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龍樹菩薩
萬法為緣起,
猶如水中月,
非真亦非假,
悟此一切者,
不為見所欺。
居士:师父,发心和缘起有什么区别?慈法法师:实际动念就是发心。好比说,极乐世界是我家,假设这么个,我其他都不管了啊,那这个心它就很简单放在那儿了,我做事就什么事都会冲着这个因缘、顺着这个因缘去走路,就是依止就不会变了,那叫发心。居士:那当面临很多选择的时候慈法法师:所以那不叫发心..
龙树菩萨对离YIN欲的一段精妙开示 龙树菩萨对离淫欲的一段精妙开示 [ 作者:佚名 来自:本站原创或来自网络 点击数:1448 文章录入:gjf008 ]《中观宝幔论颂》 圣龙树菩萨造 仁光法师从藏译汉杂说品第二(节选)贪爱女身者,多计女身净,实则思女身,全无一毫净。口是唾齿垢,诸不净器具,鼻流浓涕痍..
龙树菩萨化导不信佛法国王,蝉蜕而去自在往生 龙树菩萨从龙宫出来后,准备大弘法化。但是弘法需要有因缘,需要有大力之人支持,如果能得到国王的护持,佛法一定能够大兴,所谓“不依国主,法事难立”。于是,龙树菩萨准备去化导一位国王。这位国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不相信佛法,只相信外道,而且还诽..
1 在我们这个世间,财富、智慧、健康长寿,哪个人不想求?都想求得这个果报,可是佛告诉我们,果是从因来的,你不修因,哪来的果?你要懂得修因,后面才有果报。2 我们这一生所享受的,是前生修来的——修财布施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3 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我们..
尝观净土之为胜异,正不在寂光、实报、方便,而在同居。盖三土断惑乃生,惟同居直以信愿相导,感应道交,五浊之习稍轻,三界之苦斯脱,而又即此西方极乐,竖彻方便、实报、寂光。故下愚皆可登其阈,上智终莫踰其阃。三根普资,四悉咸备。正法住世,诸祖已共弘扬;末运迷津,四依能无独赞。乃世之驾言直..
“﹝缘起的内容﹞﹝十二因缘﹞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苦,乃至纯大苦聚集」。这说明有情的生死苦迫如何发生。”佛陀观察环环相扣的十二支缘起,发现了轮回生死纯大苦聚的必然性。《阿含经》谈到佛..
菩萨放眼观察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和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和地狱)下的芸芸众生时,目睹他们因失去快乐而受苦。例如无色界天(超越欲望与物质世界的天)享受禅定,心里执著它,不觉悟将来生命结束(死后),会堕入欲界(欲望世界)里生活,那时将会成为鸟兽形状。色界(物质世界)的诸天也一..
在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中,淫、杀、盗、妄是根本戒律。世尊教导我们不淫、不杀、不偷盗、不妄语,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护我们。不愿看到因为不懂因果,因为无明,犯下杀、盗、妄、淫,受到因果的惩罚。这其中,最难断的是淫,最容易犯的是盗。偷、抢,占便宜,不劳而获,付出的少得到的多,贪污受贿,..
佛教缘起思想的文化精神特质及其现实意义周贵华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科学的进展和物质文明的成果令人炫目。技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享受、效率和便利。但另一方面,西方工业现代化伴随的消极后果也显露了出来,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先发展后..
龙树菩萨:无明与幻象 作者:龙树菩萨原著文章来源:摘自《大智度论的故事》《德女经》上有一段记载: 德女禀告佛说:“世尊呵!无明这种东西是在里面的吗?” 佛答说:。不在。” “那么,它是在外面的吗?” 佛答说:“也不在。” “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吗?” 佛答说:“都不在。” “世尊呵,无明..
龙树菩萨出家因缘〈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中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为南天竺国一大富贵人家之子,于树下诞生,因入龙宫而悟道,故以「龙树」为名。龙树菩萨年少聪慧,于襁褓时即听闻梵志们诵持《四韦陀》;该典籍广博,共有四万偈,每偈三十二字,龙树菩萨皆能了解其..
龙树菩萨:世间每个人都是贼伟大的圣者龙树菩萨(又名:龙猛菩萨),曾全身赤裸地生活,仅有的家当就是一只钵,但他可能是世上最伟大的天才。他有无以伦比的才智,地位崇高的帝王、后妃及显赫的哲学家都是他的学生。 有位王后非常崇敬他,当龙树到该国首都时,她特地造了一只镶有钻石的金钵。当龙树到皇..
观察缘起帕奥禅师讲缅译英:Bhikkhu Dhammasubhoime pabca dhamma purimakammabhavasmim idha patisandhiya paccaya. 「于以前的业有的痴为无明,努力为行,欲求为爱,接近为取,思为有,这些于以前的业有的五法是今生结生的诸缘。」[1]依注释,诠释 purimakammabhavasmim「于以前的业有」为purima kamma bhav..
一味的缘起正法缘起系佛法的中心思想所在。佛教一切学派的演变,不论见解如何分歧,大小、空有、显密各宗,异说纷纭,但都不能偏离佛法的根本大义--缘起。如业感缘起、性空缘起、阿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等。依此而说明有情的生死流转与圣者的涅槃解脱。一味的佛法,大原则是不会有差异,由于方便的适..
佛法的基本知识慧法师第四章 观察缘起谈生死第三节 生死轮回图图说前面这幅生死轮回图,在西藏一直被广泛地用来作为讲解佛法基本宇宙观的教学工具。十五年问及此事,我得此图,曾撰图说发表于《菩提树杂志》①(此文发表时间约在民国七十年,杂志期次不复记,手边亦无资料可查。)今据此文,做了相当幅度有修正..
弥勒菩萨怎样成就当今和未来之伟大功德?我们从原始之发心因缘列三点来了解:(一)弥勒:弥勒是中国译音,梵语原音叫弥怛利耶,译中文又叫慈氏,因为弥勒在累世多劫中,修行慈心三昧,因此以慈氏为姓。弥勒之原始因缘。可从贤愚经十二来了解:在法会中所有大众,见佛陀为弥勒授记,未来成佛名字也叫弥勒,这时候大家..
四、法藏大师法界缘起说的组成通过对上举《华严经》要品的解释,即可显现法藏大师成立华严思想的根本背景,但从《华严经》整体上独特的“说相”与“结构”看,却是依《华严经旨归》中的“十门”、《华严策林》中的“九义”,及《五教章》的施设异相的“十异”为主要组织。这些都是由《文义纲目》、《探玄记..
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的龙树,出生在南印度毗连婆国。为近世多数学者所公认的生卒年代,大致推定在公元150年至250年之间,龙树先学外道,通达医方隐身之术,后入佛教学习小乘再转大乘,精通当时一切经典,统一诸经思想而确立了大乘佛教义学。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奠基人。龙树的着作很多,有千部论主之称,..
第一节回到佛陀的时代古印度佛教圣地一、古印度佛教圣地略图及说明1.迦毗罗卫国释迦牟尼佛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迦毗罗卫国即现在尼泊尔的西部塔拉伊(tarai)之提罗拉冠特(tilorakot)地方。2.蓝毗尼园是佛陀诞生之圣地,位于迦毗罗卫国东南,今尼泊尔境内、靠近印度边境不远。3.菩提..
念佛乃法界缘起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①。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②。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
黄梅四祖寺今年传授在家居士菩萨戒法会缘起黄梅四祖寺乙未年传授在家居士菩萨戒法会缘起 菩萨戒者,乃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也是在家菩萨自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最高乘戒。《菩萨戒经》云:受持菩萨戒有五种殊胜功德利益:一者常得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二者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所生之处..
第十五课缘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这种说明「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称为「缘起」。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
编者按:人生八苦交加,经历恍然如梦。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尚是未知数。是成就解脱还是生死不能自主?学佛修行后,你会对自己的人生,有诸多改变。整理家居时,我发现了一幅被遗忘许久的水墨画——《沉思的少女》。它在时光飞逝中变得斑驳:纸质发黄且薄,有些地方已破损,但画面清新唯美。夜色寂静,..
对我来讲,放生是一生中最欢喜、最乐意去做的事情。只要放生遇到无论是自己身体上、精神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都会尽量地克服,任何饥饿寒冷都不足挂齿。因为一想到能挽救大量众生的生命,就会有很大的动力。我们放生最早是在1991年,那时候在藏地就开始放牦牛、羊,在汉地放泥鳅、鱼、鸟等。之所以有..
达真堪布:这样缘起不好,这个后果特别可怕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一样,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改主意了,又扔了,又选下一个。学佛修行哪有这样挑挑选选的? 以前我们曾经讲过一个藏地的成就者..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