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巡礼篇
古代的丛林,只要有禅堂、客堂、库房、衣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为一寺庙道场;然而今日的寺院,不仅保有原来的寮口,更增设有佛堂、讲堂、教室、会议厅、交谊室、谈话室、图书馆、美术馆、抄经堂、往生堂、斋堂、寮房等,以符合现代弘法的需要。因此,今日寺院是多功能的,提供信徒多方面的服务,与信徒之间的关系密切,是:
善友往来的聚会所。
人生道路的加油站。
修养性灵的安乐所。
去除烦恼的清凉地。
购买法宝的百货店。
悲智愿行的学习处。
有一些佛教徒说,世上有许多贫困的人,何必浪费金钱来盖寺院?这是愚痴的说法,难道他们没有看到天天有许多有钱的贫穷人的可悲可叹吗?目前世界不是真正的缺乏物质,而是欠缺无私的大悲;除了少数残障人士,并非真正都需要救济,而是需要开创的智慧、勇往的承担。这些就是以社会教化,净化人心为己任的寺院所应担当的,怎能说不要建寺院呢?君不见,寺院:
就是一所心灵治疗医院。
就是一所社会正义的因果法庭。
就是一所道德良心的教育学校。
就是一所人生的加油站。
就是一处提升文化的艺术中心。
就是......
总之,寺院是一个多元价值的无尽宝藏,岂可以小心小量等闲视之!所以《金刚经》说: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不及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的福德百分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为何如此?般若智慧是成就一切的根本。再多的钱财,只能拯救肉身生命,济人燃眉之急,但是无法熄灭三毒;佛法的布施,则能更进一步地净化心灵,拯救法身慧命,使人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其影响及于生生世世。所以,建造佛寺,度众万千,其实才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信众与寺庙间有什么关系?寺庙对信众有什么利益?我想最起码有:
修身养性,培养宗教情操。
听经闻法,可以增长人心。
斋饭素食,广结善缘功德。
道友聚会,能够以会会友。
既然寺院与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身为佛教徒应该好好认识寺院。因此,本篇对寺院名称的由来,经常举办的法会忏仪,参访时所应注意的行仪、规矩等,逐一介绍,藉以帮助大众认识僧团行事以及种种佛事举办的意义,以期对寺院道场有一整体性的了解,进而护持道场,尤其要肯定、认同依止常住的宗风与目标,做个一师一道的佛弟子。
此外,应该热心参与寺院活动,因为参加活动有学习的功能、有回馈社会的功能、有增进家庭和谐的功能、有广结善缘的功能,从参与活动中,能够圆满自己,利益他人。
寺院为佛寺的通称。是僧尼驻锡以修行办道的处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立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城的只园精舍。
《大宋僧史略》卷上记载,我国寺的名称,源于官方所设立接待外国宾客的鸿胪寺;西域僧人东来后,多先以鸿胪寺为馆,再移住他处,后来就称僧尼所住的地方为寺。
寺院历经朝代变换,或因用途有别,或因建筑各异,而有种种别称:
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于寺中筑翻经院,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之滥觞。
庵:又作菴,原为出家及隐遁者所居住的草菴。后世特称比丘尼的住处为庵、庵寺。
堂:又称殿堂,殿宇的意思,与塔构成寺院的主体。殿堂和塔庙,合称堂塔。或有依安置的本尊而命名,例如普贤殿、地藏殿;或用来安置祖像及遗骨,如舍利殿、开山堂;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斋堂、茶堂等;或供法会、修行、讲经说法等用途者,如念佛堂、讲堂、禅堂等。至于形状,除了特殊的情况以外,大部份都为正方形、长方形。
僧伽蓝:略称伽蓝,众园的意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
精舍:意为智德精炼者的舍宅。
兰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意指远离村落,安静而适于修行的空闲处。
刹:因一般寺院均有于堂前立刹(幡竿)的风俗,因而得名。
丛林:众多僧人和合居住于一处修学办道,就好像树林一般丛聚,因此,以 林做比喻,而称寺院为丛林。
道场:修习佛法的场所。隋炀帝尝下诏,明令天下的寺改称为道场。此外,宫中行佛事的场所,称为内道场,或内寺。临济宗专指供云水僧修行的场所为道场。
律寺:又作律院,专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讲寺:又作讲院,指专研天台、华严二宗为主的寺院。讲院者,以讲明诸经的旨意为务。
讲堂:供作讲经说法的建筑。于印度,佛陀在世时已设有讲堂,我国自古即设有讲堂,以利说法。
莲社:为念佛修行的结社。源于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所创的结社念佛。
中国古代丛林,依传法对象的不同,可分三类:
法系丛林:师家依法系传法给记弟子的寺院。
子孙丛林: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担任住持。也就是住持采师资相承的世袭制者。
十方丛林:广招天下高僧大德为住持,而不由徒弟继承的寺院。
单,即单位,指僧堂内各人的座位,各单前长六尺、宽三尺的空间。亦即各人坐卧、饮食的座席。在丛林中,单即代表人。
在大陆丛林,殿堂有东单、西单之分,人事有序职、列职之别。殿堂的东、西两单如左:
西单:为十方云水僧、各堂口职事、念佛堂等。
东单:为重要团体,例如:佛学院、禅堂之僧众。
丛林的一切作息活动,都有赖于职事来维持,职事人员的多寡,各依其规模建制大小而定。
一寺之中以住持为全寺诸堂之首,住持之下,有序职、列职的分别。
序职:大都是以老成持重,有德学者任。有位无职。如:首座(座元)、西堂、后堂、堂主、书记、悦众等。
列职:序职后,有办事能力,领一职务者,即是列职。如:都监、副寺、维那、知客、藏主、庄主、库头、汤药、侍者、殿主、行堂头、参头、寮元、、照客等。
佛光山亦依此丛林传统制度的精神,确立适才适所、集体创作的人事制度。
序职:依学业、道业、事业三业评量考核序级。
僧众共分五等十九级
清净士共六级,每级一年
学士共六级,每级二|三年
修士共三级,每级三|六年
开士共三级,每级五|十年
大师(长老)
教士、师姑共分三等十二级
清净士共六级,每级一|三年
学士共三级,每级三|六年
修士共三级,每级五|八年
列职:依各人在佛光山及相关事业中担任的行政职位而定。一方面尊重资深者,保持佛门伦理;一方面鼓励后进者,提振组织的朝气,将人力资源作弹性运用。也就是说一个入门不久的人可以因表现良好、贡献卓越,被赋予较重要的职务;而谨守本分者,也可以经由年资累积,在团体中受到应有的尊重。
都监院、教育院、交化院、长老院、传灯会等各院会的院会长。
寺务、信众、慈善、福利、工程、典制、福田等各监院。
各别分院住持、当家。
总务、知客、馆长等。
我们常听人说,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是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禅者的行脚参访,就像我们现在的旅游那么样地逍遥、洒脱、自在,就连赫赫尊荣的大清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天下丛林饭似山,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华严经》里也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记载。
行者们云游参访,不是贪看风景,完全是为了找寻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道。访道,就是他们的风姿。他们像行云流水一样,处处逍遥自在。我们被功名富贵、五欲六尘束缚的人生,假如也有那么一点闲情逸致,也那么样的逍遥参访,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吗?
寺院道场是僧众修行办道的地方,平时除了举办各种法会活动,提供信徒闻法参修之外,寺院的静谧、祥和,也是社会大众于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藉以暂离喧嚣尘世,澄心静虑的好去处。
昔日朱晦菴于寺院见僧众的斋供,威仪庄严具足,因而赞叹三代礼乐犹存于释氏。由此可见佛门对于仪礼的重视。因此,到寺院参访时,必须对佛门的礼仪有所认知,诸如进入佛殿如何礼拜、如何向大德法师请法、等。这些基本礼仪如果在参访前都能预先了解,将使参访更具意义。兹将参访礼仪略述如下:
出发前详做行程说明,并提醒注意事宜,以免途中出差错,因而误事误时。
参访日期、时间一经确定,则勿随意更改,以免造成他人安排上的不便。
停留时间长短,以及参访成员的资料,如年龄、国籍、学佛程度等,如能事前提供,有助于寺方安排参观等事宜。
参访时,衣着以轻便又不失庄重为宜,不可过分暴露。
团体到寺院参访,应事先通知,准时到达。到达时,先到客堂报到,然后向主 事者行礼,由知客法师引导至佛殿礼佛。
进入佛殿后,依法器或号令礼佛三拜,再向住持礼座。
上香时,如团员人数众多,可由代表上香,或者在原位举香齐眉,再依序向前传送,由代表至佛前香炉插香。
如请知客法师引导讲解,应专心聆听,态度谦恭有礼,以示尊重。
至客堂或座谈会场时,应行仪安静,迅速就位。
座谈时,如有个人问题请示,或当场发问或以纸张书写,应留下姓名,以便回覆。
如有致词或表示意见时,应简明扼要。
了解寺院宗风、历史,不妄加批评。
规矩上有不懂之处,应虚心请教法师或职事人员。
行进间应注意威仪,不得勾肩搭背。与大德同行,应走在其左后方。
如需休息,应至适当场所,勿在殿堂、佛像前或大庭广众前躺卧。
用斋时,合掌称念佛光四句偈后才正式食用。如采自助式,应先衡量自己食量,勿因贪取而造成浪费。
饭食毕,随手将碗筷、汤匙以及果皮、残渣等收拾干净,并感谢服务人员的辛勤服务。
如在寺院挂单,言语谈论以低声为宜,举止行动以轻静最上,并应遵守寺院作息规矩。
参访地点如有禁止摄影、录影的告示,应确实遵守。
如有告示游客止步处,不可随意进入,滋扰清修;若有限时开放之处,则应于开放时间内参观。
离开寺院时,应到大殿向佛菩萨告假。
注意寺院的开放时间。
先向知客法师问讯,说明来意,询问有关注意事项等。
先至大殿礼佛,再到各殿堂礼拜,而后参观或办理事情。
如欲会见住持、法师等,应在客堂等候。
应尊重寺院的规矩,勿随意进出;若欲巡礼各处,得请法师或职事人员带领。
注意标语及告示,并确实遵守。
不将私人物品随处搁置、堆放。
说话语气应轻柔、和蔼,见人应恭敬合掌说阿弥陀佛。
保持宁静,不得高声喧哗、歌唱,不任儿童到处奔跑嬉闹。
寺中一切物品,皆为十方信施供养,未经许可,不可随意动用或带走,乃至一花一草一木,亦不得任意攀折。
使用常住物,应节约爱惜,不可任意浪费或侵损。
借用常住物,用毕应立即归还原处,并放置整齐。
不带荤食入寺院,不边走边吃,不在寺院内抽烟、喝酒、嚼槟榔。
不以荤食或用过的食品供佛,不得任意燃烧冥纸。
不带宠物进入寺院,不滥放生。
不得任意张贴海报或散发传单。
不任意播放世俗歌曲。
不得随意将车辆停置于寺院门口,妨碍交通。
进入佛殿,态度要恭敬。
入佛殿最好不行走中央大门,须缘左右边门进入。缘左门进,左足先跨入;缘右门进,右足先跨入。进入殿堂后,不得穿堂横越或左右驰走、奔跑。
进入大殿时,如须脱鞋,应将鞋子整齐摆放殿外,或放置鞋柜内,依序入殿。
服装仪容须整齐大方、朴素,不袒胸露背,不着短裤,男众不可着汗衫,须脱帽。
殿堂内不可大声喧哗、谈笑、嬉闹,及谈论世俗言语。
不在殿堂内倚墙靠壁或躺卧;不将杂物、器具等倚放殿壁。
不在殿内打呵欠、涕唾,若不得已,应退出殿外。咳嗽时,须以袖掩口。
除礼佛、诵经、打坐、听讲外,不可在殿堂内席地而坐。
殿堂法器为龙天耳目,不得擅自敲打。
倘若于大殿中有短时间课诵,欲着海青、缦衣者,应先在车上或僻静处披搭,勿于大殿中匆促着衣,有失威仪。尤其不宜在殿内或面对佛像抽衣、搭衣,或穿脱世俗衣物、梳头等。
若个别在佛殿内诵经,宜应默念,以免扰众;如系随众课诵,宜随众唱念,不可口出异韵怪音。
上香以一柱为宜;如燃三柱,则第一支插中间,第二支左边,第三支右边。
点燃香烛后,不可以口吹熄,应以手扇之;持香应齐眉,香须插正。
不宜无故入大殿、佛塔游行。
不批评、不比较佛像差异,应以虔诚的心礼拜、瞻仰。
佛前的香花供品等不可用鼻嗅,或随意取而食之。
呈献供品宜请香灯法师代为处理,得以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供佛。
殿内如有佛事,应视情况进入,以不妨碍佛事进行为原则。
礼拜主要是对佛、菩萨、佛塔、长老、大德、法师等,表达敬意的行为。因对象不同,礼拜的次数、场合及注意事项也有不同,兹略述要点如下:
礼拜的次数
一拜:用于顶礼长老、大德、法师。礼拜者虽说顶礼三拜,但长老大德回说一拜,或问讯,或不拜,学人皆应以服从为恭敬,
如法行礼。大德如未回答一拜或问讯,礼拜者也可一拜。
三拜:拜佛时须三拜。
受戒回常住礼师拜祖时,须三拜。
初一、十五早课顶礼方丈和尚时,须三拜。
高寿祝贺时,圆寂后祭礼时,均可三拜。
九拜:僧众登坛受戒时,礼拜和尚、阿闍黎,或传法入法卷授记典礼时,法子拜师要九拜。
礼拜的场合
凡礼拜长老大德僧,应先禀明,并延请至佛殿内,或供有佛像、藏经之处礼拜。
大德于路上行走、客堂会客、斋堂用餐、禅堂打坐,或于公共场所、剃头、休息、睡眠、摄心经行、诵经拜佛时,均不宜礼拜。
若于路上遇见大德,先合掌为礼,说:请大德到佛殿,接受学人礼座。
在殿堂要先向佛菩萨礼拜,再向大德顶礼。
拜佛可在拜垫上拜,拜人,彼此顶礼,在地上拜。(礼佛毕,后退或斜左右退,然后礼拜,表示平等法。)
如同行有多人,则应一起礼拜,不可各自请求礼拜,增加大德受礼困扰。
注意事项:
陪同师长礼佛,不宜与师长并礼,当随师后远拜。
佛殿中央的蒲团是给寺院的住持、主法或诸山长老专用,一般大众不宜用来礼拜,以示尊重。
礼佛时,应从容不迫、五体投地、精勤作观,不宜急起急落。
礼佛时,可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见有人礼拜时,不可从人前经过,以免干扰他人礼拜。
礼拜须合仪,若有不明白之处,可请教殿堂知客法师。
礼请大德开示,应事先约定时间,不宜突然造访。
请求开示时,要心存恭敬,如同面对佛陀,不可虚伪妄语,不可谈论是非,不可东张西望、左右顾视,威仪要端庄慎重,衣履应整齐,随时注意自己的谈吐、举止、行仪,礼法要如仪,以表示对大德的敬意。
见大德,应问讯、合掌、正立,澄心谛听。要知道次第的坐处,大德示坐,方可就坐,坐时应端正,不可倾斜倚靠。
问法宜简明扼要,不可噜苏或自说自话,更不可探问大德私事或故意问难。
不论说参访求道以外的闲事杂话。
站立位置不可高过大德,亦不可立于路中,或躲在隐处。
大德问话,必开口坦诚回答,答话时不可太大声或太小声,以能听到为准。
大德谈话时,不可冒失打岔,不得轻率插嘴,有失恭敬。
闻法时应细心聆听,行注目礼;闻法后应思惟法义,信受奉行。
闻法时若有不解,可向大德请教,但不宜表示怀疑或与大德辩论。
见有客来,不宜继续问法,亦不宜骤然离去,应听候大德招呼。
请益完毕,应至诚礼谢大德,听候大德招呼,或由其侍者引导,方可离去。
挂单就是在寺院暂住一宿或数日。应注意的事项如下:
挂单之前,应先联系时间,说明事由、人数等。
作息应依照寺方规定,不扰众清修,有事可请教知客法师。
寮房内应保持静肃,不可放逸自便。
僧众寮房不可擅自进入。
告假离去前,应先将寮房整理干净,恢复原貌。
离寺之前,须先向住持、当家或知客法师告假,不宜悄悄离去,以免寺方挂虑。
离去前应至大殿礼佛,告假赋归。
不得携回任何非赠与的结缘品。
借住寺院,叨扰常住,可随喜供养。
过堂
按时随众用斋,不刻意回避、辞谢,勿令法师三催四请。
食前应先合掌供养,称念佛光四句偈。
三匙食:最初三匙饭送进嘴里之前,依序发愿: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捧碗进食应如龙吞珠,以箸挟菜当如凤点头。
要心怀感恩,食存五观,对食物不起喜恶之心,不皱眉嫌恶,不贪多挑好,不图口腹之欲。
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
以碗就口,细嚼慢咽;碗盘筷匙不宜撞击作响。
端身正坐,椅坐半座,身离桌缘约一拳头之远,颈靠衣领,足放平,肘内收,不可跷腿交脚,东张西望。
进食时,要保持良好姿态,肘臂不可张开,以免妨碍邻座。
热食不可吹气令冷。
食中有虫,宜密掩藏,莫令邻单见生疑心。
不得以手指刮碗、以舌舐食、以手取食。
不得弹爪抓头、挖鼻耳洞;不得喷食触及邻人。
已食之物,不可吐出。
咳嗽、打喷涕,应以手掩之。
自助餐
取食应依序排队礼让,不可争先恐后。
依各人食量取用,切忌浪费。
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唾沫流入公器中。
不含食谈笑,不边走边吃。
不私带小菜食用。
圆桌用餐
大众未到齐,不得先食(以坐满一桌为原则)。
取用菜肴,应取靠近自己一面者,不可在盘中随便翻择。
进食时,与同座谈话,声音不可太高,并不可挥动筷匙。
果核、残肴饭粒不可随手弃置。
不可用筷子或手指剔牙,必要时,应用牙签,并掩蔽为之。
用斋毕,应将桌面收拾干净,碗筷叠放整齐,并轻轻将坐椅放回。
主动参与收拾善后工作,若已有专人负责清洁,应向其道谢。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分的代表;在佛门里,称谓常是职务的代表,从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佛法妙谛。
1对出家僧尼的称呼
法师:以法为师,以法师人者。也是对出家僧众的尊称。
师父:对一般出家僧众的尊称,如天主教对神职人员称神父。
大师:是大士、菩萨之意,有特殊才能者、杰出者、专家的称呼。
和尚:一寺之长称和尚,是亲教师之意。对于德高望重的尼师,则称为和尚尼。法子当住持后才可称老和尚。法弟当住持,则称退居和尚。
上人:学长、长老、大德、长者、平辈,皆可称之。
长老:戒德俱尊的比丘、比丘尼称之。
阿闍黎:即轨范师、模范师。是指能教授弟子,使他的行为端正合宜,而自己本身又能成为弟子的楷模师,所以也称为导师。《五分律》载,阿闍黎有五种:出家阿闍黎、受戒阿闍黎、教授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