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
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古往今来,世代顯貴人家,無不因積德而造就。天地之間,第一等的修养人品,皆是因讀書而培養出来的。
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
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古往今来,世代顯貴人家,無不因積德而造就。天地之間,第一等的修养人品,皆是因讀書而培養出来的。
读书须务本读书贵躬行读书尚悟性读书可医俗读书须勤奋读书须务本先贤有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斯可知,孝悌是立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根本。孝是对长辈要承事供养;悌是对兄长要恭敬尊重,对弟弟要关心爱护。由此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说,像尊重自..
◎ 心 律不少信众在现实中会遇到不少的误解。有的人,一提起佛教来,第一反应就认为是迷信;还有的人,一说到学佛,就以为不过是吃斋念佛,出家当尼姑和尚;还有的人则说,我们不学佛多好,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无拘无束;你们学佛有什么好呢?这些,都是因为对佛教、学佛不了解,才会有此..
“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炭。这个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茕茕无告”之人,就是孤独无依。这些孤独无依之人——一般说文王施仁政,一定是首先关顾四种人,叫鳏、寡、孤、独。“孤”就是一生下来或小孩子时候就没有父亲,这叫“孤”,叫孤儿;老了没有子女叫“独”;老..
善士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平时做人行德积善的关系,不行善积德只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衍慈法师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行善积德是两回事,我们修行有主行和助行。念佛是主行,要在内心做功夫;行善积德是助行,帮助我们念佛得力。念佛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于自己的信愿行够不够虔诚。既然..
【平安】 p0532瑜伽八十四卷十七页云:平安者:谓乐受自相故。
【见道所断烦恼部】 p0644 品类足论七卷八页云:见道所断烦恼部云何?谓有烦恼部,随信随法行道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道所断二十二随眠,及彼相应诸烦恼众。
【圣弟子】 p1226法蕴足论二卷一页云:圣弟子者:圣、谓佛法僧。归依佛法僧,故名圣弟子。二解 集异门论十四卷十二页云:圣弟子者:圣谓诸佛。佛之弟子、名圣弟子。诸能归依佛法僧者、皆得圣弟子名。故名圣弟子。..
(杂语)佛教苦行之事,自烧其指,以表示其信仰之诚也。北史曰:并令烧指吞炭,出家为尼。韩愈文曰:焚顶烧指,百十为群。
(人名)比丘名。王舍城长者之子,生时一指放光,故名灯指。初富而中贫,后又富。出家得罗汉果。见灯指因缘经,法苑珠林三十五。
(术语)烦恼之异名。烦恼能系缚人,不使得自在,故曰缚。大乘义章五本曰:羁系行人故曰为缚。梵语杂名曰:缚,满驮,又缚诃。
(杂语)罪恶深重者,必堕无间地狱也。
【剎那四相】 p0798 成唯识论二卷一页云: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假立四相。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时名灭。前三有故;同在现在。后一是无,故在过去。如何无法,与有为相?表此后无,为相何失。生表有法先非有。灭表..
【遂求忍】 p1247瑜伽四十二卷十三页云:云何菩萨遂求忍?当知此忍、略有八种。谓诸菩萨、于诸有苦来求索者恶逼能忍。于极凶暴上品恶业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损恼忍。于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损恼忍。复有五种耐勤苦忍。谓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众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能堪耐法随法行所..
即禅林夏安居时,结夏至解夏三个月间之中间日。夏安居始于五月十五日(旧历四月十五日),称为结夏;终于八月十五日(旧历七月十五日),称为解夏。故其半夏之日为七月一日(旧历六月一日),此日以前称前半夏,以后称后半夏。于半夏之日,堂头和尚与首座对大众表示祝贺之仪,大众并于当日加菜,以示庆..
梵语ardhāsana。即让座席之半分与他人并坐,意谓其地位与自己同等。据杂阿含经卷四十一、华手经卷一、佛本起经卷下等之记载,释尊尝因迦叶具有大德力,当众分半座使迦叶坐,系表二乘与佛同解脱床之义。另据法华经卷四载,释尊说法华经时,多宝如来出现,分半座予释尊。至后世,“二佛并坐”之说极为盛..
微信
微博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
扫码后自动注册/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