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十戒
十戒者,沙弥所持之十戒也。一、不杀生六、不着华鬘好香涂身二、不偷盗七、不歌舞倡伎亦不往观听三、不淫 八、不得坐高广大床上四、不妄语九、不得非时食五、不饮酒十、不得蓄钱金银宝物
盗三宝物结罪处
大毗婆沙论问云。若盗佛塔物。于谁处得根本业道。答于国王施主及守护人天处结罪。有说。于佛边结罪此物为佛摄受故。若盗亡僧物者。若已作羯磨。于羯磨众处得。若夫作羯磨者。普于一切善说法众处。得根本业道。..
钩纽
僧祇云。纽绁集要云。前面为钩。背上名纽。先无此物。因佛制尼师坛。安左臂衣下。则肩上无镇衣。不整齐。乞食时被风吹落。佛遂许安钩纽。佛制一切金银宝物。不得安钩纽上。惟许牙骨香木之属。
八秽
出家人购买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粟、畜养奴婢、畜养群畜、藏积金银钱宝、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烧煮。
三宝物
佛物、法物、僧物。佛像殿堂香花幡盖等,即佛物;经典纸张笔墨等,即法物;僧房田园衣钵等,即僧物。
长物
多余的东西,如比丘多余的衣钵金银米谷等是。
善心犯戒
亦名:慈心造罪子题:知事比丘互用三宝物并波罗夷、互用三宝物并波罗夷、愚痴波罗夷、塔上拔草罪福俱得、犯性戒具受业道违制二罪行事钞·篇聚名报篇:“善心犯戒。(一、别明心相)(一、犯性)谓如僧祇中,知事比丘,闇于戒相,互用三宝物,随所违者,并波罗夷。或见他厌生,与其死具;看俗杀生,教令..
受持不捉金银戒功德
亦名:不捉持金银功德子题:清净圣众福田、戒之功德胜于布施行事钞·随戒释相篇:“涅槃云,若能远离八毒蛇法,是名清净圣众福田。应为人天供养,清净果报,非肉眼所能分别。又云,祇桓比丘,不与受金银者共住说戒自恣,一河饮水,利养之物,悉不共之;若有共僧事者,命终堕大地狱。智论云,出家菩萨,..
三宝物互用犯相
子题:摩摩帝资持记释云:“前明佛判。摩摩帝,是梵语,即知事人。谓不犯者,彼以好心,非入己故。谓下,示互用相,彼因佛塔无物,众僧有物,遂取僧物,修佛塔故。”(事钞记卷一七·二五·一五)
三宝物互贷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僧祇,塔僧二物,互贷,分明券记,某时贷,某时还。若知事交代,当于僧中读疏,分明唱记,付嘱后人。违者结犯。”资持记释云:“且约塔僧,法物亦尔。券即契书。读疏者,历帐告僧。违结罪者,一违此教,理须得吉;一不还三宝,随物结犯。”(事钞记卷一七·四一·九)..
三宝物像共宝互用
亦名:住持三宝物与理体三宝物互用子题:施佛、施佛宝、施法、施法宝、施僧宝、施僧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像共宝互,谓住持三宝,与理宝互也。萨婆多,问:‘佛在世时,诸供养三宝物中,常受一人分;何以灭后,偏取一大分?’答:‘(一、施佛)佛在时,色身受用,故取一人分;灭后,供养法身,功德胜..
三宝物出息
子题:出息、息、无尽财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十诵、僧祇,塔物出息取利,还着塔物无尽财中;佛物出息,还着佛无尽财中,拟供养塔等。僧物,文中例同。不得干杂。”资持记释云:“以钱出利,如母生子,故名息也。西竺,三宝各有无尽财,谓常存供养,滋生不竭故。”(事钞记卷一七·四一·一五)..
三宝物出贷
亦名:贷三宝物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一、明开)十诵,别人得贷塔僧物;若死,计直输还塔僧。善见,又得贷借僧财物,作私房。(二、不开)善生经,病人贷三宝物,十倍还之;余不病者,理无辄贷。与律不同,疑是俗中二众;文似出家五众。(三、辄用)五百问云,佛物人贷,子息自用,同坏法身。若有施..
三宝物守护
亦名:守护三宝物子题:僧有五种物不可卖不可分行事钞·诸杂要行篇:“(一、守护)僧祇,若僧地种果树有功者,若一树一园,听与一熟,不能并取,年取一枝,枝遍则止。若种瓜菜,与一翦。五分,若月直监食,欲知生熟咸酢,得掌中舌舐尝之。若白衣入寺,应借僧卧具受用。僧有五种物不可卖,不可分,一、..
三宝物知事人
亦名:知事人子题:佛听二种人掌三宝物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宝梁大集等经云,僧物难掌,佛法无主。我听二种人掌三宝物:一、阿罗汉,二、须陀洹。所以尔者,诸余比丘,戒不具足,心不平等,不令是人为知事也。更复二种:一、能净持戒,识知业报;二、畏后世罪,有诸惭愧及以悔心。如是二人,自无疮疣..
捉宝戒制意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波逸提)捉宝戒八十二。宝物利重,人多贪附;沙门高世,事绝贪贮。三十戒中,直畜已结;况复身触,诚非道仪;故但执捉,便结堕罪。今此比丘不思圣制,辄捉遗宝;反被诬谤,清浊莫分;故约此缘而制斯戒。”(戒疏记卷一五·七五·一三)..
捉宝戒犯缘
戒本疏·九十单提法:“论犯四缘:一、是宝物,二、非塔寺庄具,三、非余缘,四、捉。便犯。”(戒疏记卷一五·七六·一一)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具五缘:一、重宝通自他,二、及庄饰具,三、非住处及宿处,四、无心盗取拟还主,五、捉。便犯。”资持记释云:“此戒犯相有二。若但捉宝,唯有三缘,初..
捉宝戒知事人亦制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僧祇中,乃至知佛僧事人,有宝不得自取。若四月八日及大会供养时,浴像金银塔,及菩萨像。供养具有金银涂者,使净人捉。若倒地者,佐助捉无金银处;若涂遍者,裹手捉。若浴金银菩萨,使净人洗,乃至使净人持;比丘佐助。若已先捉,不得后放。”(事钞记卷二五·二○·三)..
一切色聚中一切时具有一切大种
【一切色聚中一切时具有一切大种】 p0019瑜伽三卷四页云:又于一切色聚中,一切时,具有一切大种界。如世间现见干薪等物,钻即火生。击石等亦尔。又铜铁金银等,极火所烧,即销为水。从月爱珠,水便流出。又得神通者,由心胜解力,变大地等,成金银等。..
一生补处菩萨最胜大三昧耶像
又作慈生三昧耶像。为三十臂之弥勒菩萨。身呈金色,头戴五智宝冠,容貌慈和,三十手各执宝物。[觉禅钞、慈氏念诵法卷上] p31
人造华
取绢、木、纸、黄铜等材料造花,以金银色庄严之,常年供在佛前。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之灌沐尊仪中,谓日日浴佛时,应布列种种名花香草,然于缺乏鲜花之冬季,剪缯彩造花,置于佛像前亦甚佳。首楞严经卷六(大一九·一三三中):“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现今寺院中亦有以木片制..
四道理
复次因辩观察契经等法,应当解释诸法道理,由依此道理能观彼法故。问若欲于诸法正勤审观察,由几种道理能正观察耶?答由四种道理,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观待道理者,谓诸行生时要待众缘,如芽生时要待种子时节水田等缘,诸识生时要待根境作意等缘,如是等。作用道理者,谓异相诸..
不妄语的八种好处是什么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经典也是浩瀚如海,对于学佛的人恐怕这一生是无法将所有的佛教经典看完。当然大多数人学佛也是为了追求现世的福报,能家庭幸福,通过对佛法的学习能够趋吉避凶。在佛教的《十善业道经》中就讲到,一个人不妄语可以得到八种天人赞叹的果报,其中第七种果报也是每个人都想要的权力..
中国人辟邪的宝物,水
水推崇为五行之一、三官(指道教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之列,人们对水的敬畏几乎达到了与天地并重的程 度。与此同时,水之于人,在提供饮用、灌溉及舟揖之利等外,还是施用范围最广、神通最多的法宝之一。首先,水可赐福生财。俗信以为在各种特定时节汲取的水,可以给饮用者带来福气或财喜。如夏历..
【我见优莲】武夷莲乡行
遇见白莲十五岁的朱熹在公元1143年的春天失去了父亲。遵照父亲大人临终前的遗嘱,他和他的母亲一起,越过闽北一带的群山,一路辗转,来到了一个叫五夫的集镇。朱松把少年朱熹托孤于此的原因之一是五夫当地有他的一位好友:刘子羽。后来,朱熹又师从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三位先生,这三人为朱熹构建了最..
[养生]养肝等于养命,懂养生的人都在看这份“护肝秘籍”
雕刻一枚大黑天戒指,再看到黄金或者钻戒后才知道俗与雅的区别
雕刻一枚大黑天戒指,再看到黄金或者钻戒后才知道俗与雅的区别今天用阿拉善碧玉(阿拉善深绿色玛瑙)做一个戒指,属于男士或者女汉子佩戴的那种非常酷的配饰,并且整个作品没有做任何抛光处理,细心的朋友会看到这种细微的刀痕更加凸显整个作品的沧桑之感。这件戒指雕刻的是一件藏传财神之一“大黑天”..
为什么和尚圆寂后不能穿着袈裟火化?
别解脱戒,命终以后就没有了。所以说比丘命终不能穿着袈裟火化,只能穿缦衣,因为命终之后不是比丘了。世间上有些人着相,本来是居士,他命终了,还要求给他现个出家相,头一剃,甚至于穿袈裟,这个是不行的。戒律要受过了才得的,受一个戒很困难,我们这里想传戒,困难很大。不能说临终剃一个头就是比..
3岁孩子说:我要吃素
今天的分享如有不如理如法的地方请观世音菩萨及龙天护法菩萨原谅。愿我的分享能够让大家看到,学佛的孩子真的会很善良很慈悲。孩子是胎里素,生下来6.1斤,很健康。由于家里孩子父亲不信佛,所以当时我只许了会从小培养他吃素,以后由他自己许愿吃素,因为阻碍太多,怕不能做到违愿。 从他出生后,我从..
一行禅师:怒火该如何熄灭?佛陀早已把方法传授给我们
佛陀已经把熄灭怒火的工具传授给我们,那就是: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拥抱愤怒、深层地观照认知的本质,以及深入地看到对方深受其苦,也需要帮助等不同方法,这些都是由佛陀直接传授且是非常实际的方式。所谓念念分明地吸气,就是清楚觉知空气如何缓缓地进入体内;而念念分明地呼气,就是清楚觉知身体..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