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
如果天性纯良,
厄运损伤不了内心。
如果天性十分纯良,
会反弹出一种自卫力。
所谓:“显出骨子来”。
【外尘】又称外境。自认识作用而言,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摄取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又称六境。凡夫以为六尘皆在于内心之外,故称外尘。
【自内证】指自己内心所证悟之相。又作内证。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圣者各自证悟真如法性之理,曰自内证。
【行】身口意之造作,曰行。又,内心之趣于外境如心行。《大乘义章》卷三曰:‘内心涉境,说名为行。’《俱舍论》曰:‘行名造作。’《大乘义章》卷二曰:‘有为集起,目之为行。’
1、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2、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3、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
(名数)发胜知胜见以舍贪爱之八种禅定也。是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有色想,故云内有色想,又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则恐难摄持,故观少色,谓为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之不净,或观少许之外色清净也。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有色想之义如上,但以行人之..
谓雕绘佛像或书写经文时,每下一笔则礼拜三次,以表内心之虔敬。 p70
梵语astāvabhibhv-āyatanāni,巴利语attha abhibhāyatanāni。又作八除入、八除处。即观欲界之色处(色与相),制伏之而去除贪心之八阶段。胜处,谓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之所依处。即:(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即内心有色想,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为除内心之色想,藉..
于诸欲境诸贪等贪。执藏防护坚着。爱乐迷闷。耽嗜遍耽嗜。内缚悕求。耽湎苦集。贪类贪生。总名为贪。顺忧受触。所起心忧。不平等受。戚受所摄。总名为忧。彼观行者。修此观时。于世所起贪忧二法。能断能遍知。远离极远离。调伏极调伏。隐没除灭。是故说彼除世贪忧。云何于此内心住循心观?若具正勤正知..
云何于此内心住循心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内心者。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于此内心。循心观者。谓有苾刍。于此内心。观察思惟内心诸相。于内有贪心。如实知是内有贪心。于内离贪心。如实知是内离贪心。于内有嗔心。如实知是内有嗔心。于内离嗔心。如实知是内离嗔心。于内有癡心。..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一正梦正梦者。谓内心无所感动。而自形于梦也。二噩梦噩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惊愕。而形于梦也。(噩韵会作愕。)三思梦思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思惟。而形于梦也。四寤梦寤梦者。谓因昼有所见。夜则形于梦也。五喜梦喜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欣喜。而形于梦也。六惧梦惧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怖..
是说唯有内心,心外无境界。
【心念住】 p0350法蕴足论四卷十五页云:云何于此内心住循心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内心者:谓自心、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于此内心循心观者:谓有苾刍、于此内心,观察思惟内心诸相。于内有贪心,如实知是内有贪心。于内离贪心,如实知是内离贪心。于内有瞋心,如实知是内有瞋心。于内离瞋心..
【内心住】 p0366瑜伽九十一卷八页云:于三摩地所行所缘,无散乱故;名内心住。
【内心散乱】 p0366显扬十八卷二页云:三、内心散乱。谓或由惛沉睡眠下劣,或由味着诸定,或由种种定中随烦恼故;恼乱其心。
【天路】 p0369瑜伽九十八卷二十六页云:复次若第一义清净诸天,说名最胜,无有恼害。由身语意、毕竟无有恼害事故。即依如是清净天性,说四证净,名为天路。
【内心止】 p0366集异门论三卷三页云:如说世间四静虑相应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者,此显内心止。
【增上心】 p1314此是静虑之异名。瑜伽十一卷九页云:或名增上心。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审虑故。二解 世亲释一卷七页云:增上心者:谓在内心,或即依心而学故;名增上心。即诸三摩地。
梵语 ā?raddhya。乃心所之名。为七十五法之一,亦为百法之一。指内心污浊之精神作用。于四谛三宝等,未能忍许爱乐,自相浑浊,内心不澄净,称为不信。说一切有部视之与邪见相当,而相应于一切染污心,故为十大烦恼地法所摄。唯识家则以之为八大随惑之一。[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品类足论卷三、..
(术语)对于外形而心谓之内。正法念处经一曰: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行事钞下四曰:内心无道,外仪无法。
(术语)称行者之肉团心也。大日经二曰:内心大莲华,八叶及须蕊。
(术语)中胎八叶也。大疏六曰:凡图画法,当先建立内心秘密莲华藏竟。
阅读原文本节金句学佛的效果,不在于知道多少名相,背诵多少经典,关键还在于我们能否用得起来,这才是学修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不仅要准确理解法义,更要将法落实到心行上,切切实实地用起来。学任何内容,都是要抓重点的。本篇文章明确告诉我学佛的重点,是要把所学的经教内容落实到心行上,生命才..
如果听闻佛法当中,觉得说法的师父在讲解上,如有矛盾的地方应该如何做呢?明证法师开示:跟谁矛盾,是跟经典矛盾呢,还是跟你矛盾呢?这你没有说清楚,如果说和经典矛盾,你怎么知道呢,那意思就是你和经典不会矛盾了,意思是你开悟了,你都能够理解,如来真实义了,是不是这样,也未必吧,如果你真做到了,你就不问这..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山禅师闻此应声,有所契悟。从此,德山禅师就留在这里,跟着崇信禅师参禅。有一天晚上..
【自心相】 p0596瑜伽十一卷二十页云:云何自心相?谓有苾刍、先为烦恼染污心故;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无染污。由此方便,心处沉等;由此方便,不处沉等。言沈等者,谓沉等四。乃至令心碍着之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
【自宗观察教】 p0600显扬六卷十一页云:三、自宗观察教。谓契经、应颂、记别等教。依摄释中之所显示。
【劣法】 p0630品类足论六卷十四页云:劣法云何?谓不善,及有覆无记法。
【见苦所断烦恼部】 p0644 品类足论七卷七页云:见苦所断烦恼部云何?谓有烦恼部,随信随法行苦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苦所断二十八随眠,及彼相应诸烦恼众。
【死与无常差别】 p0620大毗婆沙论三十八卷十七页云:死,无常,何差别?答:诸死,是无常;有无常,非死。谓除死,余行灭。问:何故复作此论?答:世说无常与死无异;欲显差别,故作斯论。谓死,唯内唯有情数,唯有根心;无常,通内外有情无情数,有根无根,有心无心。是谓差别。问:云何死亦无常?云..
【诸识所依能依差别】 p1356瑜伽六十三卷十二页云:谓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如是名依胜义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别。..
微信
微博
QQ
QQ空间
百度
贴吧
邮箱
WhatsApp
Facebook
Twitter
复制链接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或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请使用微信扫码登录
扫码后自动登录
评论
发表评论