷十页云:慢过慢者:谓于胜已,计已为胜;心举为性。三解 法蕴足论八卷九页云:云何慢过慢?谓于胜谓已胜;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慢过慢。四解 品类足论一卷四页云:慢过慢者:于胜谓已胜;由此正慢、已慢、当慢..
【爱有二种业】 p1204杂集论四卷十一页云:爱有二种业。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二、与取作缘。引诸有情流转生死者:由彼势力,生死流转,无断绝故。与取作缘者:爱味求欲为门,于欲等中,贪欲转故。
【计前际计后际】 p0867 瑜伽八十七卷五页云:谓依过去及现在世,起分别故;名计前际。依未来世,起分别故;名计后际。
意即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言极乐净土虽离此西去十万亿佛土,然由法味观念上观之,则去此座不远。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下):“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据怀感之释净土群疑论卷六所举,去此不远之义有十:(一)佛力不远,谓若得佛力之加持,..
(一)为大智度论卷三所说之四种住处,即:(一)天住,即布施、持戒、善心等三事;此三事为六欲天所住,故称天住。(二)梵住,即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此四无量心为色界、无色界诸天所住,而色界、无色界即指梵众、梵辅等以上之诸天,故四无量心又称梵住。(三)圣住,即空、无相、无作等三种三昧;此三..
微信
微博
QQ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WhatsApp
Facebook
Twitter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