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说:
邪恶太了解善良,而善良的人却毫不了解邪恶。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寻,
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只是踌躇,
所以失去了智慧的善良,就如同雄鹰失去了翅膀,必定成为猎物。
卡夫卡说:
邪恶太了解善良,而善良的人却毫不了解邪恶。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寻,
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只是踌躇,
所以失去了智慧的善良,就如同雄鹰失去了翅膀,必定成为猎物。
制止心念邪恶的戒律。
【五众】 p0251瑜伽八十一卷十七页云:五众者:一、在家众。二、出家众。三、净信众。四、邪恶众。五、处中众。
何等现前供养无记?谓如有一想对归依随一天众,远离杀害意邪恶见,建立祠庙兴供养业,令无量众于如是处不生长福非福。
防止佛教徒邪恶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初学佛的人要了解的三件事◎ 弘一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味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
爱必须平衡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Kubler—Ross)是国际知名的精神科医师兼作家,她是死亡学与态度,她告诉我如下的故事:库伯勒罗斯出生时是三胞胎之一,体重太轻,医生对她们母亲说,至少有两个小孩存活不了。但母亲是特别勇敢、坚强的女人,她大方给予任何人任何东西,但不求回报,是一名无..
自从六祖慧能顿悟成就后,禅宗在中国一直有着深远影响。如今,禅也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因此,有些和禅、禅宗有关的基础知识,还是应该有所了解。佛与禅在很多人看来,佛即是禅,禅即是佛。佛,是梵语,翻译过来是觉者、觉悟的人。禅,字义十分抽象。按照《俱舍论》上说,禅是一种可以令人平服个人内心..
世界佛教论坛有个主题叫“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如何认识这个心,有没有这个心?《楞严经》在它的开篇,阿难尊者为我们这些末法、愚钝、颠倒的众生作了一次当机众,来七处征心。阿难尊者总认为有一个心,结果被佛处处破斥,这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根内,不在和合。那在什么地方呢?《楞严经..
我们容易关注做法的好坏,不太注意想法的好坏。人的行为就是来自想法的好坏,想法的好坏就推动出行为的好坏。如果一个人想法好,自然行为就好,一个人想法不好,行为自然不好。所以佛教教育我们修心,心就是人的想法,修心就是纠正想法。保持良好的想法,不要有恶的想法,人有善的想法就有善的行为,有..
有一位从大峡谷中走出来的僳族朋友,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怒江边一个叫嘎拉的小山村里,生活着一个善良的猎人。一天,他在一条山涧边救助了一只不满周岁的小麂子。这只小麂子右脚上拖着一只不知道是哪一位猎人设下的铁锚,被铁锚紧紧夹住的脚还在往下滴血。它大概是在离开母亲,单独来找水喝的路..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悲,还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要告诉大家,吃素并不是皈依的要求,乃至受了五戒都没有要求..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人可以了解,不要说凡夫不明白,即使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也还不明白。学人今天要略述修..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之人,千人中找不出几个,大家多半浮浮的信,没有真信啊!学佛有三个字,缺一不可。就..
与人为善,天地皆宽。01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能抵达的高度。人为什么会有痛苦?因为人和人之间总是在互相为难、彼此怨怼,一张口就充满戾气。与人相处最舒服的状态,莫过于让彼此都舒服。俗话说,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间最美是温情。不为难别人,是一种善待,更是一种智慧。《孟子·公孙丑上》说过..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一个人一定要了解过去的,找到你的根、找到你的本来面目,你这个人..
摄影师丨清可清明节,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祭扫传统节日,不论身处何方的亲人,都会在这一天不远万里归乡,来到已故亲人的墓前,添一把土,焚烧纸钱以示追思。为了便于远在他乡的人们能够充分参与,国家特设清明假期,将其与周末调休形成三天小长假。在我的家乡,乡村的老人们尤其重视清明,他们会早早筹..
【为暂支持食于所食】 p1177瑜伽二十三卷十四页云:云何名为为暂支持食于所食?谓略说有二种存养。一、有艰难存养。二、无艰难存养。云何名为有艰难存养?谓受如是所有饮食,数增饥羸困苦重病。或以非法追求饮食;非以正法。得已染爱耽嗜饕餮迷闷坚执湎着受用。或有食已,令身沉重,无所堪能,不任修断..
【死想与无常想差别】 p0620大毗婆沙论一百六十六卷五页云:问:死想亦通无漏;云何圣道作死行相耶?答:死为所缘,故名死想。然彼还作无常行相。问:若尔;死想,无常想,有何差别?有说:观察诸行最后无常,此想名死想。观察诸行剎那无常,此想名无常想。有说:观察有执受诸行无常,此想名死想。观察..
【多随烦恼】 p0623瑜伽六十二卷一页云:云何名为多随烦恼?谓有谄、诳、矫、诈、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忘念、不定、恶慧、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于所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希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当知此中依同梵行而共止住,有所违犯,发起最初四随烦恼。依增上戒有所违犯,当知..
【成就五支永断五支】 p0667 瑜伽十九卷十六页云:无工巧活轻自己乐胜诸根尽解脱无家无所无希望断欲独行真苾刍。此颂所明,谓成就五支,永断五支,当知得名真实苾刍。何等为五?谓不依止矫设方便,邪活命法,亦不恃赖有势之家,亦不修治名称族望,亦不诈受诸佛所说、圣弟子说;犹如依止工巧处所,非法..
梵名 ?aiva-siddhānta。印度教湿婆派(梵 ?aiva)之支派。广义而言,湿婆悉檀派指崇奉阿笈摩(梵 ?gama)为其圣典之各宗派之总称,包含(一)狭义之湿婆悉檀派,(二)塔米尔(梵Tamil)之湿婆派,(三)迦湿弥罗之湿婆派,(四)吠拉湿婆派(梵Vira ?aiva),(五)悉跶尔派(梵Sittar)。 狭义之湿婆悉檀派被..
为如来三种圆德中果圆德(果德圆满之功德)之一。谓如来断尽一切烦恼之功德圆满。又分四种:(一)一切烦恼断,指断除染污无知之烦恼障而得择灭。(二)一切定障断,指断除不染污无知之定障,而得非择灭。(三)毕竟断,指断除前二障后而不退。(四)并习断,指前二障之习气并断。[俱舍论卷二十七](参阅“三..
梵名 Gunabharman。音译作求那跋摩。刘宋时之译经家。西域人。刘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游荆州,寓止禅房寺。时因沙门玄畅之请,乃译出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义词婉密。后游成都,栖止于大石寺(即阿育王塔),遂手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又居荆州数年,后不知所终。[出三..
【法有四种各何因生】 p0765 俱舍论六卷二十二页云:此中何法,几因所生?法略有四。谓染污法、异熟生法、初无漏法、三所余法。余法者何?谓除异熟,余无记法。除初无漏,诸余善法。如是四法。颂曰:染污异熟生,余初圣如次。除异熟遍二、及同类余生。此谓心心所,余及除相应。论曰:诸染污法,除异熟..
【空性差别】 p0789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云何应知空性差别?颂曰:此杂染、清净、由有垢无垢。如水界全空,净故许为净。论曰:空性差别、略有二种。一、杂染,二、清净。此成染净,由分位别,谓有垢位,说为杂染。出离垢时,说为清净。虽先杂染,后成清净;而非转变,成无常失。如水界等,出离客尘;..
【命根灭】 p0813 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页云:命根灭者:一切寿量,皆穷尽故。
【金土藏喩】 p0811 摄论二卷十一页云: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说:法有三种。一、杂染分,二、清净分,三、彼二分。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于依他起自性中,遍计所执自性,是杂染分。圆成实自性,是清净分。即依他起,是彼二分。依此密意,作如是说。于此义中,以何喩显?以金土藏为喩显示。譬如世间..
【趣向事】 p1326瑜伽八十四卷十三页云:能生五趣;于诸趣中,能和合故;名趣向事。
【易解】 p0827 集异门论十卷十页云:易解者:谓所发语,易可了知;是名易解。
即北魏之建国皇帝拓跋圭。鲜卑人。在位期间为登国元年至天赐五年(386~408),迁都于大同。尊崇佛教,以国家之力量推行佛教政策。元兴元年(398)诏令广造佛寺、佛像。礼敬僧朗,且任法果为道人统。 p1590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