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 四 佛陀欢喜的东西
小和问爸爸:我们要用什么东西,来供养佛陀,佛陀才会欢喜呢?
爸爸说:用香花、鲜果来供养佛陀,佛陀很欢喜;不过,你们肯听佛陀的话,照他的话去学好,佛陀就更欢喜了。
问题:
1.我们要用什么东西,来供养佛陀,佛陀才会欢喜?
2.怎样才能使佛陀更欢喜?
二上 四 佛陀欢喜的东西
小和问爸爸:我们要用什么东西,来供养佛陀,佛陀才会欢喜呢?
爸爸说:用香花、鲜果来供养佛陀,佛陀很欢喜;不过,你们肯听佛陀的话,照他的话去学好,佛陀就更欢喜了。
问题:
1.我们要用什么东西,来供养佛陀,佛陀才会欢喜?
2.怎样才能使佛陀更欢喜?
佛陀时代,每位弟子对佛陀都很敬仰和尊重,偏偏有位——提婆达多常常在僧团中搬弄是非,他虽然出家但对佛陀却有嫉妒的心理,所以,常故意制造是非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分离,甚至诽谤佛陀的言语举动,若听到有人赞叹佛陀时,他就想尽办法挑拨离间,这就是提婆达多的习气。那天比丘们聚在一起议论道:「为..
“阿难陀,僧团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讲授佛法,没有显密之分。在真理面前,佛陀没有一般老师捏紧的拳头。有人也许会认为:‘我将领导僧团’,或‘僧团应依附于我’,或‘我要对僧团事务有所指导’。”“阿难陀,如来不认为应领导僧团,或僧团应依附于他。因此,如来为什么要对所有的僧团事务加以指..
舍卫国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女儿。奇怪的是,她刚坠地,便讲了一通令人惊讶地话:“我做了不善的事,我做了不孝的事,我做了不知羞愧的事,我做了罪恶的事,我做了忘恩负义的事。”讲到这里,又突然默不出声,众人皆不知这些话的意思。人们看到这女孩长得十分聪明贤慧,就取名为贤。这女孩渐渐长大后,..
曾经,佛陀也遇到迫害,何况我们凡夫。据佛经说,当年,佛陀提倡平等,反对种姓制,冲击了婆罗门的切身利益,于是,他们恨佛陀入骨,就想方设法迫害他。他们收买了一个叫战遮的少女,故意早早的在佛陀居住的祗园精舍附近走来走去,人们问她早安时,她就谎言昨晚住在祗园精舍的香殿。七八个月后,有次,..
给孤独长者的故事。这个给孤独长者的全部财产有五亿四千万,他到王舍城碰到佛陀以后就发愿,回家盖个大精舍,让佛陀跟僧团转法轮。结果找到祗园太子,祗园太子就把地卖给他,但是树太子自己送。精舍盖好以后,佛陀带着僧团到舍卫城来弘法。给孤独长者家里很高有七层,经常请出家人包括佛陀来他家应供给..
大师,真正信佛只有一个多月,期间看了很多关于佛教的书。有时一进寺庙或在家念经(念心经)就哭,而且自然而然的不太想吃肉了。最近一周更不对了,老是出现幻觉,感觉周边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有时还会跟他们不自觉地说话,但没听到他们的声音。并且晚上也睡不好,又时半夜也会醒来听到声音。我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一日,佛陀在拘毗罗国城外吐罗树下入定,察知王子护国的得度因缘已经成熟,于是率领大众比丘前往城中度化。佛陀一踏入城里,大地涌现六种震动,空中也落下无数美妙的花朵,佛陀的身上散发着慈光,无私地照在城内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佛光,盲者能看,聋者得听,哑者能语,而不良于行的跛者则能行动自如,..
真圆法师答:做梦不是无因的,有些梦是我们灵魂对过去流落六道的回忆,有些梦是当前我们所关心的事情,有些梦则是预示将来将要发生的事件。梦中不能睁眼,预示我们白天被物质欲望缠缚,所谓贪嗔痴覆蔽自性,于是乎自性佛性不能开显,所以好像闭着眼睛一样盲目。努力睁眼是对智慧的渴望,然智慧要求我们放下对于..
佛陀白云禅师著述佛陀一词,在梵语中的意义,最简明的说法,应该是:觉悟的智者。即所谓:觉烦恼不害,可以转变成道;智事理不惑,可以彻底分明。因此,佛陀的法义,乃是以圆满的智慧,而证究竟的觉悟。不过,依名相而言,佛陀一词,乃是以成就了的境界而言,亦如典籍中所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当..
这是我听来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云游四方的修道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修道人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他打开他的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这人无意中看到那颗光芒四射的宝石,有些惊讶。修道人毫不犹豫地就将它送给了这个旅人。那人兴奋不已,这可是天上掉..
这个因果报应的故事很多,不胜枚举。在这个地方,我们提到一个造杀业的事情,因果通三世,这发生在佛门中。在宋朝有一位禅师,年轻的时候因为喝酒醉,跟人家争夺钱财,结果奋力一击,结果那个人当时就死掉了。这位禅师那时候,他年少的时候,他还没有出家嘛,他惹了这个祸端以后,他畏罪潜逃,他就跑走..
偷喝水的居士古时候,菩萨转世投生,成为一位皈依三宝,严守五戒、十善的国王。在他的国家里,从不使用武力,也不设监狱刑堂。这个国家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定,文化发达,举国上下普及佛法教育,国人无不读书,形成一种人人知书达礼、相互礼让的社会风气,就算夜不闭户,也不..
文/慈诚罗珠堪布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迟早总要由自已受到的。概括说,种善因得福果,种恶因得苦..
黄柏霖:佛陀开示息灭YIN欲心的好方法那么接下来,『视老如母』是《四十二章经》里面的经文,我们来读这一段的经文:「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为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我们《感..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烦恼算个什么东西《烦恼算个什么东西!》 What’s an affliction, anyway! 作者: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Shang Longrik Gyatso Rinpoche 愈来愈多的人找不到途径跟方法去面对烦恼或解决烦恼,更别说如何去摆脱烦恼。不是只有一般世人才会有烦恼,世间人的烦恼离不开柴米油盐名利世俗八法..
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坐到第四个阶段,到了那个面过后,我再继续坐下去的话,我就会觉到只剩下两个点,就是那可能叫面存在,不过能明显感觉那个鼻子、人中还有一点气息,跟肚子略微的起伏,其它的包括身体的还有外面所有的东西都会变成不见,是一个空空这样的壳子,在这样状况之下,我应该专注哪一边?(2010.3马来西..
有一次,佛陀来到了摩揭陀国游化,住在那烂陀城郊的芒果园中。这天,有一位名叫坚固的在家居士,来芒果园拜访佛陀。他向佛陀顶礼后,建议佛陀说:“世尊!那烂陀是一个繁荣富裕的城市,人口众多,世尊如果能要一位比丘,在大众面前展现神通,那么,我们那烂陀城的人,一定会更加地敬信世尊。”佛陀回答..
佛陀回答说:“你在人生之路上,将会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在你走过第三道门之后,我会在第三道门的那边等你。于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都改掉。于..
教诲无差【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所谓教诲无差,就是佛陀的教诲没有差别,请大家记住!大家对于佛法,总是一相情愿地说密宗好、净土宗好、禅宗好这里佛陀就告诉我们,它们之间没有差别!只要是对治我们的执着之病,解决我们的烦恼和生死问题,对我们..
古语称: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此语暗合佛家因果轮回之义,就是这个世间所有的人事都在轮回之中,虽然错综复杂,但是谁也不能逃脱该承受的结果。那么佛陀是如何解释善恶到头终有报呢?一日,佛陀问目连尊者说:如果你的敌人怒目冲冠,来势汹汹,情势已迫在眉梢,你会如何自处?尊者回答说:..
“佛陀!弟子一共生有七个儿子,六个儿媳都能孝顺贤慧,唯有第七个儿媳玉耶,长得绝顶聪明美丽,但她骄慢异常,时时出言不逊,轻慢尊长。“我们本想常带她来请佛陀开示,但愚痴遮盖她的心灵,她非但不信,而且毁谤佛陀。她以为人生就是享乐第一,美貌第一,爱情第一,除此她什么都不愿关心。我们没有什..
佛历二五一七年夏历正月起讲于灵峰般若讲堂一绪说峙立当今世界的各国,推究文化开发最古的,不得不说是印度这个国家。如他一直流行至今的最古吠陀经,可说是世界最老的书籍。但印度文化有个特殊的事实,就是缺乏正确的信史。尽管一般古婆罗门学者,对于着作亦相当的勤勉,但是他们所注视的,只是一些宗教经典,..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欢喜布施升忉天作者: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Shang Longrik Gyatso Rinpoche 很多人都曾经问过我什么是真正的布施,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回答过很多次,也有很多人说现在大家生活都很富裕,一个人比一个人过得好,哪里还有布施的机会,甚至还有人觉得是在接济他看不起他,或有什么目的?我便回答说:..
当我们翻开经典都会看见一首开经偈,这一首偈就是八十卷《华严》当年翻译圆满的时候呈送给皇帝看(那个时候皇帝是唐朝武则天),武则天题的这四句“开经偈”。这四句偈实在做得太好了,以后的许多高僧大德想再做一首偈都没有办法;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再做一首开经偈比它更好的。所以我们念的开经偈就..
佛陀时代,有一老人听说出家修行能够离苦得乐、解脱自在,于是欢喜地前往精舍,希望皈依于佛陀座下。老人到了精舍,才知道佛陀早已出门行化,他心想:‘虽然世尊不在,但听说佛弟子中,舍利弗尊者的智慧第一,我何不求他让我出家呢?”当他见到尊者,满心欢喜地表明来意时,舍利弗也在默默观察此人的善..
在《大宝积经》中,有一段经文,是叙述妙慧童女的故事。妙慧童女,家住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中,父亲是有名的长者,年龄才八岁的时候,耆阇崛山的讲经法会,她就常常在座。年轻的小姑娘,面貌生得秀丽无比,行动举止也端庄温和,佛陀座下的弟子,无论是盛德的长老,或是年轻的比丘,没有一个不喜欢她。尤..
每个人与生俱来皆有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善恶是非,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段故事: 悉达多太子六年苦行的因缘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间的过程中,也曾碰到九种困难让他困扰。当佛陀还是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皇宫,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这些都只..
佛陀的业报因果律可以说是宇宙间一种最佳的道德公正律,不止一般人无法逃离因果的大罗网,连解脱的圣者如佛陀也无法逃离因果的业报。当有一天,佛陀在精舍中,正为弟子说法开示时,突然从精舍外走进一位怀孕的少女,她走到佛陀的面前,直指着佛陀说道:沙门!你害得我好苦啊!你让我怀孕,却恶意的离弃我,我到处找..
达真堪布:牢记忠告,心生欢喜噶当教言 44你们应该谛听我的忠告,并牢记在心里,这样我欢喜,大家也快乐。 阿底峡尊者跟他们说,你们应该接受我的忠告,若只是随便听一听并无益处,要牢记在心里;若只牢记也无益处,一定要去实践。 我们在本次法会期间学修阿底峡尊者的殊胜教言,希望大家都认真谛听,牢..
世人所认为的孝,都以物质为主,以为在日常活中能供给父母吃饱、穿暖或物质上的享受,就是尽孝了,其实不尽然。佛陀所说的孝道是:除了物质生活安逸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使父母离愚痴、长智慧得永恒的心灵解脱。清净的慧命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度化了一千二百人,组织了一个僧团,浩浩荡荡的回到他的国家宣扬佛法。..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