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以上所说的话,句句都要牢记。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诸位!以上所说的话,句句都要牢记。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 陈 南人世间有色、声、香、味、触五类物质享受,常常能够诱惑一切的凡夫俗子,让他们一生一世执著地追求它们。弘一法师用这句话告诉我们:外界环境很容易使人迷惑,面对形形色色的物质享受,只要是凡夫俗子,就难抵挡这种诱惑,从而产生各种罪业。因此,对于物质上的东西,你可以去享受它,但你不可..
真正修道的人,到什么地方都不能贪图享受,希望人家准备好菜好饭吃,或者好地方住,不可以有这种念头。人家对自己好就高兴,稍为不圆满就不高兴;修道的人有这种念头,就是种堕落的因。一般人不是供养我们的色身,是供养我们的法身慧命;能吃饱了,有地方住,这已经不错了。我告诉你们,我在参方的时候..
对于邪淫的意乐(意乐,动机的意思——编者),有人会觉得:心里想一想没有罪吧!实际上邪念一动,就是罪业。下面看《感应篇例证》中的例子:贵溪有位书生叫宋不吝,十五岁时入学,才学出众,但是屡次考试不中,他想自己一生没作过大恶事,为什么这样潦倒,就请张真人代写一篇表章,看一下天榜。这位张真..
弘一法师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
修行就是要把岁月变成功德每天这样行,昼也如是,夜也如是昼夜六时恒吉祥天天安住在佛法里汉传佛教的早晚课是有传承的,一代一代没有断过,都是遵循着古代大德一路传承下来的。早上三四点钟起来,空气清新,我们人同于万物生发之气,这个时候,两脚站着做功课,这对身体是非常好的,我们汉传佛教的祖师..
又作如来五种说法。谓佛以言说、随宜、方便、法门、大悲等五力而说法。(一)言说力,谓如来虽以言音宣说三世、世出世、有罪无罪、有漏无漏等法,然其言说乃不坏法性,亦不著于不坏法性之妙说。(二)随宜力,谓如来随众生根机之所宜,宣说偏、圆、渐、顿之教,悉令开解。(三)方便力,谓如来善巧方便,宣说..
禅林用语。为“入草”、“落草”之对称。草,比喻世间、俗众。超出世俗,称为出草。宣说超出世俗之宗旨奥义,或提示佛法第一义,即称为出草谈。云门禅师语录卷中(大四七·五五四上):“师一日云:‘古来老宿皆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随语识人。若是出草之谈,即不与么!’”禅林又有“出草入草”一..
(术语)Ca又,援,者。悉昙五十字门之一。一切法离迁变之义也,四圣谛Catur-āryasatya之声也。金刚顶经曰:左字门,一切法离一切迁变故。文殊问经曰:称左字时,是圣谛声。
(譬喻)生死如梦。故譬之于长夜。唯识论七曰:未得真觉,常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术语)诠事物之理义为句。唯识论二曰: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俱舍论五曰:句者谓章,诠义究竟,如说诸行无常等章。瑜伽论伦记五上曰:诠法自性名名,诠法差别名句。
(术语)由加行私起之果也。为西方师所立四果之一。大毗婆沙论百二十一曰: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余加行果类此可知。又见俱舍论六等。
(术语)与随烦恼同。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
(术语)释经论,随其中之难义而别别解释也。对于所谓总释大意而言。
(术语)诸邪见也。总有六十二见。无量寿经曰:掴裂邪网,消灭诸见。维摩经弟子品曰:于诸见不动。注曰:肇曰:诸见者六十二诸妄见也。生曰:诸见者邪见也。
(术语)彼此混同而无差别曰融,通达无碍曰通。止观七曰:今有十意融通佛法。
(名数)一世间檀,凡夫之布施或圣人作有漏心布施者。二出世间檀,圣人无漏心之布施也。见智度论十一。
【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 p0819 集异门论十七卷四页云: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者:谓正了知补特伽罗德行胜劣。谓如是如是补特伽罗,有如是如是德行,或胜或劣。是名知补特伽罗有胜有劣。
(术语)华严经所说,能三世间十身之一。谓如虚空无名无相无碍自在之身。即毗卢舍那如来之身相也。见探玄记十四。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