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善待他人而期待有所回報,
或希望人們仰慕你是一個菩薩,
這就是一個錯誤。
這種態度與菩薩的真正發心之間有天壤之別。
你不但不應該期待任何回報,
當人們忘恩負義時,
你也不應該感到絲毫的困擾。
如果你善待他人而期待有所回報,
或希望人們仰慕你是一個菩薩,
這就是一個錯誤。
這種態度與菩薩的真正發心之間有天壤之別。
你不但不應該期待任何回報,
當人們忘恩負義時,
你也不應該感到絲毫的困擾。
按:历代祖师大德、乃至禅宗的大德如元音老人、南怀瑾老师,都大力推荐净土法门。我们不要轻视了这个貌似简单的法门。法门无有高下,都无比殊胜,但是众生的根性是不同的,我们不要过高地高估了自己的根性,免得浪费了宝贵的修行时间。要知道,我们的目的不是求神通、不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虚荣心!我..
1、抱怨的话有人说抱怨就像是饮鸩止渴,看似心情得到了片刻的缓解,烦恼却没有得到本质的根治,长此以往只会日渐消极,循环反复只会苦不堪言没有人喜欢听抱怨的话,听起来总是让人心生低落;可却总有人喜欢说抱怨的话,无异于是在掩耳盗铃,纯粹是在自欺欺人2、赌气的话放得开脾气是本能,压得住脾气才..
梦参老和尚这些大德们,大和尚们,他个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别是白衣,你不要评论。出家人跟出家人可以说?一个人也不能说,要请大众把他摈除,乃至于制定他,看他属于七法之中的哪一法,该什么罪、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但是僧众的事,在家的道友,你把他当成佛弟子,当成僧宝,把一切比丘都当成圣僧..
在世间修行的时候有三种:第一种是修定心,第二种是读诵,第三种是营福。这个修定的行者就是修行的人、行道的人。定,就是静虑、寂静。在修因的时候,就是修寂静、修静虑、修观,而后成就的时候,达到三摩地。三摩地,前面讲了很多;等持,翻寂静。修定行的人应该做些资粮的工作,修的时候,你才容易证..
许多人忙了一辈子,到头来却一事无成,甚至苦不堪言。原因就是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人生什么最重要?他们不明白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价值?人们追求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有时候是很盲目的。就像咕咚来了的寓言中所说:一天早晨,三只兔子在湖边欢快的扑蝴蝶。忽然从湖中传来咕咚的声音,..
不予而取,非理而取,不管钱财、物品、名誉、地位、利益等皆属盗。取之无有道理,私自占有,非理越规而取为盗。强行劫夺,潜阴而取者,减损他人的利益,令他人贫困乏少,增益自己,此即是盗,是生死因。欠下物债,贫穷不自在报,是三涂之因。纵然自己有财物,也会被他人劫夺,占有和骗取。取他人身外之..
修道不要争第一◎ 宣化 现在参禅的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作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就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这首偈颂,是警惕修道..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他怕这个老鹰吃这个海龟,他就抱起这个海龟,就跑到海里面去,扔到海里了。他特别高兴..
圣宇法师冬至各地都有祭拜祖先的传统,但在美德之中也存在许多以杀生来祭拜的陋习。佛在《地藏经》上就告诫众生:尔所杀害,乃至祭拜,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所以诸位道友,千千万万不要去杀生,你看经文讲得多清楚。杀生祭拜,不但对亡者没有帮助,还增加了亡者的罪业。现在的人..
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佛教经典中有佩戴佛像的说法吗,真的是男戴观音女戴佛吗?佩戴佛像到底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后果?今天的这一篇常识文章非常重要,各位有缘的凤凰网友要看仔细了。首先,不论是玉质的,还是其他任何材质制成的佛菩萨像的徽章、吊坠、挂件,乃至项..
梦参老和尚什么是迷信呢?就是迷惑而信,对自己信仰的对象并不了解,盲目地信奉。比如有些自称是信佛的人,他经常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甚至到寺院里去吃斋念佛,以为这样就能求得佛菩萨的感应,保佑自己心想事成,这种人就是迷信。佛并不能保佑任何人,佛告诉我们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佛明了世间宇宙真..
学佛本来是为了寻求解脱,而部分人却不以为然。不论在道场里还是道场外,已经失去了其修行的名分。而今学佛的人多是女性,习气的深重时时表现出其丑恶的女人态!一、攀缘。很多人喜欢逢迎法师,尤其是外来的客座法师,接到家中大兴供养,召集信众聚集家中请求开示,过几日再求新缘,荒废时间及精力,不..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总有数不清的不如意伴随在你我身边,所谓愁与恨、悲与苦、烦恼与失望、坎坷与不平,让我们无法逃避;放眼整个社会,战争、饥饿、贫穷、暴力、色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也在时时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可以说,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的生命虽然何等短暂又无常,却都是..
我这一生,最敬重的人,就是我的外婆刘氏。抗战初起,她被日军火烧、刀砍、推入江中,所幸都能不死,她对我说:面临死亡,不要惊慌!后来,我多次在死亡边缘游走,从不惊慌,外婆的话,对我影响最大。常有人问我对于生死的看法,我这一生走遍五湖四海,虽然惭愧鲜少建树,然自忖对于佛教事业总是戮力以..
发心正确不怕没回报达真堪布我们经常说,发心重要,发心正确就行了。如果你有一个正确的发心,吃喝玩乐都是修持的方法,行住坐卧都是修行的过程。我们上班工作的时候也是,发一个好心,跟周围的人结个善缘,自己尽心尽力去工作,去奉献。现在很多人工作都是为了暂时的利益,那你的心胸就太狭隘了,这样..
命终人,未得受生,在死后之内的七七四十九天,还没有定他是下地狱、生人间。在很多经上说,造的恶业猛利,不经过四十九天,这个断气,那个神识就堕地狱了,是造的业很猛利,恶心猛利,不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这是一般的。所以在死亡的人,在七七四十九天这个时间内,他希望他的子女,或者父母、六亲眷属..
有一对父子,虽然家境很贫困但却能父慈子孝,生活得和乐融融。他们有一小块土地,父子俩很用心地耕作。父子把辛苦所得的农作物卖出去,经过多年的省吃俭用,慢慢存下一笔积蓄。有一天,父亲对儿子说:你从小到现在,从来没有好日子过,父亲对你感到很歉疚,我应该设法让你过好一点的日子。儿子很体贴地..
一样东西是否值得拥有,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在于你是否需要。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上纠缠,在那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损失的就越多。找准自己想要的才最有意义。有人认为,受了冤屈,最应该做的就是辩解。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当我们所受的冤屈..
大鱼食小鱼,固有此事。放之又遭捕,亦不能无有。若谓小鱼被大鱼食尽无余,则无此事理。放者尽被人复捕去,亦无此事理。何得如是过虑。(譬喻一)譬如救济难民,或与一衣,或与一食,亦可不至即死。在彼则当曰,此一衣一食,何能令彼终身温饱,与之有何利益。不如令彼冻饿而死,便可不至长受冻饿矣。(..
我们修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实际上每一个人的身心都存在某一种缺失或者执着。这个有漏的缺失,如果补不上,它会一直干扰我们。优点决定人的高度,缺点决定人的去处。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开发我们的优点,而是弥补我们的缺点!..
《地藏菩萨本行经》或者《本誓力经》,为什么以本愿为名呢?因为说以愿必导行,有愿你肯定要去行。既然你要当菩萨要成佛,那么发此愿必导行,行必定有超拔之力。有这个行,行就产生作用,救度众生,拔众生苦的作用,所以说有力,又可以证明愿之深。行之广要倒过来,先是有愿,有愿必会去行。我发这样的..
◎ 罗 金你总是期待别人为你做些什么吗?或是,经常质疑自己付出那么多,却为何没有人愿意为你付出吗?很多人以为自己对别人有所付出,别人也理应为我们付出。只是,有时候就算收到了回馈,却还是达不到自己所预期的,于是,他们的嘴里便多了一句话,叫人心现实。然而,是真的人心现实,还是我们贪图太..
修道的人,好像水一样,有谦卑心,不争功、不贪德,好的给人家,坏的自己留着。现在参禅的人,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把参禅当作比赛来争第一。你能坐三小时,我就要坐五小时,胜过你一招,有这种心理在作祟,焉能开悟?就是坐了八万大劫,也不能明心见性。为什么?因为你有胜负心。所谓:“争是胜负心,与..
◎ 梦 参【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前面讲的是世间,对待病苦穷人的功德,讲的是悲田,现在这是敬田。假使说未来世的这些国王,乃至于婆罗门、宰辅大臣等,遇到过去佛的塔,庙就是寺院,或者是经书。毁坏破落,你看见那庙,佛像..
◎ 静 波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所谓无明的业力,就是业障深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障现前。如果业力障碍我们,我们就看不透、参不明白,就是执迷不悟、一根筋,就是钻牛角尖具体就是:思想想不开,嘴巴管不住,身体做不到。因为有了佛法的无常、无我,所以我们能够改变它。..
前几天,小微告诉我,她的一个朋友不理她了,我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朋友管她借钱,她没借,是因为那个朋友花钱大手大脚的,不借给她是希望她能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可是朋友因此不理她了,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一位风水大师走了很多路,十分干渴,终于看见一家庄园,他急忙前去敲门讨水喝。从门里..
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不是昨天的辉煌,也不是明天的希望,而是现在。 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禅师在烈日下晒香菇,住持看到以后,忍不住说:“长老,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代劳呀!”老禅师毫不客气地道:“别人并不是我!”住持说:..
佛法它讲正知正见,不能研究,研究是思议,佛法讲参究,参究是智慧,研究是知识,研究来研究去得到的是烦恼,这是错误的知见,不是正知正见。刚才我说般若是智慧,「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知而无知,无知而知」,「鼓叩则鸣,不叩不鸣,度化众生,应机而行」。最后一句话,应机而行是什么?这个机就好像..
有同修老跟我说:学上不上?公司办不办?家里的事管不管?我回答这些和你念佛成佛一点干涉干扰都没有。是一不是二,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放下了,那不叫放下那叫放弃。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一说我要学佛了那就都不管了,面壁打坐去阿弥陀佛去了,念十辈子都成不了,为什么?你把学佛和生活脱节了。..
我亲自接触过的一个佛弟子,有一次,一个佛弟子,到我们兴隆寺,跟我们交流,我知道他给人家看病,按桌子,土话叫按桌子,香头,不太好听叫神婆,她那时候是神小婆,很年轻,小神婆,我知道了,因为是佛弟子么,咱关心一下是非常有必要,我说你以后不要给人看病了,你什么本事给人家看病?我当时呵斥她..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