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絳:
人到中年,最好的狀態就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靈魂。
年齡只是符號,把生活調到你喜歡的頻道。
每一段時光都藏著不可複制的美好。

楊絳:
人到中年,最好的狀態就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靈魂。
年齡只是符號,把生活調到你喜歡的頻道。
每一段時光都藏著不可複制的美好。
指有情灵妙不可思议的心识,与现代所说的灵魂同义。
舍局部,得整体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有个猎人,在深山里挖了一个陷阱,安放了一个捕兽工具,野兽的脚只要碰到它,它就会牢牢地把兽蹄钳住。有一次,一只老虎出来觅食,一不小心踏到了这个捕兽工具,老虎怎么也挣不脱。老虎知道被猎人捉住就会身首异处,怎么办?难道为了这几寸小小的足掌让长达..
(一)法性说与神不灭论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据《出三藏记集》及《高僧传》所载,慧远卒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八月六日,年八十三岁。据这一记载,慧远当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慧远与其弟慧持至太行恒山拜道安为师。东晋兴宁三年(365年),慧远随道安至襄..
(三)真神论与灵魂说前文对于庐山慧远思想的分析中,已经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在玲珑剔透、不可言说的“实相”、“空”、“中道”面前,神不灭的灵魂说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中土人士难于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尽管有僧肇这样的解空大师提出“不真故空”的妙论和竺道生这样的“涅槃圣”拈出“佛性我”来启..
(二)中土涅槃圣与阐提成佛说罗什囿于自己学派之见,不曾涉及佛性问题。而由竺法护等翻译的佛经,对佛性义又言之未详,遂起疑云,成为中国佛学界的难题。迨至法显译出《大般泥洹经》讲:“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慧叡《喻疑论》),方有竺道生之横空出世,涅槃佛性之说便代替了般若学而成为南北..
一个人把自己交给痛苦比交给快乐更容易一些。譬如,听别人讲话,听到最后,耳朵里只会记住两类话:最愿意听的和最不愿意听的。然后,喜欢听的未必化成快乐,但不喜欢听的一定化成了痛苦,其他的都化成了风。风早已刮过,心却还在无关痛痒的云里下着雨。人性的选择就是这么顽固,顽固得近乎荒唐。也就是..
你是否冷落了你的灵魂?祈祷是几乎所有宗教修炼的重要内容。佛教中重要的百字明咒,内容其实是一段很长的祈祷文。离开了祈祷,便不可能有宗教。祈祷的本质是向往。向往一种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在这种向往中,我们在渐渐远离了贪婪、仇恨和愚痴。在密乘中,大多向其开派大师和上师祈请为主,格鲁派的“米遮玛..
道教法术与灵魂之谜研究道家法术,就必须触及到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世界上是否确实存在鬼神?如果回避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工作就根本无法入手,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修习法术是从不回避鬼神的,这项技术就是要同鬼神交朋友,打交道。有缘者,是容易接受的。因为他们可能不仅看到过鬼神这种极低层次的..
中国有句古话:人死如灯灭。但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人体的死亡有了新的看法。物理学家用科学仪器证明灵魂存在俄罗斯著名科学家、世界著名的人脑研究所的维得罗夫斯基教授对记者说:俄罗斯的科学家经长期观测发现,人体死亡以后,从尸体中发放出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物质。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人们..
第一章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文明人自信:人是天地间唯一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的生物,正是这一特殊禀赋,使人具有超越自然的可能性,判然自别于进化程度低于自己的动物界。人类学家和哲学史家认为,灵魂、心身问题,是原始先民最先思考的哲学问题,它先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问题而提出。大..
◎ 稻盛和夫我认为人心是一种由多个同心圆环绕而成的多层次结构。由外向内依序为:1、知性--后天所学到的知识和道路2、感性--主宰人的五感与感情等精神活动的心3、本能--维持肉体所需的欲望4、灵魂--裹在真我外层的,这一世的经验与业障5、真我--位于人心最内在的核心,充满真、善、美我们的内心深处都..
十一世纪,伟大的印度瑜伽士帕当巴桑杰三到西藏传法,在西藏的厅日村庄,他为村民讲述了忠告百偈。对于这些偈语,法国僧人和翻译家马修李查德启请他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解说这些深邃的偈子,于是1987年,在西钦寺,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作了注释。马修翻译了这些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注释。我们摘录这些偈子..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就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精华也是菩提心,大乘佛教的基础也是菩提心,所以,如果没有菩..
◎ 柏拉图真正的医生是为人体健康服务的,而不是为了赚钱。医生既为医生,他谋求的不该是医生的利益,而是病人的利益。舵手不是普通的水手,而是水手们的支配者,他要关心的不是自己得了什么好处,而是他手下所有水手的利益。同理,在任何政府里,统治者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百姓的利益,恰恰..
钟茂森:灵魂买房子的故事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发表在英国的一本书上,是一九九二年的一本著作。这个故事讲的是灵魂买房子的故事,你看灵魂还会买房子。故事是讲在英国有这么一个妇女,这个妇女她有灵魂出体的习惯,经常都灵魂出体出去外面逛,旅游观光。有一次这个..
【作意处】 p0686 此即所知事同分影像之异名。
指依音声而得道。声,为耳根之对象,属六尘(六境)之一,故又作声尘。即听闻佛、菩萨说法,乃至歌呗等音声,由此证入佛道。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载有观世音菩萨之音声圆通(大一九·一三○下):“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故知观音大士..
梵名 Bhagavad-gītā。又作圣婆伽梵歌。意译为世尊歌。为古代印度之宗教诗。即大叙事诗(梵 Mahābhārata,音译摩诃婆罗多)第六卷毗须摩品中第二十五章至四十二章部分。其作者与著作年代不详,约作于西元一世纪顷。意谓“神圣之神歌”,为印度教毗湿奴派之圣典,至今全印度教徒仍视为圣典而普遍读诵..
梵名Vīrasena,巴利名同。鞞罗羡那之略称。意译为勇军。据出家功德经载,鞞罗羡闻佛之预言而知将于七日后死,彼六日皆耽于欲乐,于第七日出家,一日一夜修持净戒,命终后生于天上,为毗沙门天之子。[诸经要集卷四] p6537 ..
(故事)阿育王死时。以半分庵摩勒果施于众僧。为最后之供养。
(公案)会元十五云门章曰: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顾视四方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云门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所贵者须天下太平。
(譬喻)以矢射石,不能贯之,譬二者之不相容也。止观五之二曰:天亲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所据。而人师偏解尊者苟执,遂兴矢石各保一边,大乖圣道也。同辅行曰:矢石者,如箭矢射石,义非相入。以各计故,不同圆理,如彼矢石。..
(经名)说优婆塞能持五戒及念三宝,则得证果。摄于中阿含经三十。
【事究竟作意修】 p0801 显扬十六卷一页云:四、事究竟作意修。谓思惟诸法,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远,若近;或复思惟诸法真如,尽诸所有,如诸所有。如是修习,是名事究竟作意修。..
【遍知道】 p1123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遍知道者:能知遍计所执故。
又作壳漏子、可漏。(一)即古代禅林之信封或书信袋。可漏,原指壳漏、卵壳,谓书状或书信封入筒中,如虫等之容身壳内。敕修百丈清规卷二、卷三之迎待尊宿、山门请新命斋、遗书、讣告、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等各条之式状皆采用此一名词,后世遂用于祭文、疏文、劝请文等。其格式如下: [禅林象器笺卷十..
阇伊那,梵名 Jaina。又称耆那教。开祖为尼乾陀若提子(梵Jātiputra)。此教起源于纪元前六世纪顷,较佛教稍早;其开宗之动机,亦与佛教同,在于排斥吠陀之权威,打破四姓阶级。其教理类似数论学派,主张“心物对立论”,承认知觉、推证、闻知三者为有效知识之来源,认为“灵魂”不但存于人体,即使动..
(术语)有灵魂者。犹言有情。唯识枢要上本曰:有灵之类,谁不怀钦。
即死者之灵魂。与亡灵同义。灵魂有善、恶之分,若为害于人者,称为恶灵、恶魂;若不害人,反助人者,称为善灵、善魂。然一般对死灵与恶灵、怨灵,多半等同视之。 p2470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