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持诵神咒,有人说不宜在家念。如白衣咒大悲咒之类。譬如房屋子褊小,无净室可念,可通融在家念否。白衣咒家中念有妨碍否。又白衣咒前有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或云须每卷念三遍,或云只须开首念三遍拜三拜。众莫能决。究应如何念法,请示知。
答:在家诵念,若无净室,可于念时闭目端坐作想,离身四周空旷无物,只有佛像香烛,俨同净室,作想后勿开目,而即念诵,可无妨矣。念毕,作佛去想,仍想四周空旷无物,乃开目下座。称菩萨名三称三拜但首末行之可矣。不必每遍如此。
问:持诵神咒,有人说不宜在家念。如白衣咒大悲咒之类。譬如房屋子褊小,无净室可念,可通融在家念否。白衣咒家中念有妨碍否。又白衣咒前有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或云须每卷念三遍,或云只须开首念三遍拜三拜。众莫能决。究应如何念法,请示知。
答:在家诵念,若无净室,可于念时闭目端坐作想,离身四周空旷无物,只有佛像香烛,俨同净室,作想后勿开目,而即念诵,可无妨矣。念毕,作佛去想,仍想四周空旷无物,乃开目下座。称菩萨名三称三拜但首末行之可矣。不必每遍如此。
梵语sapta sat-purusa-dharmāh。又作七法、七知、七善、七善法。即:(一)知法,乃知悉经中所说之法,即了解能诠之教法有十二部经之别。(二)知义,乃分别说法所表诠之义理,于文字不壅塞。(三)知时,乃知悉适合修行之时宜,即适宜修止时修止,适宜修观时修观,乃至语默诵授皆适时而行。(四)知足,即知..
华译真言、神咒、秘密语。
广钦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叫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去山门口割草,有人不理解老和尚为什么对老年人这么不慈悲,就问老和尚:他已经这么老了,您为何还要叫他去做那种粗活?老和尚说:就是因为他年纪大了,再不做一些事消业障,未来轮回的路上是很可怕的啊!老和尚真是用心良苦啊!△中国历史文化讲礼义,有大..
◎ 印 光念佛之法,何可执定。古人立法,如药肆中俱备药品。吾人用法,须称量自己之精神气力,宿昔善根。或大、或小、或金刚、或默、俱无不可。昏沉,则不妨大声以退昏。散乱亦然。若常大声,必至受病。勿道普通人不可常如此。即极强健人亦不可常如此。一日之中,热则去衣,冷则加衣,何得于念佛了生死..
持诵《地藏经》的功德利益◎远 尘《地藏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也是现代佛门中流传最广,修学人数最多的经典之一。《地藏经》中涵盖了多方面的佛教思想内容:经中讲述地藏菩萨过去世修行时所发不可思议的大愿;介绍了佛教的孝道思想与佛菩萨的孝道实践;论..
贵州在家学佛男征婚本人现于家住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现在在本地工作,专修净土,茹素,身高173cm,开始接触佛法后对佛法非常有信心,现寻求一位正信佛子,希望她离贵州近点的,也信佛吃素,喜欢学习佛法,能够接受裸婚,阿弥陀佛,愿一切吉祥如意,安乐自在,阿弥陀佛,如有意请先加QQ:583700318.阿..
问:在家佛弟子该如何修行?早晚课该诵哪些经?时间为多久为合适?大安法师答:在家的居士,随分随力,一般还是要给自己规定早晚功课。早晚功课最好简单一点,在寺院丛林要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什么的。你在家,如果专修念佛法门的话,你就念《阿弥陀经》,往生咒三遍,赞佛偈,然后就开始念佛,念..
慧 宣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诸漏,逐渐证悟佛性,但前提是通过戒定慧的不断增长,才能在修行过程中不断进步。培养与增长戒定慧的方式之一,即是通过每日的课诵,这点对 于在家居士修学佛法尤为重要。首先要明确,课诵的意义旨在培养和坚固佛弟子对三宝的信心,养成修学佛法..
在家居士,集体拜忏。替人助念,为人超度。居士能够说皈依吗?居士可以讲经吗?居士可以化缘吗?居士可以主持寺院吗?居士能为信徒念经拜忏超度吗?居士能够参与和干涉出家人的事务吗? 以上六个问题常有人问起。照理说,那些都是出家僧众的分内事,非居士所当做,万一做了,即失去在家学佛的立场;否..
◎弘 一药师法门以读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念药师咒,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为根本,法门殊胜。修药师法门,如经所说而行,可以帮助病苦的人。弘一法师说:如法修持,获福无边。维持世法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每难了解。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
◎ 弘一数年已来,欲于南山律中摭挈其为在家居士所应学者,辑为一部,名曰《南山律在家备览》。老病因循,卒未成就。今行辑略编,别以流通。虽文不具足,义未详释,而大途略备,即此亦可窥见广本之概致焉。所云南山律者,唐道宣律师居终南山,后世因称其撰述曰《南山律》。南山以法华涅槃诸义而释通四..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我们再来继续律篇。一个家庭,夫妻的关系是非常重要,因为夫妻必须要共同建立家庭,所以在佛陀的时代,佛陀就时时启示说一对夫妻譬如同命鸟。就是说一只鸟同一个身体,但是两个头,叫做同命之鸟。那么要是这样想,就可以了..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菩萨可以有妻子,因为那是因缘。我刚才说过,应该去随缘,随这两个因缘,来使自己无欲..
现在中国汉传佛教出家人都姓释,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僧人姓氏却很复杂。翻看早期佛教史籍,会看到当时僧人有各种姓,如康僧会、安世高、支道林,又有佛陀耶舍、僧伽跋摩,这些姓氏有何特殊含义?另有很多僧人,虽然来自不同家族、不同地域,但因一脉相承,所以都改成一个姓,又是什么缘故?现在发现..
与卖鱼者直接或间接、明确或暗示将要买生放生,使卖者闻讯捕捞,违背施无畏的基本定义。如此可令这些众生本几日后死,如今因预约卖者数量、品种等,使其提早被捞,虽汝意为放生,然而其中势必有不堪折磨而早夭的众生,由于其提前死亡出于你的预约,使自己的善举偏于形式了。如果被放之众生,能放其为适..
与卖鱼者直接或间接、明确或暗示将要买生放生,使卖者闻讯捕捞,违背施无畏的基本定义。如此可令这些众生本几日后死,如今因预约卖者数量、品种等,使其提早被捞,虽汝意为放生,然而其中势必有不堪折磨而早夭的众生,由于其提前死亡出于你的预约,使自己的善举偏于形式了。如果被放之众生,能放其为适..
在家学佛的居士,必须要清晰界定自身的角色与责任。作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们承载着家庭的责任与义务。首要任务,便是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只要在家庭安定和乐的基础上,我们才有更多的能量去护持道场。注意,在家人切勿以及出家人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这可能会引起家人的误解和排斥。学..
在《杂阿含经》卷三三第九二七经等的规定,在家居士应该具足五个条件,称为五法具足,那就是: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紧,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问题都不必谈。对佛教,首先要有正确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们离苦得乐,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说,由僧众结集、传流、住持、弘扬,所以..
佛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出家众作为住持正法,在家众作为护持正法,很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必须要居士参加。所以佛教的七众弟子,不管出家众在家众,都要精诚团结,亲密无间,共同来护持正法,弘扬正法,使正法久住!一、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根本作为一名居士,必须要建立这个根本,实际上不仅仅是居士,包括七..
在家居士放生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八点,避免错误放生:一、预约放生与卖鱼者直接或间接、明确或暗示将要买生放生,使卖者闻讯捕捞,违背施无畏的基本定义。如此可令这些众生本几日后死,如今因预约卖者数量、品种等,使其提早被捞,虽汝意为放生,然而其中势必有不堪折磨而早夭的众生,由于其提前死亡出于..
念准提咒这些大概法师们都给你们讲过的,我重复一道,提醒你们注意。心里念,不要做形式,不要太管外表了!心不诚恳,外表光好,没有用的。要心里真正诚恳的念,不要求感应,自然有感应!所以准提咒念法告诉你,法本上讲:求什么得什么!像我学准提法准提咒,我没有求什么,当年师傅教我他问我求什么,..
很多在家居士来寺院做了几天义工以后,内心对佛法的体会比在家时要深很多。不少人问及在家修学不能很快进步的原因在哪里,原因有很多,首先要认识清楚在家修学容易犯的错误,然后纠正它,就可以进步很快。一、著于文字,喜见他过。为了解决自心的苦乐问题,所以要学习佛法。但是学佛多年,不见得快乐有..
法师您好,有几个问题请示:一、请问《楞严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此偈何解?明证法师开示:就是说如果你有欲望,有欲界的欲望,你想出三界怎么能出得了呢,所以,不论你结婚没结婚,这个欲望都要断除,不断除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在家居士(已婚者)如何以此偈修行?明证法师开示:这个关键看你..
【自性忍】 p0597瑜伽四十二卷五页云:云何菩萨自性忍?谓诸菩萨、或思择力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于一切,皆能堪忍;普于一切,皆能堪忍。由无染心,纯悲愍故;能有堪忍。当知此则略说菩萨忍之自性。..
【自相无我】 p0598成唯识论八卷二十二页云:自相无我者:无我所显为自相故。
【死】 p0618谓由寿量极故而便致死。广如瑜伽一卷十三页至十五页广释。二解 瑜伽八十四卷十一页云:死者:其识弃舍心胸处故。三解 如死差别中说。四解 法蕴足论五卷八页云:死、谓彼彼诸有情类、即从彼彼诸有情聚、移转坏没,退失别离,寿暖识灭,命根不转,诸蕴破坏,夭丧殒逝;总名为死。五解 大毗婆..
【诸行自然灭坏】 p1351显扬十四卷十六页云:问:彼诸行自然灭坏道理,云何应知?答:由四种因缘,颂曰:生因相违故;无住灭两因;自然住常过;当知任运灭。论曰:非彼生因能灭诸行。生灭两种,互相违故。又无住因,令诸行住。若必有者;应成常住。行既不住;何用灭因。又余灭因,性不可得。若行生已,..
【佛地经】 p0654 佛地经论一卷一页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应知此中宣说佛地,饶益有情,依所诠义,名佛地经。如缘起经,如集宝论。
【别解脱律仪异名】 p0689 俱舍论十四卷三页云:别解脱律仪异名差别者:颂曰:俱得名尸罗、妙行、业、律仪。唯初表无表,名别解业道。论曰:能平险业,故名尸罗。训释词者,谓清净故。如伽他言,受持戒乐,身无热恼;故名尸罗。智者称扬,故名妙行。所作自体,故名为业。岂不无表亦名不作;如何今说所..
方便,方法便利适宜之义。佛家为救度众生而施用之善巧权变方法,称为济度方便。 p6446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