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禅带
此坐禅资具也。经云。用韦为之(熟皮曰韦)广一尺。长八尺。头有钩。从后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坐禅易倦。用此检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罢屏处藏之。
增上缘
【增上缘】唯识宗所立四缘之一。乃一切有为法,生起或结果之间接原因,凡有强胜之势用,能成为他法生起、结果的助力者,皆称为增上缘。如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之力用,于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又如田、粪、水等,于诸苗稼等,皆有成办之助力,故称为增上缘。《大乘义章》卷三载:‘增上缘者,起法功强..
五蕴
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乃构成人身的五大要素。一、色,是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它包括了五根、五境,及法外所摄色;二、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根境相触,而生起苦、乐、舍(非苦非乐)等感受的心理作用;三、想,就是想像,依受而生起对事物的想像,或作取舍迎拒的..
正因
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
禅带
《释氏要览》云:“禅带,此坐禅资具也。经云:用韦为之。熟皮曰韦。广一尺,长八尺,头有钩,从后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坐禅易倦,用此检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罢,屏处藏之。”
别境
心所名,乃面对某种特殊对象才出现的心所,与遍行心所的性质恰相反,亦可说是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故名别境。有五种:一、欲,是欲求、愿望的心理;二、胜解,是殊胜的见解,是心接触外境,经过印证之后予以肯定的心理;三、念,是忆念,对过去的事情忆念不忘;四、定,是三昧,是禅定中平等持心的状态..

因陀罗:要如何念经
很多人都有念过经,但是还是不会念经。所以有时候我常常说他们念经是念给佛听的。这个经本来就是佛讲的,但是我们还是念给佛听。所以比较有趣。有句话叫做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达到有口无心,不是很容易的。第一,念经时,我们一般眼睛看,嘴巴念,耳朵听。很多人就注重嘴巴念,和眼睛看,却忽略了耳..

净土法门法师:家人长期DB、强迫弟子还债,请问如何用平常心接受因果?
问:家人长期赌博、借高利贷,强迫弟子还债,弟子明知这是因果,但在念头、境界上转不过来,非常痛苦。请问如何用平常心接受因果,解决心中的无奈和焦虑?答:那你要是知道因果就没事了,你就尽心尽力替他还就好了,还完了,他就不找你;没有还完,总是要还。债真的是要还,你要还不完,来生还要来,来生..

一行禅师开示:怒火如何熄灭
佛陀已经把熄灭怒火的工具传授给我们,那就是: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拥抱愤怒、深层地观照认知的本质,以及深入地看到对方深受其苦,也需要帮助等不同方法,这些都是由佛陀直接传授且是非常实际的方式。所谓念念分明地“吸气”,就是清楚觉知空气如何缓缓地进入体内;而念念分明地“呼气”,就是清楚..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帮助毁谤三宝、不信因果的亲属
问:如何帮助毁谤三宝、不信因果报应的家亲眷属?答:这要有智慧、耐心,自己做出修行的好榜样,让家里人很明显的感触到,你学佛前与学佛后,确实不一样,他们自然就会赞叹,就能够受感化。换言之,家亲眷属还毁谤三宝,不信因果,还侮辱你,说你的闲话,说明自己修行功夫不够,德行不能感化他们。过去..

如何理解正法时期
据说释迦佛的法运是一万两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也有人说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所谓「正法」,乃以发出离心、发菩提心而来学佛的。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因为见到人生之中,有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为了替众生寻求一条解脱之道,而发心修行。因此,所..

观辉居士:圆觉经白话解十 如何寻师择法
十 如何寻师择法于是普觉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

观辉居士:圆觉经白话解十一 如何安立道场
十一 如何安立道场于是圆觉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

观辉居士:圆觉经白话解一 因地如何发心
正宗分一因地如何发心于是文殊师利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⒉,右绕三匝⒊,长跪叉手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⒌,因地法行⒍,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⒎,远离诸病⒏,能使未来末世众生⒐,求大乘者不堕邪见⒑。作是语已,五体投地⒒,如是三请,终而复始⒓。[注解]⒈ ..

观辉居士:圆觉经白话解二 如何即幻离幻
二 如何即幻离幻于是普贤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普贤菩萨问:身心既如幻,能知亦是幻,将幻还除幻,何必要修幻?)若诸幻性一切尽..

观辉居士:圆觉经白话解三 如何是正方便
三 如何是正方便于是普眼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⒉。云何思惟⒊?云何住持⒋?众生未悟,作何方便⒌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与慈悲,..

如何进入无上正觉
不断由小觉小悟进入大觉大悟,或者说,透彻明白生命真相,这叫“觉”。每个当下都在觉,就进入“正觉”,正觉是在每个当下,你的心不会被境界所转。不然我们的心都常常被境界所转,什么境界来了,马上就起了什么反应、个性想法,或是保护自我,习气通通都出来了。所以,进入正觉的人,心始终住在清净专..

如何才能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出自《金刚经》,含义是“彻悟一切宇宙奥妙圆融圆通无滞无碍之觉,”佛学和佛教大德高僧们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本身不确切,其中的“正”字缺乏圆融圆通,缺乏浑沌,刚而不柔,热而不凉,是走了极端。..

如何如法斋僧
斋僧的功德是很大的,很多的法师都是开示过的,近代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云:“佛、法二宝,赖僧宝扶持,若无僧宝,佛法二宝无人流布,善根无处培植,因此斋僧功德最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如法斋僧呢?诸事,发心为要。供佛斋僧,你是否真的舍得?我们对供品是否舍掉了吝啬和贪心,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

如何了解尊胜佛母
尊胜佛母是释迦牟尼佛无上顶所化现的,为三面八臂相:正面及身是白色,微笑的佛母相,天心开佛眼,是无上智慧的本尊。右面黄色,是观世音菩萨无量慈悲的示现。左面蓝色,是金刚手菩萨忿怒降伏的示现。尊胜佛母与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三者合一,具足无上智慧、慈悲、忿怒降伏的圆满功德。因为是如来无..

如何化解众生浊及四浊
譬如劫浊,我们知道劫浊就是时代不好、时代混乱,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知道时代不好是一种共业,那我们就要转共业,大家齐心都朝好的方向去想,朝清净的方向去做,依照《华严经》净行品所指示的那些方法,凡事都朝光明面、朝正向去思考,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个世界就会变成清净的世界,那么就会把劫..

众生浊如何取见
五浊恶世一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和“五不正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平常已知道“五浊恶世”的整体意思,关于五台山五浊在此稍许解释:劫是劫波,一因果的完成叫劫,也可以说受这些因果感报叫劫。见是显现在眼前的一切。其次是烦恼,依于因果感报,当它显现时所生起..

修行人如何能打破众生浊
什么是劫浊? 智者大和尚在《法华文句》中解释:劫浊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最长的是火、水、风三大灾过完为一劫,最短的是一刹那。一劫由无量个小的刹那组成,本没有时空的范围,是因为有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命浊,而假立了一个名字,所以叫:“劫浊乱时”如何离开劫浊?如果心离开了时间,就没有劫浊..

着相如何读
着相的读音是「zhuo xiang」。着相也就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相”指某一事物在我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或称概念。它可分为有形的(可见的)和无形的(也就是意识)。只要有一个念头没有办法离开现象,便是着相。通常我们面对着六尘境界时,不知不觉间就会着相,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希望得..

如何修不着相
如果能够离一切相,那个福报就大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作菩萨;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得真正的解脱。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要深深体会到这些事实真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怎么个离法?起心动念为众生去想,不要去想自己,这个念头就转过来了。我们凡夫念头不能断,总有念头起来,..

如何做到不着相
1、仁者,有这个想法,就已经着相了;2、勤读佛陀了义般若类知经典,比如金刚道经、楞严经、维摩诘居士经等等,体悟其真实义;3、不着相要从着相起,所谓烦恼即菩提,佛法不专离世间法,仁者三思。4、正如惠能师在坛经所说,直心是道场;愿仁者早证菩提真相,契入佛之智慧属海。打个比方:假如知你是个古..

如何对中阴身开示
对中阴身开示: 各位亡灵菩萨们,不论您们在哪个法界、您们都明白、原来的肉团身只是一件衣服而己!不生不灭的灵才是真正的您们。一切众生无始劫来多生多世都曾互为父母儿女至亲骨肉、只是由于隔阴之迷而生生世世不能相认乃至相互计较相互伤害。从而相互受报轮回生死苦不堪言!就"如来藏"真实义而言、一切..

如何防止婴灵进入中阴界
其一,有能力的情况下,要为孩子还下阴债,不要让孩子再背着阴债去轮回。原本投胎到你这里就是欠着阴债来的,再背到下一世,对孩子肯定是不好的。其二,功德回向。功德包括很多,对于婴灵孩子来说,缘主们多为孩子诵经,多放生,把这样的功德回向给孩子,对孩子肯定是有益的。其三,祈福。祈福并非是说..

如何理解转依
转依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的解脱理论,概括了其依据唯识理论和三性学说而提出的全部修习目标。转,即转变、转化,有转舍与转得两义;依,谓依持,所依指染净法共同依持的阿梨耶识;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断除烦恼、所知二障,是转舍之法;证得涅、菩提二果,是转得之法。通俗地..

转依如何理解
有人说:对此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有色根、对境色等如果没有两个,则根如何转依?如云“于自之种子,识起彼显现,处者有二种,佛说彼彼等。”阿赖耶识中有所取能取的习气,从中显现外六外及内六处,成为生眼识之所依的内种子,所谓眼是能取,眼识中起现所取境色相,称为色,其余根也是如此。如是从显现侧面..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